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吉林地域文化的舞蹈学科建设新思考

2021-12-01 23:5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舞蹈学科

于 雪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纵观历史,不同民族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这也是多元同归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展现形式之一。富饶美丽的黑土地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生长在黑土地中的吉林省也彰显出了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化、艺术、民俗等符号。

一、吉林地域文化中舞蹈艺术的情况

吉林省地域文化丰富,留存至今的物质文物遗存已有9575件(处)之多。大量的文物遗存是先人留给吉林大地的历史参考,让我们可以慎终追远,有据可依地了解过去。吉林地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外来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与挑战不仅强调了本土地域的特点,还丰富了地域特色。

吉林地域的舞蹈文化是具有千年历史积淀和独特审美特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与当地群众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脉络、生活习惯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吉林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内容是由多民族舞蹈共同构成的,历史上则以“东夷歌舞”的乐观、淳朴等艺术特性著称。吉林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多样的民族风格,较具代表性的有图们朝鲜族假面舞、朝鲜族象帽舞、珲春朝鲜族碟子舞、乌拉陈汉军单鼓舞和东北秧歌舞等不同种类的朝鲜族舞蹈、满族舞蹈、蒙古族舞蹈和汉族舞蹈。其最早的舞蹈种类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其舞蹈文化的内涵特征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和劳苦宣泄的方式。

二、地域文化在跨学科发展中的新语境

基于舞蹈学科的视角并非是单一的,新学科的新语境成为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跨学科(interdiscipline)”一词等同于“学科交叉(cross-disciplinary)”,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塞钦斯·伍德沃斯(R.S.Woodworth)在1926 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学科与学科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的交叉合作。当传统的学科定义被打破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过于唯一的教学与实践,不仅会阻碍学生在平行领域的发展,也会为本专业的认知带来桎梏,形成具有局限性的学科“部落”。艾伦·雷普克(Allen F.Repko)曾经提出:“交叉学科的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这些问题太宽泛、太复杂,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它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打破本学科成为“部落”的重要突破点则是学科交叉。因为跨学科具有独特的社会关联性和知识交叉性。作为知识主体受众的学生或学者,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将形成特定的知识分享与互补,从而打破学科“部落”壁垒,以达到一种突破“传统”概念的全新学科语境。

我国近年来对于跨学科发展前所未有地重视。伴随着这样的时代与学术环境,学生不应该只将目光聚焦在单一的学科学习中,单学科的局限性已越发明显,学生需将视线发散至各个领域,跨学科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当今时代的学科建设趋势。

(一)从单一的“竞争择优”到“择需布局”的转变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极强的标准要求、审美特色和专业技能。“竞争择优”是舞蹈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其中的“优”则指在统一标准化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基础下,与学习模型最为相像的结果。然而,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更多在强调自娱性,并不具备统一的技艺标准和规范性。“竞争择优”在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教学中并未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因为过度标准化的技艺要求,大大削减了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本身的自娱性和亲和力,使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本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科交叉则可打破该问题的壁垒,例如地域文化下的舞蹈与数字媒体交互的融合。舞蹈与科技的融合屡见不鲜,但吉林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艺术与数字媒体交互的碰撞却寥寥无几。地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传承应在尊重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新时代特色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学科布局,从单一的光影技术的使用,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或增强现实等科技的手段,辅助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学科“择需布局”,在传承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强调交叉学科建构,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避免“竞争择优”的传统教学模式,试图搭建一个相互连结的“择需布局”,让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更加具有时代精神。

(二)从遵循学科发展的“认知目标”到强调学科发展的“非认知目标”

教育本身具有其独特的规律,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中不但涵盖了技能学习的认知目标,还包含了自我认知、信心体现等非认知目标。由于舞蹈学科需要较高的技艺要求,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自身属性,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将其自身规律上升为育人的自身逻辑。首先,舞蹈学科中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具有闭环性的“自身规律”是稳定的学科生态和自我认知基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非认知目标的知识生产已经不能在学科自身规律中得以满足,而是体现在学科交叉的交界处或学科交叉后的空白空间。其次,地域文化作为舞蹈交叉学科尝试的敲门砖,可以自然地完成从先天“认知目标”到“非认知目标”的转化。以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内容为专项特色,推动学科交叉建设的发展,根据舞蹈专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建立新型学科交叉机制,能够促使科教研到教学的转换,升华教育教学的价值,使学生从基础认知目标的技术学习层面上升至非认知目标的自我展现。

