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西北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典型特征与启示

2021-12-01 23:50罗向东潘江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劳动儿童小学生

罗向东,潘江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20 世纪 80 年代(以下简称“80 年代”)的西北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异常艰苦,小学的生活环境显著特征就是一个字“土”:校舍全是土做的泥胚瓦房、教室操场是坑坑洼洼的土地面、教师以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为主还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土学生。小学教学和学校的生产建设同时进行,学生上课和劳动交替进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基础非常落后,学校困难到有时连一支粉笔都缺乏,教师有时候不得不用泥土和石灰自己制作。农村的社会生活以家庭种植为主,单一的家庭经济来源和家庭中子女较多产生的物质供给不足的矛盾非常普遍,家长能够给小学生教育的基本保障仅停留在勉强解决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的层面。农村小学教育肩负两个主要的目标:一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二是教会小学生劳动能力,为学生在家庭中帮助父母从事各种农业劳动打好基础。劳动教育和小学生的全部生活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80年代”西北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概论

在“80 年代”农村正值包产到户,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之余也是父母田间地头劳动的参与者和得力助手,农村小学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是每个社会人的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因此,小学生会劳动、能干活具备有非常广泛的社会现实需要;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方面,教育条件的艰苦和不足,师生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的正常开展,只能在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都要自己动手,没有教材的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儿童成长的必修课。

(一)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从做值日生拿到钥匙开始。按照值日表的安排,值日生从交接教室门钥匙开始,下午放学后当天值日学生关好教室窗户锁上门,将一把小小的钥匙交给即将值日的学生,值日工作就此开始,负责一天教室门两次的到校、离校开锁,为了不让小伙伴们在教室外等候,早上提前开门是头等大事,不论学校离家远近、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值日生开教室门的重大责任在于保证全班学生能够进教室学习,早晨天不亮去开门、中午因家长劳动做饭太迟而不吃饭也必须及早打开教室门。所以值日当天,学生的父母亲也多操一份心,不能因为让自家孩子迟到而影响全班学生不能按时进教室学习。从小学1 年级开始,值日生檫黑板、扫地、倒垃圾、检查家庭作业、请教师上课、抱作业本都是值日生的工作,值日生将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顺利完成值日工作的劳动中,做好为班级服务,每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没有一点怨言。校园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得从学校边上一千米远的路边小河里去用盆子端、用水桶提,才能保证打扫卫生用水。值日生的这些工作,练就了小学生生活的重要技能。

(二)校园建设和生产劳动

“80 年代”的农村小学,办学经费拮据,所有学校的建设维护、后勤保障和校田耕种全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完成。

1.运动器材及场地师生做。学校操场非常大,学校旁边或后边有大片的校田、树林,学生活动的篮球架、乒乓球台、单杠等器材都由教师用学校树林中的木头自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负责挖土筑台安装,自己付出的劳动好不容易建成的运动器材,学生使用过程中异常珍惜爱护,个别学生不爱惜,其他学生都会出面“教训”;平整出一块运动场地,需要全校学生要花几个月肩扛手抬背篓背才能完成土方的挖取。

2.冬季取暖学生完成。学生冬季取暖是全校头等大事,准备工作从十月份开始,有4个环节全部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领煤分煤,高年级学生拉着家里的架子车从5公里外的学区中心小学将分配的煤运回学校;制作煤砖,课外时间学生按照任务将分给本班的煤适当配黄土加水制成煤坯、晒干后搬入教室;泥炉子,班上男生集体用土和砖块在教室的最中间砌出一个方形的土炉子;生炉子,每天由值日生负责生火添煤,保障学生能在冬天的教室学习不感觉冷,学生轮流进行,为保障生炉子顺利,学生都有提前在家里准备好生火用的柴火。

