论习近平的五“平”治理思想

2021-11-29 16:10刘家明王海霞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公平

刘家明, 王海霞

(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并踏入了新的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新的前进目标、指导思想和治国方略。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确认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对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做出决定,其提出的总体目标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提出的改革目标相呼应,并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进行了细化、拓展和战略部署[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理论视野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所处的新时代环境并审视相应的治国理政模式。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涵盖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廉政建设、军队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治理、贫困治理、全球治理等多个方面,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的多个维度。然而,学界不少成果忽略了从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视野高度概括与凝练习近平总书记的治理思想及其特色。

十九大报告是对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反思后作出的战略规划和治理方略。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治理国家的统领性文件和承上启下的纲领,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理谋略和治理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的公报《决定》正是对十九大报告的战略部署和体系展开,进一步明确了发挥治理优势、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建设,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改革目标提出了行动指南。因此,有必要认真学习研读十九大报告文本与公报《决定》来窥探与透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贡献。

十九大报告是中国政府面向新时期的政治纲领与治国方略。报告文本的起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部署,围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实地考察、专题调研,历经半年的调查研究、讨论修订与审议报告最终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党的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组长。正如文件起草组成员所说,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孕育诞生,包括其中的重大理论、论断与决策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2]。十九大报告文本三万二千余字,共计13个篇章,全面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战略布局[3]。细读报告文本的字里行间,很容易发现文本中的每篇每章甚至每段几乎遍布“平”字,具体统计如下:20次“和平”、12次“公平”、7次“平等”、8次“平衡”、3次“平台”,合计50次。无独有偶,篇幅短得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决定》也反复强调“平”字,统计如下:14次“和平”、14次“公平”、7次“平等”、17次“水平”、3次“平台”,合计55次。

在一般的语义分析逻辑和在中国话语情景中,反复提及某字词就是在反复强调其内涵、要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可知,十九大报告文本强调五“平”共计50遍及公报《决定》强调五“平”共计55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平”治理思想的足够重视。五“平”治理思想凝练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及其治理特色,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大局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与高瞻远瞩。为此,以十九大报告文本为主要依据,辅之以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决定》,研究解析习近平总书记五“平”治理思想的内涵与特色,这对于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五“平”治理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正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凝练与集中反映。十九大报告文本中强调五“平”50遍,以及公报《决定》强调五“平”55遍,更是凝练而又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五“平”治理思想的内涵。

(一)维护和平的全局意识,展现治理的生态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关于和平的重要论述(仅十九大报告文本、公报《决定》就分别提及“和平”20遍、14遍),通盘考虑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秩序与推动国家和平发展主题这两个国际国内大局。这充分反映了总书记放眼世界、统揽全局的国际视野,体现了总书记运筹帷幄的系统思维与全局意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秩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与两岸关系,中国政府的现代化治理及善治也离不开和平的生态环境与治理格局。为此,总书记为我们国家确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因此,治理的全局意识充分体现在维护和平的生态系统思维中。

首先,治理的全局意识必然是一种生态思维。治理是为了发展,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平秩序。和平秩序必然是一种开放共享、和平稳定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的治理实际上是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治理,全局的发展必然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行政生态学大师里格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不应局限于行政系统本身,而应该跳出行政系统,从社会大系统来考察公共行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因此,分析治理形势、谋划治理策略,不应局限于一个国家和政府本身,而应该运用生态系统思维从社会大系统、国际大环境的视角考察治国理政的生态环境。

其次,现代化的治理思想是对生态系统互动网络的治理思维。从生态系统的思维看,任何有机体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都必须依赖于周边的生态环境,且同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动,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也不例外。我们的发展需要和平,同时还要为世界的发展维护和平、输出和平,“中国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这就是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需要通过深化两岸的社会人文交流、推动两岸的互动合作、加强两岸的经济贸易来实现,更需要双方通过政治对话化解分歧,共同反对分裂祖国活动。

最后,治理的全局意识必然是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治理。中国和其他国家同在地球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人类治理所处的最大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全局出发,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这一主张要求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新秩序的重构,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第二,这一主张要求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共同创建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的生态环境,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第三,这一主张要求要保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协同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二)推行公平的基本信念,彰显治理的正义价值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追求的共同价值。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其本质上依赖于公平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正义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公平分配,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与别人相一致的、平等的自由权利体系,除非不平等的分配符合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5]。弗雷德里克森首次把“社会公平”价值引入公共行政,认为公共行政要致力于实现公平和正义,其倡导的新公共行政精神主张应从单纯地强调经济效率转向强调社会公正[6]。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7]。社会公平实际上是指各种公共利益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分配的公平,而分配公平必然需要机会的均等、权利的平等、平等的分配与司法的公正。公平从属于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应为正义服务[8]。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公报《决定》中分别提及“公平”12遍与14遍,深刻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公平正义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推行公平的基本信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时刻惦记贫困群众的利益。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争取全部群众脱贫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实现社会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及“贫”字19次,他首先想到的是平民百姓。贫穷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治理顽疾。总书记确立的通过精准扶贫全面消除贫困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创举,更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深刻体现了治理的勇气和公平信念。第二,公平在治理过程中体现为程序的公平,要靠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落实司法责任机制,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机制,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秩序。第三,公平在治理结果上体现为分配的公平,具体包括:保障教育公平,争取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公平。

