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性观:理论来源、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1-11-30 12:48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政党

张 洁

1.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引言

党性观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理论体系中起着本源性、规约性、导向性的作用,是认识和深化、坚持与发展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的崭新历史方位,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党性和党性修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党性观。目前,理论界对于习近平党性观已有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就习近平党性观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习近平党性观的成果却较少见。因此,深入挖掘习近平党性观的理论来源、全面理解习近平党性观的内涵要义、科学把握习近平党性观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更好地尊崇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升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顺利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1 习近平党性观的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任务的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党性观奠定了习近平党性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性观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1.1 理论基础:经典马克思主义党性观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正式进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始于列宁。他们关于党性的思想和理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哲学的党性问题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党性原则;二是论证了政党的党性问题,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贯强调并始终坚持严格党性的政党。

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党性的哲学

恩格斯最早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党性问题。1845年,他用“没有党性”批判当时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离开现实状况谈抽象的人性,离开先进的阶级力量谈普遍的爱,注定只能是“空话”,注定会丧失“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1]。马克思肯定了恩格斯在理论上的阶级倾向性,指出:“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2]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哲学要想真正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无产阶级要想打破枷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武器”。列宁承袭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3]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政治经济学正像认识论一样,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4]在列宁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局限,为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单纯哲学领域的对话并不符合其哲学的党性原则。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哲学家,就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经济运行,并积极参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构建。因此,列宁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是融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为一体的“一块整钢”,而贯穿其中的粘合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党性原则。1.1.2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党性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从政党的层面具体阐明党性的具体所指,但他们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的论证逻辑是: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起决定作用。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诞生了资产阶级,也诞生了无产阶级。再次,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但它本身并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它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最后,无产阶级要战胜资产阶级,实现阶级领导,就必须组织成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并结合俄国革命斗争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客观内涵。第一,党性意味着鲜明的阶级性。党性是开展阶级斗争,使无产阶级走向自觉自为,实现阶级统治而必须要凝结成的集体意志。第二,党性意味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组织的集中统一是政党坚强团结、步调一致的有力保证,也是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坚持党性就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组织和纪律,反对瓦解组织分子。第三,党性意味着彻底的斗争性。“为捍卫党而斗争,就是党性”[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指路明灯,是带领群众不断前进的先锋队,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切唯心主义的新变种、一切宣传反党观点的非党性分子会破坏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必须与之作坚决的斗争。此外,列宁还谈到了党的出版事业的党性问题,强调“出版自由”的口号不合乎党性[7]。

1.2 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性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重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其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有着高度组织化和明确分工的工人阶级。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先进的工人阶级不可能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大规模出现。因此,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或经验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必须在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的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化。

1.2.1 实事求是就是有党性的表现

毛泽东使用“党性”的频率并不高,但字字玑珠,蕴涵着独特的思想见解。如果说经典文献中的党性主要是为了批判唯心主义理论、党组织派别、革命斗争等范畴中的“非党性”,强调的重点在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阶级倾向性,那么毛泽东对党性的强化,则主要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倡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从而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其着眼点在于中共党内思想建党的特殊性。显然,毛泽东对中共党内党员成分的复杂性是十分清楚的,对党内存在的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以及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也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特别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强调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武装、改造全体党员,但是他反对以主观主义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看来,主观主义是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8]。因此,实事求是就是有党性的表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革命才会胜利[9]。可见,毛泽东对党性的认识和理解与他对中共党内思想建党的认识和理解是相贯通的,是与当时中国政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相适应的。

1.2.2 党性是思想路线问题也是组织路线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10]可以认为,邓小平关于党性的思想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思想路线中的党性问题。这首先体现在他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上。毛泽东逝世后,如何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既关涉领袖个人,又影响着全局稳定和发展。对此,邓小平提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原来讲要实事求是,以后加一个要恰如其分。”[11]用毛泽东本人确立的“实事求是”来纠正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指出毛泽东的失误正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体现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党性品格。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共产党人不解放思想,就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会犯大错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搞起来?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历史悲剧?就是因为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没有解放思想,没有以新的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2]。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就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但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的改革,我们的开放是有原则的开放。这个方向就是共产主义方向,这个原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对改革开放方向和原则的设定,蕴含了深刻的党性思想。二是组织路线中的党性问题。邓小平认为,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最难、最迫切的就是选好接班人。他多次强调,要选那些党性好、作风好、团结好的。何谓党性好?就是反对派性,不搞派性。邓小平对党性的肯定与其对派性的否定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党内派性高于党性的大有人在,这是导致党内组织纪律差、政治纪律也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反对派性,增强党性”是党的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10],是解决组织路线问题的关键。