3.参与校田劳动。学校后面的校田有五六亩,冬季土冻之前,各班分成小块负责翻地,学生拿着家里的铁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翻地;春天播种,种上菜籽、树苗、玉米、小麦、瓜果等,为了一年有好的收成,小学生按照年龄和身体特征,分配承担非常细致的种植工作,整个种植包括背粪土施肥、除草、浇水、收割、晾晒等都由学生来完成,划分给各班级和教师负责。师生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师生关系在劳动中融洽而平等。

4.参与学校建设劳动。学校解决发展校园建设中所需工具、材料和劳动力,都分配给学生来完成,当低年级儿童没有办法完成劳动任务的“活”,就由学生家长顶替完成,如在教室修建过程中,每个家长投入免费劳动三五天,顶替学生完成劳动任务;一些学校所需材料由学生负责搜集、搬运至学校,学校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学生劳动包含在里面,小学生“爱校如家”的情感自然而生。

(三)帮助家庭的劳动。“拿起书本念书、放下书本干活”是“80 年代”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真实写照。学校为了满足夏收和秋播家里人手不足的需要,每个学期都要在农活最忙的时段,放“农忙假”3~7 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田里耕作,收假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平常的寒暑假和星期天,每位小学生充当家里的劳动者:喂猪、放牛、做饭和家人一起下地劳动是小学生家庭生活的全部,小学生劳动学习两不误,劳动和学习完全融合在一起。

(四)服务社会的公益劳动。植树造林。每年3~4月份植树的日子是学生期盼的时光,所有小学必须参加1~3天的植树活动,学生自带干粮和水,拿上工具穿梭在学校周边的山上进行植树,栽树、唱歌和爬山活动相结合,植树节仅次于儿童节,深受小学生喜爱。

(五)自愿帮助教师的生产劳动。在学校,学生主动帮助教师跳水、打扫办公室卫生;高年级学生在周末或假期还自愿去教师家中做田地里的一些劳动,因为“80 年代”的农村小学以民办教师为主,他们既是农民也是教师,一边教学生还要完成自家农田的耕种,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学生主动帮助老师,好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二、“80年代”西北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典型特征

“80 年代”西北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和当初的社会背景相吻合,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乡村经济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紧密,在小学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准确,“拿起课本教书,放下课本种田”。周六下午的小学课表是空白,按照学校需要安排各种劳动;学生走出校门便步入田野成为父母劳动的好帮手,学生劳动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都得到了实践和应用,学生在自然劳动中学到劳动技能、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素养。

(一)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相互贯通

“80 年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是物质生产的相对贫乏,尤其是在广大的西北农村地区,在人们逐步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是社会生产的核心,小学教育既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普及阶段,也是培养少年儿童劳动情感的“加速带”,土地承包经营使得农村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参与了农业劳动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对生存环境和劳动环境的熟知强化了劳动自觉性,社会、家庭、学校劳动教育内容趋同,强化了小学生在参与学校劳动时的自信心,学校劳动为儿童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提供群体认可途径,儿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然生成。

(二)动手干就是劳动教育

“80 年代”农村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缺乏社会服务体系,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处于萌芽中,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忙于生产无暇顾及儿童学习与生活,任何生活中的大小事务自己动手、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自己完成、父母安顿的劳动任务设法去做、学生假期己设定的劳动项目等等全由学生动手做,家长没有精力包办和代劳,儿童动手又动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自然转换,形成了一代动手能力强、能吃苦、性格坚强的集体个性品质特征的“70 后”。动手让儿童的劳动经验变为实践生活的思索,劳动意义转变为儿童人格的建立过程,劳动的过程是满足儿童生活所需的创造。

(三)劳动带给小学生快乐童年

劳动带来童年的快乐,生活的艰苦逼迫小学生动手能力、基本生存能力、同伴相处能力、从实践中学习能力在享受快乐童年中得以实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劳动锻炼了儿童强健的体魄、丰富了儿童各种生活体验、发展了生存能力,融洽的学生间关系等社会认知得到全面发展。劳动时间占居了学生的部分学习时间,学生课程和作业负担轻,学生劳动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进行。小学生学会了时间管理,在劳动和学习中找到良好的平衡,劳动不影响学校学习任务的完成,劳动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在田野中品尝自由的野性成长,快乐童年在学习和劳动两个空间中圆满实现。

