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实践逻辑论纲

2021-11-30 12:48
关键词:针对性育人政治

郭 超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引言

聚焦聚力针对性的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330。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在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要把供需对位作为根本前提,把问题导向作为根本原则,把精准施教作为根本方法,把技术赋能作为根本支撑,把协同育人作为根本保障。

1 供需对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的一切活动源于需要,“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人的需要是多样、多级、多变的,当“吃喝住穿”等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以解决,更高层级的精神生活需要就会凸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活动,正是在精神需要的驱动、引领下,人们才开始参与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源性、基础性要素。因此,有针对性地提供精神文化滋养,精准洞识和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由来已久,供需失衡、供需错位的现象较为突出。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苦口婆心灌输的“大道理”并不招人待见,用心烹制的“精神大餐”却让人索然无味。再如,大学生在人生迷茫、思想纠结、理论困惑、情绪低落、心灵受伤之际,亟需有人为其指点迷津、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却得不到想要的关怀和帮助。这种“所供非所需,所需非所供”的矛盾破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平衡,成为掣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痼疾。

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统一体。过分突出这个“一体两面”的任何一面,就会破坏“一体两面”的内在张力,必然无益于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的纾解,也无益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供需平衡、供需对位中提升针对性,就应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加大改革力度。

一方面,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在供给内容上,既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又要密切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既要萃取理想信仰的味道又要融入现实生活的气息,既要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既要传颂英雄伟业又要宣扬凡人善举,既要引导大学生仰望星空又要教育大学生脚踏实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溢真理魅力、价值魅力、时代魅力,让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在供给方式上,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受教心理、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多采用渗透式、嵌入式、启发式、体验式的思想政治理论供给方式,注重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真理、铸魂育人,摒弃填鸭式、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和说教式、压服式的思想宣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顺畅高效、精准到位。在供给能力上,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打造基础性、原创性精品力作,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提供有用的理论武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广大辅导员要坚定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之路,为解决大学生思想之惑、情感之痛、心理之压、生活之忧、学习之困、就业之难等问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另一方面,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改革。供给带动和创造需求,需求影响和牵引供给。在从“供给侧”着力的同时,也要立足“需求侧”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助力其针对性的提升。一是要引导需求预期。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空间是无限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切需求。因而,引导大学生的需求预期,使之不逾越正常的、合理的、合法的需求范围,不脱离社会现实和个人实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功能相对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和服务水平相适应,对于破解“需”不对“供”的困局至关重要。二是要优化需求结构。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需求结构逐渐异化和扭曲,物欲膨胀、利欲熏心、私欲放纵的倾向不容忽视。预防和遏制这样的不良倾向,必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义利观、人生观,自觉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低阶需要与高阶需要、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现实需要与未来需要等有机统一起来。三是要把握需求动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多姿多彩、变动不居,只有科学把握他们内在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向,有效激发和满足正当需求,科学培育和引领积极需求,及时抑制和摒弃不当需求,灵活管控和转化消极需求,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求在动态调适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保持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理论教育的新期待、对思想文化的新需求、对精神家园的新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新憧憬,在此基础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与形式,用新的精神给养满足大学生新的精神需求。

2 问题导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原则

何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底要针对什么?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首要问题。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是指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围绕不同对象、不同时空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运用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精准施加影响,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简言之,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毋庸置疑,“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矢”所要瞄准和击中之“的”。坚持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总遵循、总路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要体现为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教育时机的针对性、教育决策的针对性、教育形式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准了问题、弄清了根源、落实了举措,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会水到渠成。反之,离开问题、回避问题、掩饰问题、空谈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无从谈起。

仅仅明确“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关键指向是不够的,还必须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要针对什么问题。整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两个维度的问题,即社会发展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的问题,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取向决定的。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每个时代都会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不同的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响应“时代口号”、解答“时代之问”中彰显和增强针对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要求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还存在哪些差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和弱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更好地讲好新发展阶段新愿景、宣扬新发展阶段新思想、凝聚新发展阶段新共识、应对新发展阶段新挑战、对标新发展阶段新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等。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重大时代命题,找到针对性强的应对之策和破解之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展现和提高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针对社会发展层面的问题,还要针对个人发展层面的问题。有学者指出,针对性在本质上“反映的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对象性”[6]。离开教育对象,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就无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针对的个人发展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理想信念问题,其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并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使他们能自觉将“个人梦”与“民族梦”“国家梦”融通起来是重中之重。二是思想认识问题,其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开思想认识症结,走出思想认识误区,冲破思想认识枷锁是重中之重。三是道德观念问题,其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学会将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与道德智慧有机统一起来是重中之重。四是心理心态问题,其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摆脱焦虑、忧郁、烦闷、浮躁、空虚、纠结、自卑、自傲等负性心理状态,培育理性平和、健康和谐、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心态是重中之重。五是生活实际问题,其中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动力、克服独立生活障碍、化解人际关系矛盾、合理使用网络和智能设备是重中之重。聚焦和紧扣这些“问题域”和“问题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有了“方向盘”,也就抓住了“牛鼻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针对的问题不会自发生成,也不能主观臆造,必须要到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捕捉、发掘、体认、觉解,其中调查研究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7]调查研究是准确发现问题的必经之道,也是精准决策和施策之基。不进行深入细致、多次反复的调查研究,就难以找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去应对、解决的问题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作出有针对性的决策部署。为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秉持“从人间升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降到人间”的研究路线,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走出思辨的基地而走向实践的舞台,在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洞察、提出、凝练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深入探寻问题产生之根源、问题生成之逻辑、问题解决之理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要多走出办公室、会议室,走向学生寝室、教室、食堂、运动场,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感知和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成败得失,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所困所惑、所忧所虑,洞识他们的各种思想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的病症和病理,及时对症下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还要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认清“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课题、新要求,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时代“总课题”的新空间、新路径。

