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视角下青海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2021-11-30 21:40孙发平
攀登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国尼泊尔青海

孙发平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青海省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是青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战略支撑作用,布局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多元互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要求,为青海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青海省积极响应,把融入“一带一路”作为搭乘国家发展战略快车的重要机遇和抓手,全面部署,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省区相比,青海的差距仍比较大,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境外投资、中欧班列等主要指标在西北五省区均排名靠后。因此,“十四五”期间,青海应以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己任,立足青海的区位、通道、人文、产业优势,集中有限资源和主要精力,创新发展路径,重点开辟和打造四条战线,奋力闯出一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青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将尼泊尔作为青海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和突破口,打造成合作典范

尼泊尔位于中国与印度之间,地形狭长,国土面积14.72万平方千米,人口接近3000万,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地国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工业经济几乎空白,人均国民总收入不足1000美元,是联合国确定的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深化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区域,青海在与尼泊尔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显著优势。

通道优势。在中尼陆路通道中,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是经藏入尼最重要的物流、人流通道,青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通常情况下,中尼货物贸易如果通过水路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印度,再从印度加尔各答港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需要大约40天时间。如果走陆路,通过青藏铁路到日喀则,再通过公路运输经过樟木口岸或吉隆口岸通过汽车运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只需要13天左右的时间,陆上运输的物流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要明显低于海上运输。目前,中尼陆路通道拉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和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2019年11月,中尼铁路日喀则至吉隆段可行性研究工作已正式启动,日吉铁路的建成将使青藏铁路向南可直达吉隆口岸,使青藏铁路在中尼贸易乃至中印贸易通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尼商贸通道主干线,大大降低中尼国际贸易货运成本。以中国上海和广州至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货运为例,中尼铁路建成后,广州和上海至西宁经青藏铁路直达加德满都铁路的货运时间就可以缩短到60小时左右。便捷高效的陆路交通必将使青海成为中尼、中印、中巴商贸走廊上的重要通道和国际物流枢纽。

产业优势。尼泊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1%,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经济作物和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率低,机械化使用率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32%。尼泊尔属于典型的工业化初期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工业化水平最低的国家,工业增加值占比不到15%;尼泊尔主要依托优越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从青海来看,虽然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区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与尼泊尔和西藏比较,仍具有显著的产业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省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新水平。工业方面,青海的装备制造业、特色生物加工业、矿物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基础雄厚,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绿色能源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产业方面,青海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稳步发展,新兴服务行业茁壮成长,尤其是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井喷式”的增长,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尼泊尔开展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

人文优势。尼泊尔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印度教是当今尼泊尔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但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在尼泊尔的蓝毗尼,因此佛教在尼泊尔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尼泊尔佛教与盛行于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保持着友好往来,在唐卡、绘画、建筑、雕塑等领域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鉴,并延续至今。青海与尼泊尔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宗教和睦共存,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使两地人民都具有包容开放的情怀,在青海与尼泊尔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使青海较其他省区更具有明显的人文优势。

在“十四五”期间,青海需要齐心协力,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与尼泊尔的经贸合作。一是构建中尼商贸走廊。争取中央支持,联合西藏,共同打造和建设以青藏铁路为主线,以格尔木市为起点,以加德满都市为终点,覆盖格尔木、那曲、拉萨、日喀则、吉隆口岸(樟木口岸)、加德满都等开放型节点城市的中尼商贸走廊,推动青海、西藏及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工农业产品销往尼泊尔乃至印度市场,有效提升青海、西藏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二是建设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开通中尼(青藏)班列,构建“一区两园,一工一农”的合作模式,解决出口什么、进口什么的问题。一方面,在尼泊尔建立农业产业园,鼓励和引导青海和尼泊尔的农业企业入园并从事热带水果、肉类、蔬菜、中藏药材、木材等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以满足我国中西部地区优质农畜产品的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在格尔木建立工业产业园,针对尼泊尔等国际市场需求,重点围绕车辆制造组装、日用百货生产、钾肥生产、食用盐加工、农机具生产等极具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进行招商,结合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和格尔木工业园区,建立出口加工制造业基地。三是鼓励青海企业“走出去”。目前,尼泊尔急需开发和外国企业投资的领域主要有现代农业(草业)经营、水电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业、林业资源开发和木材加工业等。为此,青海应重点梳理相关产业重点私营龙头企业,并鼓励支持这些企业积极“走出去”,赴尼泊尔相关地区就相关产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四是强化政策沟通。加强高层互访,加快与尼泊尔主要城市的友好城市建设,为推动经贸务实合作提供政治保障。

