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策略研究

2021-12-01 23:50吴瑞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家长体育

吴瑞军

(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吉林汪清133200)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公告指出:“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学生近视率攀升、肥胖率高居不下、耐力不足……我国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已超50%,高中生近视患病率超80%,这些数据让人揪心。这些情况源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还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因素,家长不重视孩子锻炼,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等。国家要求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思考或思路

近几年存在近视、肥胖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学生的近视、肥胖问题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经验。当下,淡化竞技项目并非不重视它,改革教法、学法,改革组织管理方式,改革评价学生运动成绩机制并非全盘否定先前良好教学机制,应当精选优秀的经验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扬。大力抓好体育课教学,认真组织大课间活动,坚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常态化体育活动,调动起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健康不断得到改善。

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并非一切如学生所愿,并非教师服从学生。教改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但不能理解为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教师必须体现导向性: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备课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备教法学法、备场地器材、备安全措施,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强调尊重学生的需要,并非只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考虑学生兴趣,但即使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好处的,教师仍要选用,要通过教法的多样化和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最终是依靠一线体育教师去完成。体育教师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运用多样化教学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从事体育学习,从而为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魄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家长给学生报的辅导班过多,致使孩子没时间锻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或微信群多宣传身体健康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三、研究具体实践与路径

(一)着力抓好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着力选好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趣味性、健身性、实用性。体育与健康内容一定要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淡化竞技性,减少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与将来工作生活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和时数,由学校教研组、体育教师、学生共同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充满现代气息的体育基础知识,健身方法和项目,确定时数和进度。体育教师认真备课,选择教学法,准备器材,精心组织,努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通过选择以兴趣和健身为主的内容,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真正动起来,在小学毕业时能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培养一至两项球类等体育爱好或特长,最终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2.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练小组自主管理体育课堂。过去的体育课教学组织过程过分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指挥,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规范化和有序性。这种不切实际,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一体化教学往往受一些教师推崇,在他们眼里,学生排队快、静、齐,学生遵守纪律,顺顺利利上下课就是好课。正是这种“好课”严重扼杀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教师就加压,学生变成身顺而心违,恶性循环。针对学生以往体育教学中管得过死过严的情况,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将学生按性别、能力、性格等自主组成学练小组,让学生张扬个性,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练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体育课堂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3.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将合作探究性学习应用于体育课堂。体育与健康教学,需要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的乐趣。以往注入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不会练,学无所得。传统体育教学法只注重教师的教法,对学生学的方法重视不够,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样练,对学生心理、生理、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难以把握,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如何,难以检验和评价。为了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尝试以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尽量减少注入式和训练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一至两项以上体育爱好和特长,通过爱好、特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乐学、爱学,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健身方法等。

4. 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综合评价学生体育成绩。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师都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准,达标率又与教师挂钩。导致测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测完后学生不知道体育课学了什么应试现象。为了一改以往单一的技评和达标成绩等显性评价方式,我校采用了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对学生自创健身项目进行合理的加分,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和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煅炼

教育部出台了体育2+1 活动,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倡导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号召开展文明、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国家教育部颁布“减负”条例及《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学校各项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使学生体质健康得到了保障。

1.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化。为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副校长亲自监督,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课表,落实到班主任,体育教师进行技术指导。班主任认真负责,把学生按年龄、体质、性别分成不同的小组,组长带领积极参加活动,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检查,有总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安排活动需要的场地,器材由体育组统筹安排。

2.体育活动内容多样化,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日常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可以进行游戏、跳绳、足球、篮球、排球、中长跑、跳远、踢毽子、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体育组组织“校长杯”球类联赛及拔河、跳绳等活动比赛,队员要准时参赛。班主任负责班级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体育教师负责球类联赛比赛;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协同搞好体育活动竞赛。每项活动都要认真组织,及时记录,及时总结,激励后进,鼓励先进。双休日进行校际间球类活动比赛,各运动队积极备战,认真比赛,争取优异成绩。此形式活动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素质极大提高,身体更加健康。有时家长也来参加,帮助孩子或当场外指导。因此,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了联系师生、班级乃至家庭社会的纽带,得到广泛认可,提高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比赛形式常态化、全员化。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竞赛,许多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如400 米跑、跳绳比赛、仰卧起坐等,比赛统计全班成绩,取平均成绩衡量班级名次。这就调动了班级全员锻炼的积极性,班主任和家长联动,监督学生锻炼。教师注重学生身体健康,重视活动的过程,从不滞于形式。为此,在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计上,学校和体育组进行了改革,把运动会分成文艺和体育两块,而体育竞赛中的子项目,体育教师把它在日常生活中以累积分统计,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拔河、跳绳等项目。学校运动会当天只简单进行一天的田径赛项目,这样避免了班级每年“六·一”之前大量的筹备工作,避免了大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相对集中,而且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得到了身体锻炼,避免了只用学校运动会短暂时间来锻炼身体的局面。运动会设置了许多游戏化、大众化的项目,减少竞赛项目,调动全员参与。通过以上具有教育性、集中性、竞争性、日常化、大众化等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强化了健身意识、团队意识,充分使学校寂静的操场热闹了起来。