3 精准施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方法

准确性是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和突出反映,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精准化体现出来的。可以说,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法。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时空范围,面向具体的、特定的人展开的,“人”“时”“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的核心要素。故而,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是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因人施教。作为一项依靠人去改造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见“物”更要见“人”,“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倘若不区分“现实的人”的阶级阶层属性、社会地位层级、生活文化类型,不重视“现实的人”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需求差异,用相同的模式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人就依然是“抽象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直面“现实的人”,就必须科学把握大学生的先天差异和后天特质,对不同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摒弃“一锅煮”的同质化教育模式。一方面,要依据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开展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大学生的学缘特点,针对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高校思政课应该推行分类教学,为不同专业学生挑选“专用食材”,研制“独家配方”,改进“特色工艺”,更新“专属包装”。按照大学生的趣缘特点,针对不同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组建不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小组,分组别开展特色鲜明的理论宣讲、演讲、辩论、研讨和实践调研、参观考察等活动。按照大学生的网缘特点,针对不同网络圈层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运用他们惯用的网络工具,分群做好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依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与“80 后”“90 后”相比,“00 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个性特点更加鲜明,个性追求也更加强烈。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满足大学生基本思想文化需要的同时要注重关照大学生特殊的思想文化需要,通过“一对一”和“点对点”的教育方式给予大学生特别的思想关怀和精神引领;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提供个性化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特殊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是要因时施教。西汉桓宽在《盐铁论》有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有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时施教,其中时机、时序、时势是因时施教之“时”的核心要义。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时机,伺机而动。在对的时机用对的方式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需要教育者强化机遇意识,善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境遇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微观变化中捕捉和抢抓良机。一般而言,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之时、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以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之时、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贯彻落实之时、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之时、错误社会思潮兴风作浪之时、大学生迷茫困惑之时,如此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优化时序,循序而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眉毛胡子一把抓”抑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操之过急抑或亡羊补牢、隔靴搔痒抑或用力过度,都会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时序而无益于其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提升。面对错综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集中精力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势,顺势而为。要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紧密结合国内外的大局、大势、大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胸怀大局、洞观大势、分担大事。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变革的态势和趋势,不断优化教育方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三是要因地施教。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基本规律、主要内容等方面是相同的,但是拥有的资源和条件、构建的机制和体系、实施的路径和举措、彰显的优势和特色等存在较大差异。从高校自身实际和所处地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这也是精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立足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对接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在高质量完成“规定性动作”的前提下,勇于创新“自选性动作”,挖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培植接地气、有特色的精品项目。比如,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凸显出医学人文特色,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医德医风教育中去。此外,各个高校还应该注重将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基因注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依托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运用身边涌现出来的英雄壮举和凡人善举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讲好“本土故事”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

4 技术赋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条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要乘技术创新之“东风”破浪前行,运用好大数据预测技术、智能算法推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高新技术,使之成为最强大的杠杆和最有力的支撑。

其一,运用大数据预测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针对性。《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能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因素、潜在问题、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见,能否有针对性地做好前瞻性部署,直接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有无针对性。由于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变量很多,不好估算、不易预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随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工作的拓展,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测难的老问题迎来了新转机。“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8]。大数据之所以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测事物发展,重要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即由样本思维转向整体思维、由简单思维转向复杂思维、由因果思维转向关联思维、由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更容易在纷杂多变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洞见未来。通过广泛收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数据信息,破除校内外各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流通的数据壁垒,分门别类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积极研发符合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模型,基于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日积月累、动态观测、纵横比对、关联分析、科学处理,就能全景式勾勒大学生的思想样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演化规律,“从细处观察教育对象在特定时空下思想行为的变化,从小处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弊端和危机”[9],进而适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聚焦视野前置,事先谋划应对之策,以便未雨而绸缪、防患于未然。