(三)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展示治理的民主理念

现代化的治理必然是在民主、法治基础上平等参与的合作治理,而民主的前提是参与治理的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权力是平等的、权利是平等的。在后现代公共行政学看来,能够有效解决日常的、重复性的公共行政与治理事务,需要借助公共能量场来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实现民主、公平的治理价值;社会大众在公共能量场中平等对话、平等互动,是改造传统行政模式的最佳途径,是对官员独白式话语和无政府主义的表现主义话语的批判;通过开放、真诚、平等的对话模式来实现公众参与,是有效治理的途径[9]。专制与独裁、剥削与压迫是民主的反面,都是由于权力和权利不平等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平等是民主的前提,民主是平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平等”与“均等”多达9次,在公报《决定》中提及“平等”7次,在治国理政中追求平等的治理价值及其权利诉求深刻体现了治理的民主理念。

首先,总书记承认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他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利益关系;还认为无论是执政还是立党都是为了人民,都要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书记一直要求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在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都要贯彻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人民来参与国家治理,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其次,协商民主与平等参与的制度体现了治理的民主理念。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治理。具体途径有:发展协商民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最后,平等的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等要求用同一把尺子衡量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用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例如,十九大报告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规定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有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主张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对待。

(四)善于平衡的矛盾思维,诠释治理的领导艺术

社会组织都是开放的协作系统,都在寻求和维持系统的平衡,组织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维持两种类型的平衡:一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平衡,即组织的环境适应问题;二是组织与成员之间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平衡,即组织给员工的报酬与员工对组织的贡献之间的平衡[10]。因此,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国家治理,其职责在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持不同权利之间、权力与责任、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主次矛盾之间的平衡。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更需要懂得善于平衡的治理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理水平与执政能力。这是为什么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达10次强调“平衡”“均衡”治理思想的基本逻辑。强调平衡、推动均衡最终体现在执政水平、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对党和政府治理水平与执政能力的考验,诠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治理水平和领导艺术。

善于平衡的矛盾思维源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挑战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尽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平衡,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及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等等。解决这些不平衡亟须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塑、治理能力的改进,尤其是善于平衡的治理艺术和高超的治理能力。治理不仅需要整合资源与能力、化解矛盾与冲突、协调权利与利益,更需要平衡各方的权利与利益,平衡各方的收益与风险,维持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治理网络的动态平衡、公共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动态均衡,因此需要提高我们党的治理水平和领导艺术。

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就是善于平衡的一种治理艺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共16次提到“矛盾”问题及矛盾的变化,并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尽管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叠加、不平衡问题凸显,但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把握了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就会围绕着主要矛盾,克服重大阻力,从发展大局出发综合权衡,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改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高执政水平与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不断提高党和国家的领导水平和治理水平。

(五)借力平台的互动合作,体现治理的务实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治理、廉政治理、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其务实精神再次体现在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例如大会主题的设计、奋斗目标的制定、治理方案的规划、行动策略的部署,尤其是借力平台的治理模式。总书记提出,要设立检举举报平台以推进廉政治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服务体系的互通共享,创建国际合作平台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空间、便捷务实的支撑体、互动合作的结构,服务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沟通协商与合作共治。借力平台的互动合作,体现了真抓实干的作风和治理的务实精神。

进入21世纪后,平台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多边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叠加对传统行业和组织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平台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平台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应用广泛,已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表明当今已进入平台时代[11]。平台时代果真像弗里德曼预料的那样:财富和权力正在向那些创建平台或连接到平台的主体那里聚集[12]。平台时代呼唤政府的平台经济政策与平台治理模式。平台经济因具有开放共享性、互利共赢性、资源聚集性、网络外部性、体系竞争力、强大爆发力和惊人增长率而获得企业和政府的青睐。平台经济以其强大的整合供给侧资源、促进互动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等功能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例如,第一届“进博会”创造了578亿美元的成交额,甚至超过了很多中型城市一年的GDP。自2018年以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出“发展平台经济”的战略主张,并于2019年提出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要求。在平台时代,中国的平台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成为全球平台产业和平台技术的引领者,中国政府的平台型治理与平台领导功不可没。

