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和双创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

2021-11-29 16:10肖婧彭频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赣南双创红色

肖婧, 彭频

(江西理工大学,a.直属与教辅单位党委;b.应急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构建文化自信,应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当代与未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底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码红色基因、营造红色氛围、利用红色资源,发掘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1]。

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中国共产党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经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蕴涵崇高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的“赣南红色文化”。江西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在原赣南苏区建校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爱国、担当、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重中之重,江西理工大学的校训“志存高远、责任为先”就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要求作出的最好回应。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外部环境极端复杂,以“90后”和“00后”为主的新时代高校青年极易对爱国主义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已成为我国高校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由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因而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对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和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故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取非常重要,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崇高性特点的红色文化可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元素,则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隐性作用,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2-4]。同时,“双创”人才的培养,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而这些和红色文化中承载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从本质意义上看是相同的,因而红色文化同样可对“双创”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5-7]。

综上所述,作为原中央苏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有着浓重红色基因的江西理工大学,更应该清晰规划、精心设计以实现“赣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和双创教育的完美契合,发挥好红色文化、思政与双创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把革命信念的火种、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然而,“赣南红色文化”与江西理工大学的思政与双创教育之间尚未实现高度契合。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赣南红色文化”学习主体作用,可拓宽和创新“赣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和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以使大学生能由内而外地自觉接受“赣南红色文化”教育,并愿意主动传播和推广“赣南红色文化”,这对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客观理解红色文化科学内涵,把握其时代价值

中国红色文化是一部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几经磨难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艰辛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事业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成果,是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革命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经历了形成、发展、积淀、吸收、融汇、丰富、创新的演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以红色革命道路、传统和精神为主线,由物态(物)、事件(事)、人物(人)和精神(魂)融合而成的具有条理化、有序化和网络化特征的有机体系。其中,“物”指的是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包括武器、手稿、衣物等生活用品,还有与他们生活或战斗相关的旧址和遗址等;“事”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有着重大影响的红色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人”是指参与过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魂”则体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

赣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思想主要发源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诞生地。新中国第一、二代领导人及开国元帅、大将中的大多数均在瑞金得到了历练;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宁都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毛泽东同志政治和军事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基地。项英、陈毅在大余县和信丰县辖区的油山一带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南既是苏区精神的主要发育和形成之地,又是长征精神的发源地。苏区精神无疑是“赣南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并突显出赣南红色基因的特质。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8]。

二、重温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大学生群体以“90后”和“00后”为主,他们都出生在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的时期,生活在一个思想开放,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缺乏深刻的体会,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9]。因此,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信息交流的工具。其中,高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也几乎每个人都申请了微博和微信账号。微博和微信具有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已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织围脖”和“聊微信”的行列。微博和微信的交流便捷性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经常夹杂着大量虚假和碎片化的信息,易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脱离社会实际的虚拟网络世界负面效应。由于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存在一些管理监控上的漏洞,易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用来大肆泼投用于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迷魂汤”和“毒气弹”,以达到其兜售西方价值观的目的。如恶意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技术恶搞红色经典,通过侮辱、恶搞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的方式来抹黑、诋毁与质疑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能力不强,易在网络上跟风转发恶意抹黑扭曲红色文化的文字信息或跟风恶搞红色经典[10-13]。网络消极文化易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地对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产生某种程度的质疑,以至于会出现“思政课上辛苦说教,抵不过网络随便逛逛”的教育困境。

纵览古今中外,无数的伟大人物都是在青年时期就已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怀有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将承载着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向大学生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解放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有利于大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实现独立的艰辛和不易,有利于解决当前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都能领悟红色文化中蕴藏的宝贵经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赣南红色文化与思政和双创教育实现高效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充分调研把握赣南红色文化内涵,找准赣南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契合点

