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志中有关高原病及高原睡眠障碍的文献研究

2021-11-30 10:15吉保民刘艳骄张蕊高和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藏医高原障碍

吉保民 刘艳骄 张蕊 高和

(1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睡眠科,北京,100142;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3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中心,北京,102627)

西藏地方志文献中存在关于高原及高原睡眠障碍的文献,通过近5年的课题研究,在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协助下,我们发现了一些关于高原及高原睡眠障碍的文献记载及相关的研究内容,现在整理如下,供同道学习交流。

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西藏各地的地方志,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图书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文献研究所、青海藏医药研究院的馆藏资料,以及西藏有关人士赠送的地方志书籍。通过逐页阅读,研究和发现西藏地方志中包括一些高原及高原睡眠障碍的内容,并加以分析研究。

2 高原病及高原睡眠障碍

2.1 高原病与高原医学研究 人到高原,会因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出现各种生理及病理反应,但是古代医学在海拔高度记录的同时,对高原反应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只有少量的医学文献加以记载,这些记载散在于西藏地方志中。

在藏医中,最早称急性高原病为“拉毒”(高山中毒)。在西藏自治区区志编撰委员会编写的《军事志》中记载了唐代进军西藏的战事,其中就有急性高原病的认识。“天宝二年(公元753年)六月,唐朝剑南节度使李密率兵七万进攻南诏。阁罗凤联合神川都知兵马便论骑百里,诱敌深入,固守太和城,坚壁不战。唐军粮尽,士卒染瘴疠(高原反应)及饥饿,死者十之七八。还时遭南诏军猛烈追骑,李密被擒,全军覆灭”[1]。这是军队进入高原后出现高原反应最早记述,也是隋唐军队进军吐蕃王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自治区区志编撰委员会编写的《卫生志》记载“隋唐以后,朝廷派遣使臣到西部,路过高山时对高原病的症状做了更多的描述,使臣们上书朝廷,称途中有瘴气”[2]。20世纪50年代,从川藏线、青藏线进藏人员出现高原反应,被认为是途中有“瘴气”,组织上通过发放香烟和大蒜进行预防。修筑青藏线、川藏线公路时,由于在高山施工时,出现高原不适应,所以将其称为“高原适应不全症”,把患者送下山后,经过短期休息或使用维生素C治疗后基本得到恢复[2]。但在今天看来,香烟和大蒜对高原反应的预防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维生素C对改善高海拔造成的心肌损害还是有较好效果的。1954年,昌都地区人民医院首次出现“高原病”的诊断。同年,拉萨人民医院并开始组织高原疾病调查观察组,由王鼎琴任组长[2]。这是西藏高原医学研究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以后,1961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董金增首次在全国心血管疾病会议上发表了高原病的学术论文,报告高原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对高原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974年,成立西藏医学研究所,重点研究高原生理和高原病。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掀起科学研究的热潮,西藏广大卫生人员以高原医学和藏医学为研究重点,对医学基础理论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技术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等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逐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30%以上下降到1%以下。《实用高原医学》《高原病X线诊断》《高原临床外科学》《高原内科专题讲座》《高原实用外科学》《高原保健指南》《高原地区常见心律失常》《高原中医学》等专著,系统总结了高原病的诊断与防治经验。这些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急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高原昏迷、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小儿高原病、高原护理等内容,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高原的研究概况。在藏医药防治高原病的方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开展藏药防治高原病的合作研究[2]。

