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究

2021-12-01 23:50刘志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校本校园文化

张 剑,刘志民

(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二中学,吉林吉林132000)

一、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提出背景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林崇德先生在《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提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可以指导课程的变革与推新,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并指导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目标之间做好垂直衔接与横向整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但冷静下来不难发现,在研究实践中关于课程结构的构建理论讨论居多,具体操作实践经验缺乏,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内容之间的关联度低,同时,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与校情、学情结合不够,且受学科壁垒的制约,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式,不利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内容的最终达成。面对爆炸式的知识增长、信息化时代传统学科界线不断被打破的局面,单一学科的课程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为“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样的融课程也更能凸显核心素养视角下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二)学校校园文化精神内化的强烈需求。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就是把学校校园文化精神内化的过程。近年来,在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二十四节气被选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很多成年人也不能熟练说出二十四节气,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更只是一知半解。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无疑会极大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去探索节气的文化魅力,让节气文化得以广泛传承,有利于促进学校向更高层面、更高品位深度发展,以及更大程度促进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更全面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内容。

(三)二十四节气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决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的个性所在。文化,是校本课程内涵中最具生命力的个性。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与所选择的课程主题有很大关联。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是时间制度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它对于时间的认知体系既科学又独特,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包含着中国人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有着庞大丰富的知识体系,它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属性,是世界上其他历法、节气内容无法比拟的。开发和实施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必然会彰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

二、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内涵界定

(一)“主题式”:主要包括“主题式语言教学”和“主题式学习方式”两种。主题式语言教学是以内容为载体,以文本的内涵为主题所进行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主题式语言教学模式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张语言教学情境化、生活化。此种教学模式不再以语言要素或者语言技能为课堂的组织结构,而是把语言放到有意义的主题中去学习,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主题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已经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活动。本文的“主题式”是指介于主题式语言教学和主题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媒介——“主题式课程”。

(二)融课程:有别于“融合课程”。融合课程是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为一门新学科。通常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某些学科加以合并。而本文中的融课程并不是多学科合并为一门新学科,为了加以区分,另为其命名为“融课程”,并赋予“融课程”内涵三个维度,即地理学科知识与数学、英语、美术等相邻学科知识的融;地理学科知识与教育心理知识的融;地理学科知识与教育技术技能的融。

(三)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是指核心素养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四)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是指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课程主题,以核心素养内涵表现、项目教学法等理论为基础,结合校情、学情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地理、数学、英语、美术、心理、信息技术、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或方法引领设计,将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等进行整合的,由师生共同开发的,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开发思路

(一)“主题式融模式”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的开发,试图通过多元化的认知结构,引领学生从地理、数学、英语、美术、心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角度竭力发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课题组跳出了学科禁锢,把培养核心素养融合到基于学科素养,又高于学科素养的全面核心素养的提升中,创设了不同的模块视角,并认真研究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包括相关内容发展历史、最新进展及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为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打开了绿色通道,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引领课程开发方向。具体包括节气溯源、节气内涵、气象农事、民俗文化、养生保健、赏析传承六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内部又分为多个小模块,各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材的编写过程,模块的分解细化过程就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构建课程方法体系。美国大教育家泰勒推断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从本质上说,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个性突出和富有变化的教学语言环境中接触到多样化的语言熏陶,这对自己的语言乃至思维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领方向和项目顾问,所起的作用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四时更替为序”构建课程实践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侯、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的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歌谣,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尽在其中。人们在时间的框架下、按照当地自然的变化生活,一年的日常活动都在这个时间跨度里面。所以,课程开发顺序应跟随大自然的脚步,与自然节律更替变化的步调基本一致。在课程的课时安排设置上,应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认知心理顺序来进行编排和序化,完整覆盖一个学年,并分解在每一天的课时中,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扎根于校园文化,立足于课堂实践,循自然时节之序,常态化进行。

四、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实施路径

(一)实施达成目标。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识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领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基本规律,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文化,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感受古老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胸怀祖国、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等。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内容。下表为课程标准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容的对应关系。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1.课程命名:《灵动的二十四节气》。

2.课时安排:总课时以一年为单位,开设16~20课时。其中集中授课4课时,分散授课12~16课时。

3.实施思路和设计意图:

环节1:以一年为周期设计课程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样系统设计的意图是保持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性、顺序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身在其中的现实的学习情境。

环节2:学期初的集中授课2 课时,由地理、数学、英语、美术、心理、信息技术、化学7 门学科的教师以专家指导项目开发的角色给学生进行项目任务分组,分选项目主题并做有关项目开发必备知识、技能的指导性讲座。这样的开篇设计,可以充分凸显出教师作为项目开发的设计者、项目实施的示范者、项目信息的引领者、项目过程的管理者引领课程实施的主导作用,是项目实施过程始终不偏航、少走弯路的基本保障。

环节3:分散课时设置在每节地理课前3 分钟,由学生分享对每一个节气对应模块项目开发的成果内容。这样的弹性设计,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处理信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的合作、探究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环节4:学期末的集中授课2 课时,以课程学习成果展示和检测为主,主要设计意图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最终达成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实施反思

1.利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学习者的学习有时仅仅停留在“谈论某个东西而不是去做诸如解决真实问题的事情”。“情境认知”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强调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必须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将经过精心选取的“必备”的知识、品格及对各种应用能力、关键能力的要求都设计在具体的、有逻辑联系的复杂情境当中。而《灵动的二十四节气》源于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下课前自主搜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素材,课上参与、表达、实验、观察,师生共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利于常态化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课程主题和校园文化主题一致,使得课程的实施扎根于校园文化;课程的课时安排被分解在每一天的课时中,使得课程的实施立足于课堂,并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习活动的安排是项目式开发、主题式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成果的展示,使得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并一直处于对比评价的自我完善之中,是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3.利于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的开发模式结合校情、学情,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融合,把课程评价与核心素养指标相关联,使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于实施之中,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细化,把培养核心素养融合到基于学科素养,又高于学科素养的全面核心素养的提升中,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从而向达成“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的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主题式跨学科融课程”利于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创新,为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支撑性个案。

猜你喜欢
跨学科校本校园文化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