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

2021-12-01 23:50张陆慧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王戎文言文教材

张陆慧,王 娟

(1.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市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长春130022)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语言凝练、节奏鲜明,有着丰富的言语智慧和思想内涵。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更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为此,统编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教师应用好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尺度,为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在立足教材明确文言文编写特点的基础之上,基于儿童立场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一、立足教材,明确文言文编写特点

统编教材共选编了15篇文言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数量增加,合理分布,体现学习梯度

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由4 篇增加到15 篇,学习文言文的起始学段从第三学段提前至第二学段,其中第二学段6篇,第三学段9篇。从难易程度来看,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精悍,15 篇文言文中,最长184 个字,最短只有30 个字,平均每篇不足70 个字。文言文的内容也大多浅显易懂,如三年级上学期《司马光》的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而随着年级增高,文言文的篇幅逐渐加长,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逐渐加深。这种梯度编排使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更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言文学习起步晚、要求低、随意性大、衔接差的问题。[2]

(二)选材多样,富有趣味,贴近儿童生活

教材选编的15 篇文言文都很经典,从选材上看,有寓言、神话、名人传记、散文、议论文等等,从主题上看,涉及言语智慧、生活哲理、勤奋精神、读书方法、爱国责任等。丰富的内涵带给学生的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15篇文言文中有12篇是叙事性的,这些故事贴近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故事中塑造的机智的司马光、善思的王戎、聪慧的杨氏之子、据理力争的两小儿等个性鲜活、童心可掬的人物形象也特别易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跨度拉长,内涵丰富,突显文化传承

15 篇文言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跨度非常大。从时间定位上来看,最早的是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最迟的是民国初年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从先秦一直到民国,跨度之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囊萤夜读》的苦读精神,《铁杵成针》的持之以恒,《古人谈读书》的读书要义,其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15 篇文言文所言之志和所载之道,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主题鲜明,扣合要素,教育价值丰富

统编教材选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思路进行编排。教材选编的15篇文言文的主题非常鲜明。《司马光》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少年中国说(节选)》中作者强烈的进取精神催人奋进;《古人谈读书》和《囊萤夜读》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启发,这些深刻的意趣和哲理,有益于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而在单元要素的引领之下,文言文的教育价值变得更加丰富。根据《精卫填海》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这篇文言文还要关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这篇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以及“体会精卫的人物特点”。鲜明的人文主题和明确的单元归属,使得所选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更加丰富。

二、基于儿童,选择文言文教学策略

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文言语感,感受民族文化为目标,遵循文言文教学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力求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将来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底子。

(一)文本诵读注重审美情趣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更讲究抑扬顿挫,读好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还有助于学生感悟文言文的内涵。[2]教材在每篇文言文的课后习题里都提出了类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这就足以见得诵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着“读对—读通—读懂—读美—读活”这一发展过程,采用范读、领读、自读、表演读等方式,将理解文本内涵、体会思想情感统整融合起来,以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停顿、节奏、音韵和意蕴,不断感受和领悟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1.注重教师的范读

文言文虽然语言凝练,但是那些生僻难懂的词语,佶屈聱牙的句子,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渲染文言文的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文言文的亲近感和亲和力。《司马光》是学生学习的首篇文言文,根据课后习题“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读”的要求,一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范读、跟读、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画出停顿,再进行师生合作对读。学生读画线的部分,教师读没有画线的部分:“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多遍朗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画线的部分写的是“谁干什么”,在读的时候,“谁”可以稍微拉长一下音调,这样就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陪伴诵读,让初学文言文的孩子感到文言文是有意思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2.重视学生的自读

学生自读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避免机械重复地读,可以采用情境对读、角色表演读、文白互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增进理解,加深体会。一位教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何为“辨斗”,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辨斗”式表演读。教师先来扮演其中一小儿,与学生进行“辨斗”,再请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教师运用不同的语态读旁白,带动学生的语速从平缓到急促,语气从平淡到加强,动作从连连摆手到上前一步。这样的辨斗不仅将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更让学生在辨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两小儿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辨斗”内化了语言,加深了理解。

(二)文本理解侧重体会领悟

学习文言文,理解文意是必不可少的。基于学情特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要侧重体会领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避免逐字逐句串讲分析,以免出现支离破碎、味同嚼蜡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3]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和现代文的用法截然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溯字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守株待兔》中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在这里取的是它的本义,金文的,上面像挥舞的手臂,下面是“止”,表示脚,“走”的本义是“挥动手臂,奋力奔跑”。经过追溯字理,学生对句中“走”的理解会更深刻。