二、将融入“中巴经济走廊”作为青海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阵地,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一带”和“一路”的叠合之处,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联接中国、中亚、南亚三大经济区域。

青海具有融入“中巴经济走廊”的区位和通道优势。2020年,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的格库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青海通过库尔勒可进入“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喀什,这就等于直接打通了青海与“中巴经济走廊”的连接点,为青海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便捷条件。这种通道优势,可以大大缩短我国内地及南方与新疆的往来距离,对构建我国能源陆路通道安全,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提升陆路运输效率意义重大,也使青海成为融入“中巴经济走廊”中除新疆之外最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的省份。

巴基斯坦是一个拥有2.2亿人口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途径国,是我国通往西亚和中东的重要桥梁,青海与巴基斯坦开展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业方面。巴基斯坦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可耕地面积达57.68万平方千米。由于地处亚热带,粮食产量很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是最重要的种植作物,甘蔗、水果等资源非常丰富,出口商品主要以纺织品原料、大米、棉花等原材料类产品为主。青海在生态农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设施装备、农畜品种改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营销等综合生产能力均领先巴基斯坦,因而在农业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工业方面。巴基斯坦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门类不齐全,发展比较滞后,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其他还有毛纺织、制糖、造纸、烟草、制革、化肥、水泥、电力等,基础性工业如钢铁、冶金、重型机械、石化产业占比很低,机械、电子制造业发展明显不足,属于典型的工业化初期国家,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青海目前已形成新型材料、新型建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加工、石油、天然气、矿物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与巴基斯坦开展产业合作具有明显优势。

能源利用方面。巴基斯坦能源短缺,用来发电的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多数靠进口来维持,虽然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及技术,开发率低。青海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框架下,新能源多能互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新能源利用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出口潜力。

人文方面。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最盛行的国家之一,根据巴基斯坦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巴基斯坦的国教,伊斯兰教徒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5%。青海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有近100万人,应充分发挥伊斯兰教在文化方面具有的天然亲近感的优势,加强与巴基斯坦的人文交流。同时,青海穆斯林群众的“拉面经济”成效显著,在良好的贸易基础和人文基础下,对巴基斯坦发展“拉面经济”、输送清真食品并在生产经营方面都有较大的合作发展潜力。

三、将中亚五国作为青海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拓展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与人文交流

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亚洲、欧洲和中东的结合部、“一带一路”中两个通道的连接点,也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走出国门的第一站,具有超过7000万人口的市场规模,具备区域大市场的地理、人口、资源条件,是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地区之一。从青海在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发展贸易的地缘条件看,新疆和甘肃是西北地区占据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最长线路的两个省区,但随着青海格尔木至甘肃敦煌铁路的建成通车,使青海成为在新疆和甘肃之后,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够迅速联通中亚五国的省份,青海的地缘优势和通道优势随之凸显,而且,格敦铁路又联通了青藏铁路和兰新铁路,从而可以大大缩短青海西宁、格尔木到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等重要口岸的运输距离与运输成本,为青海与中亚五国拓展贸易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中亚五国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而且资源都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能源资源、金属资源、非金属资源和用于工业加工原料的农产品资源。从青海来看,与中亚五国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较好的条件与优势。

农业产业与技术交流方面。中亚五国的农业大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是中亚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水果、蔬菜、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羊肉、皮毛和鲜奶为主,缺乏大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企业。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中亚五国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农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机械化率普遍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各国对农业投资、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治理土壤、地膜覆盖、滴灌、沙漠化人才、技术援助等方面需求都比较大。近年来,青海充分发挥无公害、超净区的特殊生态地位,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积极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全力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培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高原特色、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农业之路。这些重大成效,使青海具有了与中亚五国开展农业产业与技术合作的独特条件与优势。