对于高原病的研究,中央和地方做了大量的工作。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推荐高原病的命名、分型和诊断标准为“高原病是发生在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高原病依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再根据低氧性损害在某器官系统更为集中和突出而作临床分型”[2]。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病、高原血压异常等高原疾病均涉及睡眠问题,这是睡眠障碍在高原病中特有表现。其中:急性高原病早期表现有严重失眠,少数患者有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四肢发冷、血压降低,甚至昏迷。这说明高原缺氧与高原的睡眠障碍有直接的关系。急性高原脑水肿的患者可以出现嗜睡、抽搐,甚至昏迷[2]。慢性高原病,其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心悸、气喘、全身无力、胸部闷胀、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症状[2]。目前,国内已经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睡眠障碍进行多导睡眠图的监测研究。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低血压,二者均可以导致高原睡眠障碍,其临床表现各不一,与内地一样,降压药物导致的睡眠障碍在高原地区同样出现。不仅成年人存在高原病,小儿也同样存在高原病。对于儿童高原病,20世纪80年代,小儿高原病研究大量涌现,自治区人民医院蒋民选等对小儿高原病临床、化验、X线、心电图及病理等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王鼎琴等完成了《高原环境对小儿生长发育和某些疾病的影响》等学术论文[2]。20世纪90年代,自治区人民医院刘仁俊等编著《高原小儿疾病护理常规》一书,并发表了《小儿高原病诊断标准的建议》[2],标志着儿科高原病诊疗体系的初步形成。2000年底,西藏自治区对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等危重症的抢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死亡率从过去的30%以上下降到1%以下,抢救经验被全国《内科急救学》收录[2]。中医治疗高原病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取得初步的成果。近十年来,西藏各级医疗部门开始重视高原病及高原睡眠障碍的研究,并立足打破中医、藏医治疗高原病的禁区,高原睡眠问题得到广泛重视。

2.2 高原睡眠障碍 西藏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整个青藏高原贯穿全境。东部和南部为海拔2 000~4 000 m的高山谷地,西部和北部为海拔4 000~5 500 m的大山环绕的雪地草原,中部为拉萨河、年楚河、雅鲁藏布江冲积而形成的河谷低地。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有不同的高原反应及高原睡眠障碍,但历代研究甚少。

对于正常的高原睡眠,地方志文献在《朗县志》书中谚语中有:“晚上不睡像马,早上不起像犏牛”,此地是西藏南方学派的发源地,也强调高原睡眠的重要性。目前,通过医学(现代医学、中医学、藏医学)文献检索,陆续发现了高原疾病及高原睡眠障碍的存在,这些与高原有关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急性高原病、慢性高原病、高原脑衰退症、高山性失眠、高原睡眠呼吸暂停、高原陈-施呼吸,以及高原节律紊乱等疾病。《贡觉县志》中有高原病及高原睡眠医学的内容,其中提到二十五味珍珠丸对顽固性头痛、半身不遂、关节疼痛有疗效[3],提及对《晶珠本草》的整理,以及《藏医药手册》《藏医辞典》的编撰过程。

3 高原睡眠障碍的防治

3.1 高原睡眠与体质类型 藏医文献《四部医典》中有关于藏医体质类型的论述,并将高原人群分为隆体质、培根体质、赤巴体质。《日喀则地区志》书中记载了萨迦南寺中大殿后部保存的经书墙,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西藏日喀则地区军事及兵役情况,记载有关于高原士兵的选拔要求。说明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有些人适应高原,有些人不适应高原。关于高原睡眠,有“睡眠肚子小的好”意为比较瘦的人睡眠比较好。这是对人体体型与睡眠关系的论述[4]。身材瘦小的人对高原反应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身体肥胖的人。在藏医体质分型中,培根和赤巴的患者均会出现睡眠问题。

3.2 高原睡眠与食物 西藏人民从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预防高原病的经验。《卫生志》书中记载的民间验方:“夜间难以入睡,晚饭时吃碗酸奶奶酪有效。骨汤加少许绵羊奶搅拌后亦有效。半夜醒来难以入睡时,用凉开水洗头或洗浴亦有效。”对于高原反应导致的“神志恍惚,耳鸣,失眠,用牛或者绵阳骨头砸碎后加水煮沸煎汤,服之有效”。过高山均引起头痛,呕吐,可用芫根切片后炒干备用,到时候不停地咬吮有效。采一根风毛菊,嚼咬其汁咽下亦有效”[2]。特别是芫根一直是藏民很少提及的预防高原病的食物。《昌都县志》中有高原病及高原睡眠医学的内容,图中提到张国华将军进军西藏,昌都盛产冬虫夏草、雪莲花、雪上一支蒿、知母等中药材。特别提到昌都地区的人在夜间是“夜间解带宽衣而睡,以衣带被”,提到人参果生长在海拔1 600~4 850 m的海拔地区,并可以预防高原反应[5]。