1.2.3 党性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江泽民同毛泽东、邓小平一样强调共产党员要增强党性锻炼。但他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谈论党性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其关于党性的思考主要围绕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而展开。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江泽民认为,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先进理论。“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行列”[13]。在他的提倡和号召下,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学习邓小平理论、“三讲”教育以及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这些理论学习在内容上均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为重点,在具体运作上既借鉴了以往成功经验,又有所创新,为此后党中央继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提供了范例和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实践锻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开启的伟大事业,也是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它为共产党员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也给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考验。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争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模范,争做推进先进文化的代表,努力践行党的宗旨,才能不断增强党性,永葆先进性。

1.2.4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胡锦涛对党性问题作了非常直接与详实的论述,话题涉及不正之风、反腐倡廉、勤政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可以认为,胡锦涛主要是从作风建设的角度谈论党性的。这也是对中共执政规律的客观反映:在思想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后,党员干部作风中的党性问题,就成为一个事关执政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凸显出来了。胡锦涛强调:“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14]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表明,党性并非一个模糊的、无法把握的概念。它虽然是内在于政党组织实体中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可以通过党员干部的言论、行动,也就是党员干部的作风表现出来。胡锦涛深刻剖析了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不实问题,严肃指出干部作风不实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的,不仅会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且会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此,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树立和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习近平党性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关于党性的许多重要观点,如“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15]“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16]等,都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中找到源头和依据。

2 习近平党性观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性传统的同时,立足新时代的新实践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17]这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党性思想面向新时代的窗口,推动习近平高度关注党性问题,全面系统阐述了当前阶段增强党性和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关键环节,构成了习近平党性观的内涵要义。

2.1 基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修养党性的“看家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18]政治过硬,即具备了坚强的党性。本领高强,即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如此强调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其实是以另一种表达向全党提出了增强党性、提高本领的任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共产党人修养党性的方法论指引,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9]。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最新阐发,也是对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最新要求。对此,我们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共产党人重视学习理论,但共产党人学习理论知识从来不是为着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是为着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毛泽东很早就说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才叫做“党性”。新时代,习近平在“看家本领”的意义上多次强调学哲学、用哲学,其目的也是要不断提高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归根到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引领和方法论指导。二是坚持科学和信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他也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即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原则性。在习近平党性观中,科学和信仰是辩证统一的。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现实生存状况,剖析了资产阶级的经济事实,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其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并不会自发地起作用,必须得有信仰这一科学学说的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由知到信,再到内心的坚定与行动的执着,必须经历一个长期不懈的、艰苦锤炼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引。不懂得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懂得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中并最终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

2.2 核心内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2013 年8 月19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20]的观点。2019 年5 月31 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1]2021 年2 月20 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2]由此可以看出,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一直是习近平党性观的核心议题。从习近平对党性与人民性的定位和阐释来看,一方面,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和前提。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一旦脱离人民,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生命力。另一方面,党性是人民性的引领和保障,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充分反映和集中代表。人民性是基于人民利益的诉求,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而人民利益是靠坚强的党性来保证的,是靠党的领导来实现的。离开党性谈人民性,人民利益诉求就缺乏领导力量,找不到方向引领。习近平对党性和人民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分析澄清了对党性和人民性认识的理论误区,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群众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节点下,共产党人更要继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观点,始终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自觉接受人民评判。

2.3 关键环节:以自我革命精神锤炼坚强党性

习近平从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以及“四大不纯”等新情况、新问题出发,明确提出:“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23]高度强调了自我革命对锤炼坚强党性、促进党的发展进步的极端重要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自我革命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机统一体,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要从党的建设多方面有效把握。一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实现自我净化。思想作风建设直指思想和作风问题,表征的是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反思自己、检视自己、纠正自己,从而不断获得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深刻指出:“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24]对此,我们要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思想淬炼、以党性教育固本培元,实现思想和行为的双重净化。二要加强组织建设,实现自我完善。针对一个时期以来党的组织发展中出现的“大而不强”“快而无序”态势以及部分地方党组织“承上启下”作用发挥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大命题。对此,我们要以自我革命精神彻底解决上述组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考察、完善党组织相关制度建设等措施,不断巩固党的组织优势,实现党的自我完善。三要加强政治建设,实现自我革新。讲政治是加强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培养自我革命勇气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强调:“要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23]这就要求我们从政治建设的高度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出发,以自我革命精神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勇于迎接一切困难和挑战,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病症,从而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明确政治方向、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党的自我革新提供政治保障。四要优化干部队伍,实现自我提高。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优化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特别是党性修养水平,是习近平关注并论述党性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25]341就党员干部自身而言,要科学认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避免把党性教育作为外在的强迫和约束,努力从党性教育过程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就组织培养而言,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思想引导与制度规范相结合。