三、传统与创新的新策略

交叉学科作为学科建构的一种手段,是打破知识隔阂的一种新理念,在本学科内容之外,摆脱学科带来的知识界限,大胆探索建构在本学科技能之上的内容,规避单一学科发展的局限,提升学生的冒险精神和学习热情。

舞蹈学科是人的身体技能和文化素养相结合的艺术展现,也是最能展现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艺术。传统的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过于依赖教与学的模式,从而忽略了传统地域文化的新时代可能。

(一)制定带有地域文化的学科发展战略

在新时代的迅猛发展过程中,舞蹈学科本身已经在逐渐拓展边界,舞蹈学科的自觉性和舞蹈学科的艺术价值构建已取得显著成就。值得关注的是,各地方院校对于本土地域文化的舞蹈建构并未得到大众的关注和传播,在舞蹈学科的学理价值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仍需加强。吉林地域中满族舞蹈具有明确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但是由于近年来地域文化中的舞蹈传承人数量不足,已有很多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内容失传,这也是吉林地域文化的巨大损失,也向吉林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学科敲响警钟。事实证明,各地方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挖掘和保护各地方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舞蹈艺术,拯救传统地域文化。新学科发展要在以坚守舞蹈学科最本质的艺术审美为基础的同时,强化地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构建出符合新时代地域文化需求的学科理论和学科发展战略。

(二)建设具有前瞻眼光的地域文化高峰学科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无疑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要高瞻远瞩地建设与地域文化相关联的舞蹈科学内容,在时代创新力量的推动下,让传统内容更具有未来属性的同时,强化地域文化中的舞蹈的内涵和独一性,削弱传统内容的局限性,从而达到世代相传的预期。舞蹈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仍是具有前瞻性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舞蹈学科的跨界融合成果近乎没有。传统地域文化与无拘无束的艺术想象看似相悖,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则可以将两者紧密相连。如今,从3D 打印技术到数字互动装置,再到新形态材料,这些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和视角,也将学科发展指向无数可能。放眼望去,不只舞蹈学科本身,各学科都在不断尝试将新技术转化为本学科的新语言。传统地域文化作为相对固定的内容存在,与计算机科学的互联,可以为传承提供更好的平台,为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艺术本身增添创新的色彩。新学科的建设可借助VR 等技术相关的交叉内容架构,探索传统地域文化的创新展现模式,得出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地域舞蹈作品和教学模式。计算机科学的融入不但可以提升传统地域文化对于新时代学生的吸引力,还可以尽可能地保护现存地域文化下的舞蹈形式。

四、融合吉林地域文化后的舞蹈学科建设新模型

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中各个专业的基石,具有新意的学科建设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如今的学科模型已然不是单纯的学科价值目标的体现、学科发展的需求和学科水平的判定,新模型下的学科建设应促进高素质人才的产出和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地域文化的舞蹈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建设内容需要具备“内外相融”的学科特色和“坚定不移”的文化属性。

(一)实现从舞蹈“素材生产”向“创新推动”的内容转变

首先,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艺术能够将某种地域文化和审美特性有效展现出来,在这其中“舞蹈动作”就是舞蹈艺术的“素材”。乌拉陈汉军单鼓舞和珲春朝鲜族碟子舞都是基于某种地域文化、生活态度和劳动习惯而产生的素材展现形式。在该过程中,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内容仅仅停留在素材罗列和生产的层级,并未达到创新和适用的可能。通过不断罗列的素材凝缩而形成的舞蹈学科教育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育人。新学科的建设需要在感知地域舞蹈素材给人们带来的美感的同时,反观地域文化内容,强化地域文化中舞蹈本身的内涵性和意味性,让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能从“素材生产”向“创新推动”的内容转变,这也是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和地域文化传承在艺术在教育上不可被剥离的本质。