3.3 高原睡眠与心理 人能否适应高原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藏民的一些习惯包含着很多心理学的内容。《芒康县志》中对于外出有这样的记述:“家中重要人物出远门前,必须请喇嘛打褂,选择吉日到家乡的神山煨祭祀后再选择吉日出行。家人出行前,如有不吉祥的梦,必须请喇嘛念经灭灾后再选择吉日出行。日出远门时,必须带上经幡挂到家乡境内的山丫处,祈求一路顺风,平安归来。出行途中,翻越山岭时禁止发声,以免招致冰雹和风雪袭击”[6]。祈祷和观察天气,是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需要进行的内容之一。这并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宗教的影响,而是高原人对大山的敬仰。

3.4 高原睡眠与藏药 藏医长期服务于生活在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下的人民,也发明了医学预防保健的药品。如仁青觉、七十味珍珠丸等。《申扎县志》中提及申扎是著名藏医药大师古鲁的画像,为珊瑚七十味丸的发明人。珊瑚七十味丸含有珊瑚、珍珠、玛瑙、琥珀、牛黄、藏红花、朱砂等70多种西藏名贵药材。具有安神、镇痛、调和气血的作用,不仅有定惊的功效,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申扎县医院研制的“仁青七十味”被赞誉“高原红丸,治病良药,健康之宝”。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疗效证明,此药具有退热解毒、消炎的功效,治疗各种风湿,预防传染病[7]。藏医的保健药品对预防高原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七十味珍珠丸对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同样也可以预防高原昏迷的发生。

3.5 高原睡眠与高原劳作 在青藏高原如何生活,西藏地方志文献中有所记述。《那曲地区志》书分上下册,书中记载了那曲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上午走的多,下午歇的多”。对于翻越高山,书中出行篇描述:“翻越高山时,禁止高声喧哗、喊叫,以免遭受冰雹,风雪袭击[8]”。在高山环境中,空气中巨大声音振动会导致高山积雪崩塌,引起雪崩。而上午行走正是利用了高原高山地理环境的风向变化的特点,有利于人们的外出。

《定日县志》:“在定日,人们出行时,到了某个山顶都会以某种传统的习惯在山顶上献上哈达,以报平安,行一段路程后,会有驿站一样的地方休息,自己烧制茶水,食物一般是自带的羊肉、糌粑、青稞酒,大多数人休息不超过一小时[9]。”这里有藏民在高山休息的时间,足够的休息时间和适当补充糌粑对再次行进高原很有必要。

4 高原睡眠养生

4.1 高原睡眠前的注意事项 在很多西藏地方志的民俗中都记载了在西藏高原睡眠的要求,如睡眠进食牦牛奶,不要靠近窗户睡觉等。《朗县志》书中谚语中有“晚上不睡像马,早上不起像犏牛”,此地是西藏南方学派的发源地[10]。《山南地区志》民俗“夜间不睡似狗,早晨不起如牛。”“临睡勿多饮。临死勿多言[11]”。强调睡眠的重要性。

4.2 选择合适的住房 西藏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居住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错纳县志》藏民的居住方式是在“靠墙处摆放睡卧的垫子(白天上面盘腿坐,夜间可在上面睡觉)[12]”。但各地均有藏式碉楼的存在,说明这种厚墙、深窗的藏式建筑,对于高原睡眠来说是十分适合的居住方式。《山南地区志》中记载了山南地区藏医发展的情况,以及山南地区民居的特点,民居多是藏式楼房,上层住人,有卧室,厨房,条件较好的家庭有客房及佛堂[10]。其他西藏的地方志也对不同西藏区域的住房做了详细的介绍,可见藏民的住房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

5 小结

高原及高原睡眠医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从西藏地方志中的简要记述,我们可以了解西藏民间及藏医的一些认识及防治方法,也了解高原人的体质类型、饮食习惯以及高原劳作应当注意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高原医学的研究概况,这些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睡眠医学研究或许有所帮助。但对藏医及中医治疗高原病及高原睡眠障碍的相关内容仍然比较少,只有10年来有一些关于高原睡眠的研究论文发表。

猜你喜欢
藏医高原障碍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藏医药浴法”申遗背后的故事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