平台经济时代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呼唤政府的平台战略与平台型治理模式[13]。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建设多个维度的公共平台,尤其是多边平台来创造公共价值并领导基于平台的治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监督举报平台,以发挥平台在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政党治理中的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机制化建设”,通过平台机制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新体系。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政府已越来越重视基于公共平台的合作治理。近些年来政府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群体“搭台唱戏”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和新型治理方案,各类各式平台不断涌现且成绩斐然[14]。

在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倡议的“一带一路”平台架构已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加盟,并陆续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论坛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功举办;2019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京园博会成功开幕;其他由中央部委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智博会、数博会、海博会等接连举办。在国内的“一南一北”,分别规划兴建了海南自贸区、河北雄安新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平台综合体,而且在大多数省市都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区等大型综合发展平台;不仅加快推进交通、通讯、金融等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从而实现了平台型创新与创业蓬勃开展;城市治理平台与智慧城市平台建设方兴未艾,实现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此外,社会治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涌现,如跨区域治理平台、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而且传统的就业服务中心、继续教育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残联服务中心、妇儿服务中心等纷纷向合作共治的多边平台转型。

三、五“平”治理思想的特色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五“平”思想意蕴丰富、相辅相成,而且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既统一于、归根于执政为民的理政初心和民本使命,又注重五“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又在新时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国家现代化治理理论。

(一)五“平”治理思想的初心使命

十九大报告除了高频字“平”,提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人民”一词(计203次),且公报《决定》中也提及99次“人民”。此外十九大报告文本中相近的词还包括:“群众”,30次(已剔除“人民群体”中的重复统计);“居民”,10次;“国民”,5次。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共有248次提及人民群众。这就意味着总书记在约200分钟的讲话稿中,平均每一分钟都在关心我们“平”民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权利的尊崇,同样彰显了治理的民本使命与牢记人民的理政初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无论是治党,还是治国、治军,治理的初衷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人民是治理的主体,民生是治理的根本;一切治理依靠人民,一切治理为了人民,这就是五“平”治理思想的初心使命。在十九大报告文本的13个篇章中,每一篇都充分体现了牢记人民的理政初心,都是围绕着人民群众这个中心和本位,人民总是被放在第一位。“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治理依靠人民,凸显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治理的主体,人民是发展的初衷,人民是服务的对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民本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初衷。

(二)五“平”治理思想的内在关联

五“平”治理思想凝聚了和平、公平、平等、平衡、平台等词的丰富内涵,这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平”治理思想彼此间紧密相依、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治理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维护和平的全局意识与生态思维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外部环境保障和国际视角,推行公平的正义信念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基本大义和价值导向,追求平等的民主理念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原则导向,善于平衡的矛盾思维则为国家治理提供了能力发展导向,基于平台的治理模式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方法转型导向,从而构成了一套体系化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和平的生态思维、公平的正义信念、平等的民主理念、善于平衡的领导能力、基于平台的治理模式这五者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15],习近平五“平”治理思想的完整内容和科学体系,深刻地反映了习近平的“平”治思想,同时也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实践工作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五“平”治理思想的历史传承

习近平的五“平”治理思想不仅具有内在关联,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习近平五“平”治理思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地回答了时代之问与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力量、新的活力,而且也让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化。另一方面,五“平”治理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凝练于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探索及其历史功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道路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如在维护和平的全局意识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行公平的基本信念中提出了要注重治理过程的程序公平与治理结果的分配公平;在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中强调了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并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理政初心与民本使命。五“平”治理思想是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拓展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五“平”治理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在历史与实践检验中得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势必将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理论指导。

四、结 语

在新时代,蕴含了和平、公平、平等、平衡、平台的五“平”治理思想是一种凝练而富有特色的治理体系。其基本涵盖了中国语境下“平”字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维护和平的全局意识展现了治理的生态思维,推行公平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治理的正义信念,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展示了治理的民主理念,善于平衡的矛盾思维诠释了治理的领导艺术,借力平台的合作模式体现了治理的务实精神。五“平”治理思想凸显了牢记平民百姓的理政初心及其民本使命。因此,五“平”治理思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平”治理思想虽直接汲取于十九大报告文本,却植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的五“平”治理思想不仅存在内在关联,而且统一于牢记人民的理政初心,同时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国防科技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6],尤其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国依旧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依旧存在着很多需要啃的硬骨头,依旧存在着很多需要攻克的难关。五“平”治理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此,党和国家必须要以国际视野维护世界和平大局,以公平为价值导向推行正义信念,以平等为原则导向追求民主理念,在处理国际国内各类矛盾中提升治理能力,选择与时俱进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式,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公平
公平对抗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