其次,除了“素材生产”的功能性外,舞蹈学科的创新发展仍应该在不断颠覆审美形式中产生。大多数艺术从理论上来讲均为对于某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认定,地域文化中的舞蹈也映射出该地域文化对于艺术审美的价值判定。艺术观念和审美特征均为地域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之一。各民族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在审美上的特性不同,因此新学科建设需从地域文化特性的审美观念中提出不同时代的审美属性,加强自主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增强地域文化中舞蹈审美的时代痕迹。

最后,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展现不应单一局限于“素材生产”的作品展示,因为这并不能满足地域文化背景下艺术本身的自我传承与传播特点。新舞蹈学科的建构需要肩负起推动地域舞蹈创新发展的任务,避免空泛的素材生产,根据时代需求,辨析地域文化下的舞蹈内在逻辑,将“素材生产”替换为“创新推动”,重新确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建构,努力将“创新推动”与个性发展融合为一体,用相对跳脱的思维代替传统地域文化下舞蹈艺术的思维模框,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多元课程模式、多维课程目标,多面课程标准的新学科模型。

(二)完成从地域文化下舞蹈的“强行分类”向“自觉成派”的转变

地域文化下舞蹈学科建设的新思考也意味着课程内容设置的多义性。通常来说,课程内容设置就是将某些带有相同专业属性的实践内容分类,然后将专业建设的核心结果付诸于实践教学中“强行分类”。然而,通过地域文化中的舞蹈介入,弱化舞蹈艺术的专业属性分类,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于艺术流派的理解与思考,形成“自觉成派”的转变。这不等同于变革的意义,其焦点在于实践教学改变中发生的变化和影响学科综合架构的因素,而非舞蹈学科架构的核心变革。

第一,课程内容架构的转变。课程内容架构是学科建设的内容展现,是各学科原理、内容和目标的主要架构。舞蹈艺术是艺术之母和人类的本能情感展现,其自身内容就是社会文化的展现。现如今,舞蹈学科课程内容的架构主要依托于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地域文化知识、自主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教学要素都并未很好地在现有的课程内容架构中体现。课程内容架构的多样化转变则会影响学科本身的变化,这也会直接影响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舞蹈属于较为综合的学科,因为其艺术元素较为多样,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制作等内容。在保留舞蹈专业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学习,能够架构起知识传承与技能学习的双重价值导向课程。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内容构建也是在社会学基础之上的内容,因为地域文化中的舞蹈是现代社会对于历史的创造和整合,体现了社会的差异性和艺术本身的价值体系。学科交叉性的地域文化中的舞蹈课程架构无论是暗示的还是明晰的都能展现出社会学对于舞蹈学科本身的影响,能够引导舞蹈专业课程研究方向的多维度展现,使相关工作者和学生更好地认知、了解舞蹈专业本身的更多可能性。

第二,交叉学科评议机制的转变。不同专业的特色与不同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科建设的核心和重点之一。自评自测的毕业审视与评议系统虽体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但也将建立较高的学科壁垒。促进交叉学科的相互评议是舞蹈学科建设的新需求,因为交叉学科相互评议机制并非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包含了甄别课程价值、系统模式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性检验,也是促使教学计划向教学目标靠拢的过程。长期以来,各个学科间的交互评议过于缺乏,都仅在各自的学科理论体系下进行单一性的评判。交叉学科评议机制的设立则是以对舞蹈学科本质的恰当界定为前提,在明确舞蹈学科课程建构体系的内涵关系后,在学科交叉的条件下,邀请其他学科的建构者或带头人对舞蹈学科进行评议。由此而来,各学科间可达到取长补短,互为支撑,共同建构多元化的学科构想,为本学科的交叉学科交流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在制定交叉学科评议机制时,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慎选择评议专家或其他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选择涉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相关专家或学科带头人,避免信息不能高效传递;2.建立和谐的讨论和商讨平台,探索学科间的互通性和关联性,为进一步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提供技术;3.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吸纳在校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讨论,真正做到周听不蔽,兼听则明地进行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舞蹈学科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超学科”来啦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