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为使赣南红色文化能够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必须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红色文化元素。为此,思政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保证自身对“赣南红色文化”丰富内涵的把握,从而找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赣南红色文化”的契合之处,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有效融入“赣南红色文化”内容。例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第一部中文全译本《资本论》的翻译者之一郭大力先生,他是江西南康县(现赣州南康区)三江乡斜角村人,他在动荡不安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他的家乡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大部分译稿工作。在进行《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毛泽东同志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于1930年5月在江西省寻乌县进行了农村经济调查,并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篇章,对巩固中央苏区农村革命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南昌起义”部分章节的内容时,可以提到朱德同志于1927年10月初至11月下旬,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先后对南昌起义部队进行了3次整顿(赣南三整: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前后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进行《冶金概论》和《矿业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以讲红色钨矿的故事。1932年春,中华苏维埃钨矿公司在铁山垅成立,隶属苏区政府国民经济部,建有盘古山、铁山垅、小龙三个矿区和白鹅洗砂场,由时任苏区政府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同志兼任中华苏维埃钨矿公司第二任总经理。红色钨矿为中央苏区提供了70%的财政支撑和经济保障,帮助几百万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截至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前,总共给中央苏区提供了650万银圆的财政收入。

(二)红色文化助力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赣南红色文化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通常是分离独立讲授,二者之间的结合度不高。双创教育主要是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原则和技巧,由于缺乏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如何巧妙地把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在一起成了“双创”人才成功培养的关键步骤。由于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这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越挫越勇的勇气均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双创教育通常是通过“创客空间”“创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双创”教育平台来进行,可尝试在上述“双创”教育平台中融入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红色文化课堂、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在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同时把红色文化的精髓教授给学生,从而通过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标。

当前,很多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参与“双创”的积极性,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双创”教育学分,要求“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级各类高水平“双创”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两个模块累加的学分至少需达到2学分。因此,同样为了保证红色文化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建议在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红色学分”的要求,以红色文化课堂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学分至少需达到1学分才可满足大学生毕业要求。

(三)营造校园赣南红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赣南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江西理工大学应该把握住校园文化环境的这一特殊功能,顺势而行,努力在校园营造一个浓厚的“赣南红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对“赣南红色文化”耳濡目染,从而增进大学生对“赣南红色文化”的认同。如通过校园广播,为大学生播放《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长征组歌》等红色歌曲,让大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赣南红色文化”;在校报开设“赣南红色文化”专栏,向大学生系统地介绍“赣南红色文化”所涉及的物、事、人和魂;在校园中设置“赣南红色文化”雕塑和标语,增进大学生的“赣南红色文化”认同感;利用清明、国庆、“八一”等节日,并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红军长征胜利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赣南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文化节,在文化节上组织“红色记忆”“永铭党恩”“今日苏区”等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文化主题才艺表演、红色历史题材纪念书画展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兴国的将军园、瑞金中央苏区旧址等“赣南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展馆,在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同步讲解与参观内容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以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通过以上方式,将“赣南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创建之中,营造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园氛围,打造以红色文化元素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赣南红色文化”历史,培养红色情感,激发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动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思政教育,促使赣南红色文化向学生的生活延伸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接收信息途径发生的重大变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来有效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限于课堂和讲座。由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关注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动向,可通过组建“红色文化”工作室的方式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值得信赖的“红色文化”网络管理员,并组建“赣南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让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做好网络管理工作。全面整合“学习强国”App上的关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各类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图片、文字资料、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观看学习,学习情况记入“红色学分”。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只有积极拓宽教育方式,提高新媒体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延伸和渗透进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让新媒体承载的“赣南红色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四、结 语

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如何提高新媒体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有着浓重红色基因的江西理工大学,更应该重温“赣南红色文化”精神,挖掘和提炼“赣南红色文化”中具有真理性和时代性特点的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相契合,助力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通过新媒体技术,搭建大学生“赣南红色文化”学习新阵地,让大学生全方位近距离体验和感受“赣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校园“赣南红色文化”氛围,发挥“赣南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使“赣南红色文化”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效。

猜你喜欢
赣南双创红色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红色是什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红色在哪里?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