其二,运用算法推荐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的针对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理论灌输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智能算法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灌输提供了可能。借助算法这个“读心术”,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可以通过掌握的“数据轨迹”对大学生个体进行“精准画像”,依据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异质化需求提供“私人定制”式的“精神大餐”,也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聚合分类,面向相同兴趣、志趣的“同类人”推送“越来越懂你们”的思想文化信息。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强劲赋能下,不管是基于个性发展的“私发”,还是基于协同过滤的“群发”,都能很好地推动灌输方式由“漫灌”转向“滴灌”、由“粗灌”转向“细灌”、由“硬灌”转向“巧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的精度、准度和效度就能得以显著增强。必须指出的是,试图站在“技术中立”立场的算法推荐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必然带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算法推荐技术的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内容灌输的精准性而盲从“算法”,必须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2]318的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算法推荐,注重人机互动,充分发挥“总编辑”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建构、传播中的主导作用。

其三,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针对性。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强弱离不开效果评价,而效果评价本身也存在有无针对性的问题。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对照评价结果扬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过程难以复原、反馈信息失真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针对性提升的“痛点”,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去除这两大“痛点”。一方面,区块链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信息以区块化排列、链条式串联的方式而集合成的数据库,条式分布、链状关联、集群共存是其鲜明特征。从源端区块到终端区块,不同环节、不同时段产生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形成清晰化、可视化的“数据链”,通过链式溯源就很容易发现数据信息的来源,还原“数据流”的生成过程,发掘数据信息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实现对不同阶段教育效果的追根溯源,而且可以通过可视化呈现技术将各个节点的成效和问题再现出来,为落细、落小、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架构、它的特殊加密算法保障了账本数据的真实可靠;合约记录可实现事后审核,保障了合约对相关方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性保障合约信息的唯一和真实”[10]。发挥区块链技术的这些优势,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原始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防止反馈信息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被篡改和破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造假、信息失真的难题,为精准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客观依据。

5 协同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保障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己之力就能如愿,惟有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协同育人、久久为功中方可顺利实现。当前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深入人心,为聚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指明了正确方向。然而,“三全育人”的机制尚不完善,不同育人环节发力并不均衡,各种错误思想言行对正面教育效果的消解、社会负能量对社会正能量的稀释,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为此,要强化系统观念,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构筑以校内协同育人为主体、校内校外双协同育人并举发力的新格局,为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供根本保障。

在校内协同育人维度,关键要促进三种结合。一是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329,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核心因素。同时要看到,思政课的作用极其重要但不是无所不能的,单纯倚重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而轻视其他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势必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整体跃升。因此,要将思政的种子播撒到课程思政的“责任田”,将思政的元素融贯到课程思政的“施工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的双提升。二是促进课程育人与心理育人的结合。课程育人的侧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思想观念问题,而人的思想问题常常与人的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能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大学生的思想症结,很多时候要看能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开大学生的“心结”。因此,要注重将理论灌输与心理疏导、思想咨商与心理咨询有机统一起来,在帮助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修复消极情感、克服负性心理、培养阳光心态中自觉走出思维误区,纠正思想误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促进线上育人与线下育人的结合。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运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手段是时代之需、大势所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空限制少、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点,但是在日常观察、以情感人、实践体验、人格感召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将键对键的线上育人方式与面对面的线下育人方式融通起来,促其优势互补,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给予他们的关怀,让不同场域、不同层面的问题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得以解决。

在校外协同育人维度,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策略并举,重点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331。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也要注重实践育人的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实践育人的场地、途径、资源、资金等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实践育人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要积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育人空间,加强与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生产车间、文明社区、最美乡村等社会场所的沟通合作,针对不同教育内容建立主题鲜明的实践育人基地,充分利用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解释世界”的理论运用到“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去,将报国志与爱国行结合起来。二是要打造好校外兼职导师队伍。专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数量是有限的,他们的能力、精力也是有限的,很难对每个学生提供精细入微、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弥补这样的缺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实师资队伍,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观意愿,为每个学生量身配置来自校外的人生导师,激发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社会精英、身边榜样、各行各业最美人物等兼职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三是要加强家校互联互动。尽管大学生已经成年并且在外求学,但家教、家风、家规依然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父母在大学生心智健全、思想成熟、行为养成等方面依然扮演重要角色。高校要积极搭建家校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多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大学生成长的“前史”和个性特点,及时反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现状和行为表现,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便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6 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整体性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十四五’开局之际的首要工作”[1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事关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事关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只有在把握和遵循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深化实践探索,增强实践自觉,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还要明白,历史启迪现实,理论指引实践,我们要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实践逻辑与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历史经验、强化理论指导、推进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的新局面,谱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针对性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