根据字词来解释意思难,但是根据意思到文中找一找对应的字或词则容易些。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两小儿辩日》中的“车盖”和“盘盂”的时候,先用语言来描述早上和中午时太阳的样子,再让学生到课文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太阳的样子,学生通过意会很快便找到了这两个词。在语境的铺垫下,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又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了“沧沧凉凉”和“探汤”。这种方法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使学生体会文意的目的。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于“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的理解是比较难的,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生活,拓展举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领会意思。例如在学习《学弈》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中的“者”字,教师非常巧妙地将这个字的理解和学生的生活相链接,让学生说一说“成功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立刻明白了,“者”就是“……的人”。接着教师又列举了“读者”“作者”等等,最后回到“善弈者”,学生触类旁通,不仅领会了意思,也学会了举一反三。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文意,教材对于关键字、难理解的字都进行了注释,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也可以让学生将注释标记在文言文中的字词旁边,便于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理解文意,但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将字义或者词义原封不动地套用,而要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三)思维训练依托文本内容

教材选编的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形象,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的精髓为训练学生的思维搭建了平台。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训练学生认知、理解、运用的初级思维能力,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理解、想象、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应当依托文本内容,找到思辨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4]

1.依托课后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在每一篇文言文的后面都提出了一个指向文本主题并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的问题。如《守株待兔》让学生思考“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王戎不取道旁李》让学生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是什么,《杨氏之子》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思考两小儿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这些问题的设置是教材铺设的思维训练点,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2.寻找思辨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经常会出现大量的省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根据对上下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联想和想象。这就给学生的思维训练创造了时机。例如:《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群儿是怎样在庭院中嬉戏的?《精卫填海》中的精卫不停地“衔西山之石”“以堙于东海”,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些问题都可以撬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表达。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生到了高年级,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学习了《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并结合现在的国情,谈一谈“梁启超的梦想如今是否已经实现”。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3.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还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可以围绕着语言的理解、感受、积累和运用展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时候,结合“人问之”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人们会问些什么?当大家尝到李子果真是苦的的时候,又会怎样佩服王戎呢?用文言形式的语言来补充。在回答中,学生对王戎的称呼“戎、汝、尔”或者直接省略,对王戎的提问“为何不取、何不摘李、何不竞走取之”等,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而学生对王戎的称赞有“自幼聪慧、奇才、聪明之士”等,这些都是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的准确判断。

(四)拓展阅读力争多维链接

统编教材选编的15 篇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文言文的内容、体裁、人物、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拓展,适度延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开阔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一是拓展表达方式相似的文章,感受语言的简洁之美。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教师可以引入《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这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言谈举止的描写,使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通过比较,学生会进一步感受《世说新语》的文字生动可感,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刻画活灵活现的特点。

二是拓展体裁相同的文章,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同化。如学习了《司马光》,学生可以拓展阅读同样是刻画聪慧少年的《曹冲称象》,学习《守株待兔》后,可以拓展阅读寓言《掩耳盗铃》,学习《精卫填海》后,可拓展阅读深化故事《夸父与日逐走》。教师还可以将《书黄笙画雀》作为《书戴嵩画牛》的拓展阅读。两篇文章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读起来也会觉得兴趣盎然。

适当的拓展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一位教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时候,学生通过诵读和理解,一致称赞王戎的善于思考和善于观察。这时,教师又顺势引入两则王戎的小故事,“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和“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这两则文言文所描写的王戎与教材中的截然不同,通过阅读,学生感到:每个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更加智慧地生活。

(五)文化传承讲求浸润渗透

课标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谓“文以载道”,文言文所记载的古代民风民俗是文化,它所表现的古代先贤的思想和精神是文化。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5]

1.文化的传承是多方面的

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元素是多方面的,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应融入文言文学习的全过程。如,反复诵读体会汉语言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理解文意感受汉语言丰富的内涵,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古人的智慧,体悟文本思想吸收百家文化的精髓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文言文在文言、文章、文学中的多种文化基因,还要关注中华民族的一些特定文化。例如《伯牙鼓琴》中的“知音文化”,为了深化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有的老师在课上不仅补充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身份资料,还补充了《诗经·黍离》中有关知音的典故,使学生懂得: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方为“知音”。

2.文化的传承是多元化的

将传统文化根植在现代生活中,才能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活力。比如,《伯牙鼓琴》中,钟子期离去以后,伯牙断然“擗琴绝弦”,以示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站在俞伯牙的立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然而在当下儿童以学习为取向的阅读中,就需要教师对伯牙的行为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总之,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古朴的语言,精妙的辞章,广博的思想,厚重的文化,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也是文化的启蒙,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文言经典,传承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王戎文言文教材
教材精读
文言文阅读专练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吝啬的王戎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王戎识李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