3 习近平党性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党性观是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当代创新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

3.1 丰富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方法论

习近平党性观哲理深厚、内涵丰富,是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提升党性修养提供了方法指引。第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党性的关系来看,理论的党性问题是有党性的理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习近平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26]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是有党性的理论。既然如此,我们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其党性原则,坚决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教条化,坚决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作斗争。第二,以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增强党性。党性问题,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又往往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进行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本质上属于思想建党的范畴,但思想建党成效的最大化必须以健全的、规范化的制度来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有理有据、有规有矩地对违反党性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压,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其实质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增强党性的制度指向,以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砥砺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第三,坚持知行合一。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坚强的党性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化解党内存在的“四大不纯”,绝对不能只是唱唱高调、喊喊口号,而必须将党性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与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深刻剖析了党内存在的“两面人”问题,提出了党性教育的“心学论”,倡导“知”和“行”相结合的党性修养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告诉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不是虚的而是实的,讲党性,关键在行动、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3.2 深化了对“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认识

“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最初发生于新闻宣传的微观层面,是中国共产党对党报党刊要“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的积极探索[2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化了对“统一论”的认识,将其从新闻宣传的微观层面扩展至“中国梦”的宏观层面。在“中国梦”的宏观层面,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根本上是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指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要求党带领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生活,也就是要以实现“中国梦”构建党同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具体来看,这个命运共同体呈现三种形态。一是利益共同体。“中国梦”致力于造福全体人民,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利益的协调一致性。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构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提出来并付诸实践。二是政治共同体。针对社会上存在的简单、片面地理解“人民性”的现象,习近平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来建构人民性这个概念,以“中国梦”这个普遍的信念和愿望来聚合分散的、私人的信念和愿望,赋予人民性以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并将其与党性关联起来,构建起党与人民的政治共同体关系。三是行动共同体。“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梦想,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需要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劳动最光荣,强调要幸福就要奋斗,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付出感中享受获得感。把全体人民的奋斗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关联起来,构建起党与人民的行动共同体关系。

3.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贯通

习近平党性观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的思想,还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促进了两者的融合贯通。其一,将“人民性”与“以民为本”贯通起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术语之一,强调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十分契合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的根本。习近平也常常引用古文典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多深入基层体察民瘼所在、民忧所系。其党性观中的“人民中心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融合贯通。其二,将“两个改造”与“内圣外王”贯通起来。早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就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28]。“两个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强调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圣外王”“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两个革命”思想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改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的融合贯通。其三,将“实践第一”与“知行合一”贯通起来。“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具有高度的内在相似性。习近平把党性教育比作心学、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这些都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融合贯通。

3.4 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政党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宗旨、能力等的确信,是政党能够始终成为领导核心、顺利实现目标任务的内在动力。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中,习近平党性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习近平党性观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党性观是推进我们党加强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引我们党坚定不移走质量强党之路的思想理论武器。正是在习近平党性观的指导下,我们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筑牢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堡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从而把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一种理论自信和理论自强。另一方面,习近平党性观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奠定了价值基础。习近平党性观闪耀着党性与人民性紧密结合的理论光辉,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注入了强大价值力量。一是强大的人民价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本身内涵着深刻的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根本的价值属性,也是其焕发自信光彩的根源所在。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9]。二是强大的人类价值力量。习近平党性观立场明确,不仅包含无产阶级的核心立场、人民群众的大众立场,还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立场。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3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全球治理的挑战,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减贫事业、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国际合作抗疫等作出系列重要贡献。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人类的崇高使命担当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价值基础。

4 结语

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增强党性、提升党性修养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习近平党性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系统化理论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习近平党性观为行动指南,在为人民服务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生动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展现党性。毛泽东曾经赋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尧舜。”习近平没有讲过14 亿人民尽尧舜的话,但他确实希望9 500 多万名党员都能以严格的党性标准要求自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他说:“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25]351如果党员干部都具备了坚强的党性,都成为了有党性思想和党性行动的人,党的执政地位一定能够长期稳固,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锤炼党性 洗礼灵魂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