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话语创新

2021-11-30 21:40谭秋盈
攀登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总书记民族

黄 骏 谭秋盈

(1.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许多学者也对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展开了有意义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然而,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话语创新目前缺乏应有的研究。所以,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话语创新,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时代价值,与时俱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民族文化传承目标方面的话语创新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在阶级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把旧的文化改造成能够为本阶级所用的新文化,让新的先进文化发挥社会变革的理论先导作用,为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服务,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恩格斯也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毛泽东同志则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在致力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则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已有理论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文化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了新的使命,这就是必须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梦真正照进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3]概括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目标方面的话语创新主要强调了以下三点。

(一)担负新使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致力于解决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等经典名句,还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些实际上都是基于新时代担负的新使命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上赋予了更多新的使命。

(二)担负新使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此同时,他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新时代的中国,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的反华势力却十分忌惮,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在香港、台湾、新疆等地培植亲西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千方百计挑拨各族群众与我们党的关系。所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是民族文化传承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新时代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这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担负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要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管党治党,要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大力推进祖国的统一,保持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这些实际上都是基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要求,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当然也要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无论谈到精准扶贫工作,还是深化改革、重拳反腐、从严治党以及“一国两制”等方面都引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名句与典故,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二、民族文化传承价值追求方面的话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有新的价值追求。

(一)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就是要着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视,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新形势新特点而作出的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7]如今中国的GDP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相对缺乏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争取国际话语权”。也就是说,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就必须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就是要致力于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在更多领域、更多方面获得国际影响力。

(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既需要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8]并且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文学艺术创作的精品从来都是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打造出来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学艺术创作提出的这些要求,应该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努力的方向。

(三)加强新时代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他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10]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源泉是什么?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11]他还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是有了这种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才能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三、民族文化传承原则方面的话语创新

传承民族文化,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是一个涉及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坚持什么原则以及应该如何坚持这些原则的问题。

(一)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了这三个自信,并进一步强调了文化自信。他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同年7月,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3]过去我们虽然也讲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但讲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不少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缺乏自信,迷失在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之中,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14]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传承,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在认识过去的同时把握当下,从中汲取精神食粮,面向未来。所以说,文化自信不是对本土文化的肤浅了解或者甚至一无所知的盲目自信,更不是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狂妄自信,而是胸襟开阔、更具亲和力与包容性、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的自信。

(二)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人民观,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他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15]“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局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6]也就是说,强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不仅仅是“以文化人”,还要强化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主人翁意识,确立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更为重要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主体话语权。“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17]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中的活力。

同时,人民是民族文化的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8]“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9]一方面,把人民群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并弘扬;另一方面,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受欢迎的优质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20]“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21]

(三)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2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既提到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3],也提到“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24]。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同样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传承民族文化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党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领导。制度设计还不够合理不够完善,有关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性的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为了使文化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党对文化建设领域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25]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也一样,重要的是切实改进党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党在这方面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有效践行“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26]这一要求。

(四)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两有”“两相”“两创”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继承并弘扬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双百”方针,坚持了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确定的文艺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更好发展,进一步强调了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坚持“两有”“两相”“两创”,为新时代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行动遵循。

“两有”,就是对传统文化要有扬弃的继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7]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和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是因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还有不少东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只有加以仔细的鉴别和有扬弃的继承,才能弘扬其精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所强调的“两有”,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也表明了对文化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规律有着准确地把握和深刻地理解。可以说,“两有”对于今天我们与时俱进做好民族文化传承的工作极为重要。

“两相”,就是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8]这里的“两相”,实际上也进一步说明了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过去我们虽然也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在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并没有提出如此具体的原则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提出的“两相”,不仅有了具体的原则性要求,而且最为可贵的是通过话语创新,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融入了当代文化传播的新理念,为民族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于时代、服务于社会指明了方向。

“两创”,就是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9]同年9月,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0]我们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没有创造和创新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在新的时代实现华丽的转身。所以,唯有坚持“两创”,民族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释放出其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总书记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