劳动带给儿童更深层次的快乐——来自他们与父母亲一起劳动中体验到父母给自己充分的爱、自由与选择。儿童不仅能够感受、体验、理解与领悟爱,而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会萌生爱的力量,以此构建其关于对世界的认知,以便与他者建立良好的、有益的、互动的关系。[1]劳动给儿童建立自信、独立的人格习惯,“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2]

三、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劳动教育需要完整生态

“80 年代”小学生劳动教育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教育扎根本土生活需求,培养小学生劳动能力满足农村家庭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一部分学生小学毕业后就直接投入到种地务农的行列中。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实行以后,小学生也是家庭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学后学生必须参与生产或辅助性生产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联系紧密,内容相近,学校教育和社会劳动生产需求达到平衡,小学生劳动能力、家庭劳动需求、学校劳动锻炼、社会劳动评价构成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生态。儿童成长在每天参与劳动中获得劳动习惯、在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具体劳动过程中培养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和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劳育贯通“五育”

在“80 年代”的农村小学,劳动构成小学生真实生活重要组成。受文革末期“劳动是改造思想利器”社会劳动思想影响和各地农村落后的经济水平限制,农村小学生活环境中各个层面依然持续“自力更生”阶段,小学生普遍在课余从事生产劳动,即使是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所有的教学辅助性和后勤保障性工作都是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由全校学生来完成,农村没有专业化的后勤服务行业和从业人员,学校经费也不允许购买社会服务以支持学校的运转,所有劳动生产和教学任务同时进行,除了每日校园劳动,在学校建设或维修校舍、校田生产和服务当地社会的劳动关键期,小学3 年级以上的学生集体参加劳动,有时是半天上课半天劳动,甚至停课参与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劳育仅次于智育和德育,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超过体育和美育,融合了学生全面成长的各种教育因素,劳育贯通了小学生成长的核心过程,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因为学校的生存离不开学生亲自劳动的支持,学校处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有时以提供有限的劳动换取社会管理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度。

(三)小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在学校劳动环境中为完成劳动任务对自我进行约束,意识到自我劳动对学校他人关系的责任,愿意构筑一种劳动责任,在帮助同伴及老师、服务班级、分担家务、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中主动投入创造性劳动和情感,培养一种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和社会的一份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自我价值通过劳动挑战实现劳动任务得到体现。劳动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责任,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自于劳动过程的认真负责和坚持到底,小学生以自己的力量,付出艰辛的劳动换来自我价值和美好生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并承担言行后果。

(四)构建儿童劳动自然

儿童自然有两种存在,一种是儿童生物存在与周围生存环境,一种是个体发展规律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平衡对接。儿童的劳动,“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儿童有其内部自然;另一方面,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儿童尤其生活在外部自然世界。”[3]儿童劳动是以身体为感知物对外部事物存在的探索与适应。在劳动情景中,“它描述的不仅仅是儿童在社会情景中的应对方式,还包括儿童在应对这些情景中表现出的个性和个体特征”[4],构建儿童劳动自然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合进儿童的生活为一体,让自然的生命力主动倾向于自然环境,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文化,儿童劳动成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基于自由生长的儿童劳动教育,目的使孩子端正人生态度,养成良好习惯与生活性情,处理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以及未来发展的关系。[1]劳动自然形成小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以其独立、天然、豁达且自律的状态投入学校生活。

四、结语

小学是扣好人生劳动教育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参与劳动、认识劳动、动手劳动、学会劳动、爱上劳动,让小学劳动教育走入实处。小学生劳动教育重点在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和优秀劳动品质的培养上。教育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实干、长期干和真心干”基础之上,构建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完整的小学生劳动教育生态,将劳动融入生活,满足小学生的劳动需求,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劳动儿童小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是小学生
“六·一”——我们过年啦!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