工业合作方面。目前,我国向中亚五国主要出口包括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金属制品、石油天然气设备、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在内的机电产品、日用品、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粮油、轻纺、服装、茶叶等;从中亚五国主要进口原油、有色金属、蚕茧、原棉、棉机织物、畜产品、皮革、绿色食品等,双方出口的商品结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青海应该充分利用区位和通道优势,在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炼油、石化、工业化学品、交通工具及配件、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水利水电、公共设施、食品加工等领域,不断增强与中亚五家的经贸联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拓更广的市场,提升产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人文交流方面。伊斯兰教是中亚国家颇具影响的主要宗教,有近4000万人信奉伊斯兰教,这为青海与中亚国家开展民族贸易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撒拉族作为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与土库曼斯坦同根同源,有极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语言、文化相近,互相之间有较高的认同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的交流联系不断加深,是青海向中亚五国开放发展的先天优势。

四、将澜沧江作为纽带和桥梁,深度参与澜湄合作机制,全方位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辟青海走向海上丝绸之路新天地

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6国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合作支柱,并确立了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和农业减贫五大优先合作领域。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命运纽带,也为今后澜湄六国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8月,澜沧江——湄公河6国举行“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共同发表了“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的《万象宣言》,并提出要推动澜湄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发展,这标志着澜湄六国产能合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使之成为“一带一路”进程中次区域合作的重要领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连接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等西部省区市,是西部地区腹地对接“一带一路”、支撑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性大通道。作为对外开放的复合型国际陆海贸易走廊,陆海新通道对内连接中国西北和西南,对外连接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并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连接欧洲,从而形成经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带一路”完整环线,实现“一带一路”各大经济走廊的联通。“十四五”期间,青海通过融入陆海新通道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凸显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枢纽和重要通道地位,进一步助推青海深度融入澜湄机制,拓展开放发展的新空间。通过陆海新通道,青海可以向南构建经成都、重庆、云南、广西的出海通道,实现与湄公河流域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个国家的快速连接;向西、向西南可以格库铁路为依托构建与新疆陆路运输大通道,直通中巴经济走廊,经瓜天达尔港到达中东地区,向南可以以青藏铁路为依托,通过西藏直通尼泊尔和印度,向北可以以格敦铁路为依托,构建经甘肃、新疆,进入中亚直通欧洲的大通道,将“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起来,进一步强化青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领域。

“十四五”时期,青海与湄公河五国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合作,树立流域生命共同体理念,建立澜沧江流域省份和澜湄流域五国协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在科技、文化、教育、宣传、资源等领域搭建合作平台,形成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促进青海省深度融入澜湄合作机制。二是加强旅游合作,湄公河流域五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球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青海应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澜湄博览会、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重点展会活动,深化澜湄国家民众相互之间的认知与了解,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共同培育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品牌、共同开发“一程多站”主题线路、重点关注汽车自驾游、铁路游等新市场、新产品和新业态,持续提升青海在世界旅游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三是深化与湄公河流域五国的人文交流,推动高原医学、特色文化、科技和体育等领域的合作。

青海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湄公河五国的经济和人文交流,有利于青海加快向南开放的步伐,有利于青海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但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预期效果,仍需要突破有关瓶颈的制约。

通道建设。要加快建设西宁至成都铁路,积极推进格尔木至成都铁路的前期项目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铁路“十四五”建设规划并开工建设。

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格尔木是青藏、格库、格敦、格成铁路的交接点,将成为连接青海与西藏、新疆和河西走廊的交通核心,是青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是青海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阵地,必须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格尔木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依托格尔木工业基础,鼓励格尔木积极招商引资,重点围绕车辆制造组装、日用百货生产、钾肥生产、食用盐加工、农机具生产等极具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料加工贸易,将格尔木国际陆港打造成我国西部面向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的进出口生产加工制造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并积极向国家海关申报设立水果、草业、木材、中藏药材等指定口岸。

格尔木国际商贸集散枢纽建设。坚持内外并举的建设策略,支持格尔木打造国际商贸集散枢纽,建设海外物流产业园,借助青藏铁路(公路)、格敦铁路、格库铁路。与国内义乌、临沂等小商品制造中心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合作,建设具有多式联运、集散分拨功能和集货、清关、仓储、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的海外仓,为全国出口企业设立集散平台。

猜你喜欢
五国尼泊尔青海
大美青海
看好了!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