(三)学校成立防近视控肥胖体育健康中心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锻炼中来,尤其是对近视、肥胖的学生,学校还成立了防近视控肥胖体育健康中心,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做一遍眼保健操,由专人负责检查督导。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用眼卫生,近距用眼时间不宜过长,每隔40~50 分钟应稍微休息3~5 分钟,闭目做眼保健操或向远处眺望一会以防视力疲劳。读书写字,应保持正确姿势,桌椅高低要合适,眼与读物之间应保持在33 厘米左右的距离,中午增加了午休。

近年来,小学生肥胖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小学生是因内分泌失常、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服用激素药物或遗传等因素引起之外,主要是由于饮食、生活习惯和疏于锻炼造成的。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独生子过于肥胖,是由于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超过了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所需消耗的热量,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转变成过多脂肪,形成肥胖,即营养过剩,再加上运动量过小,肥胖是很自然的。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集体活动,促进体内多余热量的消耗。合理安排好小学生的生活作息,饭后不要立即睡觉、看书、看电视,白天不要长时间睡觉和久坐不动等。要让学生了解肥胖的害处,分清肥胖不是壮实,更不是越胖越健康。控制饮食,调整食物成分,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合理,保持需要、消耗的平衡,每次进餐不宜过多。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预防中度肥胖。每天早晨,肥胖的学生到校开始体育锻炼,由专人带领,进行各项练习,促使这部分学生身体健康得到改善。家长很支持这种做法,主动起早送孩子到校锻炼。虽然这些锻炼没有像学校运动队训练一样严苛,但经过长期坚持,孩子肥胖的不良健康状况也会持续改善。

(四)学校和家长联动,督促学生锻炼

教师少留作业,家长给孩子少报些文化课学习辅导班,把时间还给学生。远离电子产品,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跳跳绳、跑跑步、打打球等,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滚翻等这样易操作的项目。结合学校的比赛项目,可以有的放矢练习,这样更有动力。

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课保证开齐上足。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引导每个孩子掌握两项体育技能——球类、跳绳。学校还在下午增加跑步项目,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耐力,此项内容是最不好达标的项目,也是激励每个孩子运动习惯的延续。学校把便于操作的训练项目,例如跑步、跳绳、仰卧起坐,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家长,目的就是想让家长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做好训练,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到劳逸结合,尤其是很多待及格的项目,提前做好训练,为孩子打好健康身体的攻坚战。中考体育加试50 分,提早做好规划和训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求家长能坚持完成以下配合:

1.尽量让孩子步行上学,或者步行回家。

2.给孩子买一个篮球,阳光和温度适宜的时候到社区活动场地拍球、运球,也可以学习投篮。中长跑或足球项目可到小区广场进行练习。

3. 坚持一项家庭体育技能学习,例如:骑自行车、滑冰、滑雪、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

4.坚持给孩子分工一项家务劳动,例如“洗抹布、红领巾、袜子”“拖地、扫楼梯”等,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动起来,同时这也是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有效策略。

5.建议家长培养孩子锻炼意识,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锻炼,为孩子做好榜样和引领。

每学期开学,学校体育组都要进行假期体育作业达标测试,每个年级六个平行班进行了达标比赛:水平一测试跳绳,水平二测试仰卧起坐,水平三测试800 米跑。一周内,利用下午课余时间进行了测试,规模庞大,组织有序,从学生跳绳舞动的轻盈、仰卧起坐的快速、跑步步伐的有力上看,假期布置体育作业确有成效,家校合力推动了学生体育锻炼,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路径。每个年级评出了优胜团体前两名予以奖励,并奖励优胜个人。激励学生不断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研究结果

实践证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联动的结果。教育事业的生命力,教研是关键,真抓实干是根本。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学校制定了一套具体可行、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大力抓好体育课教学,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坚持好常态化的活动竞赛,调动学生运动热情,坚持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能有效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学校与家长联动,学校利用家长会或微信群多宣传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家长多陪伴孩子锻炼身体,引导孩子达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我校学生近视率从2019 年的47%到2020年45.7%,呈现趋好的态势。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达标率从2018 年的90.6%、2019 年的93.4%,到2020年达到了95.8%。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中考体育分值不断提高,国家有意要把体育纳入高考计划。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齐抓共管,汪清一小的学生身体更加健康,教师共同努力实现让孩子们快乐运动,强健体魄,实现幸福一生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家长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