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

2021-11-30 01:14侯晶晶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家发展

侯晶晶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1]。国家形象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诋毁和妖魔化中国国家形象的言论屡见不鲜。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建设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对构建我国大国形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嬗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进行了不懈奋斗,并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特色鲜明的国家形象。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家在曲折中探索前进

毛泽东在1940年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构想未来国家形象:“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66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理国家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立场,巩固人民政权,促进国家发展,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与帝国主义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了鲜明对比。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规范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寻找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先后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必须“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步树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形象。这一国家形象使我们顶住了来自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捍卫了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二)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战略决策。在国家建设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劳动生产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在外交上,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不断深化同其他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更多国家开始认识、了解焕然一新的中国。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我国加强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同时,中国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些都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此,我国国家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已不再是旧式的‘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3]47。 20世纪 8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断建立与完善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合作机制,并在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获得一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中国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大国形象。

(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江泽民关于‘旗帜就是形象’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理论与实践。”[4]94在 1999年 2月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提出在对外宣传中要树立我国的五个形象,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爱好和平的形象、团结奋斗的形象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97年7月1日起,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得中国洗刷了近百年来的耻辱,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最典型的标志。

(四)经济繁荣、安定和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积极融入其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超越德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产生恐慌和焦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荒谬论断不绝于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胡锦涛,根据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立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和谐思想是国家形象战略的核心思想。以和谐思想为指导,我国对内重心放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对外始终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构建融洽的国与国关系。和谐社会的理念逐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对此,在2005年4月的亚非峰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并且被认可和接受就是一次生动的体现。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参加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和2006年的APEC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对中国和谐世界的构想又作了新的全面的阐释,并且这一构想被写入了APEC领袖共同发表的联合宣言。

面对席卷全球的2008年经济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GDP依然呈现增长态势,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为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经济繁荣、安定和谐”的大国形象。

(五)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充满自信,勇于担当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谱写了新时期国家形象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国家形象建设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设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塑造了一个新时代自信担当的大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蓬勃的生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5]。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秉承着“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升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杭州G20峰会到亚投行的建立,从金砖合作到联合国气候大会,都是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表现,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担当面向世界各国,展现自身形象。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历史嬗变原因分析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东方大国形象的塑造,是由多种因素合力推动和作用的结果。考察国家形象历史嬗变的原因要从多角度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不断完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1962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6]30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这一原则,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复兴才能一直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从摆脱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成立,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实行计划经济到确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农业国到经济步入正轨、总量攀升位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大国,每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和国家形象的进一步提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有力的领导。

(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外因共同作用,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性变迁,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从建国初期到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立足国际视角,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派遣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懈努力。这些变化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不断发生嬗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够真正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外在呈现,是需要硬实力来支撑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创新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得中国经济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也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市场、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加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凝炼出来的价值理念,也走出了国门、引领了世界。比如,在重新设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调节国际纷争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路径上,中国提出的和谐共生的秩序观、互利共赢的发展观,顺应时代要求,与现代人类对世界文明发展价值的关切不谋而合,在崭新的世纪历史上再次打下鲜明的东方大国印记。

(四)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主席历来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推动国家形象演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下海潮”“出国游”“留学热”纷纷兴起,这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通过中国的跨国公司以及出境游客和留学生等人群,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和文化形象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从遍及全球、承载着文化交流重任的孔子学院,到已经衍生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李子柒,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彰显中华民族精神,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向好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历史嬗变的启示

国家形象的演进,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其间沉淀和积累下来一些经验教训,也凝结形成了一些中国国家形象的特质,成为中国未来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借鉴和宝贵财富。

(一)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祖国的统一都离不开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但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这在无形中损害了国家形象。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当前依然存在着“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必须坚决同各种分裂势力作斗争,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同时,只有坚定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国际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对塑造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负责任的和平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深化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照世界银行衡量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1978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内向型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即当时90%以上的经济是与国际脱钩的。面对如此薄弱的基础,中国奋起直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目标,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1978年至 2017 年间,GDP 年均增长高达 9.5%[7],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近些年,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更加趋于理性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也必须遵循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原则,才能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强化道路自信,塑造大国形象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8]只有解决好道路问题,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对西方话语霸权起到解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条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立足本国实际、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一条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开放包容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与时俱进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对于塑造东方大国形象和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四)创新话语体系,打造话语优势

应以“中国梦”为核心,着力打造核心话语体系。“中国梦”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还体现了世界公约数。中国梦的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息息相通、高度契合。纵观世界发展大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在经济、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西方话语霸权时有显现,污蔑诋毁中国的话语经常出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致使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对此,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将创新话语体系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增强意识形态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嵌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元素的核心话语;其次,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从学理层面对话语体系进行支撑,通过权威的解读,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最后,要建设面向国际的强有力的传媒集团,为“中国式话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平台和渠道,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形象已然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极其重要的符号。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带来许多经验和启示,它将助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国家形象建设摆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我们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