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海洋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2021-12-01 23:5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意识

钟 鸣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21 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适应时代需要、正视海洋世纪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建设海洋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契机,全方位认知海洋,更新传统海洋观念,建立海洋战略思维,有赖于海洋教育的全面开展与深入普及。海洋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精神推动力,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目标非从广泛深入地开展海洋教育不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人,人能改变世界。海洋教育之所以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使人把握海洋与民族盛衰的内在规律性,从中深刻认识到海洋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进程中,海洋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优秀的书籍不仅是开智的读本,也是登天的云梯一样,海洋教育也是海洋强国的保证与催化,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的那样:“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高校海洋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开展海洋教育目的是增进大学生的海洋文化知识,提升他们的海洋意识,拓展海洋视野,鼓励海洋参与,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海洋经略与海洋崛起意识。海洋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强弱密切相关,古希腊政治家所预言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被此后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其所包含的真理性。“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历史是真理的诠释者,世界海洋强国盛衰更迭的实践表明,走向海洋是民族和国家迈向富强的第一步,许多国家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走向海洋之路,也正是这些走向海洋的民族和国家先后成为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海洋的主宰,特别是大航海时代以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更为典型。中华民族在漫长而又曲折的海洋发展进程中逐渐领悟到,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要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向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一个不能从海洋上崛起的国家是不能成为世界强国的。

(二)海洋安全与海洋国土意识。一个国家的国土是由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两部分构成的。由于广大民众的海洋国土知识匮乏、海洋意识淡漠、海洋观念落后、重陆轻海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不少人只知道有陆地国土,不知道有海洋国土,属于现代“海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共青团中央曾进行过“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青年对海洋国土知之甚少。近年来民众的海洋意识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海洋知识仍旧非常匮乏,知道中国有300 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只有10.7%、知道海岸线总长为1.8 万公里的只有13%、知道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有6000 个的只有10.5%。关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能正确理解的更是少得可怜,分别只有5.4%、4.0%、4.2%。但历史与现实的挑战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海洋由“天堑”变成了“通途”,由此引发了沿海国家必须要面对海洋安全问题。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14%的土地和4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全国90%的对外贸易,保障了70%的资源进口。由此导致沿海地区也成为了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稳定的前沿。

(三)海洋的利用与保护意识。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也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世界最大的资源宝库,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全球人口在急剧增长而耕地面积不但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有所增加反而日趋减少,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为例,仅靠陆地上的动植物已经无法维持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海洋则能够帮助解决基本的粮食问题,譬如仅仅近陆海域生长的藻类一项就能帮助人类在相当程度上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其产量是当今世界小麦总产量的20 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浩瀚而又富饶的海洋才是人类的希望所在。伴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人类逐步认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数量巨大但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学会在开发利用中保护海洋,才能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海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一个地方污染一片水域,不久就几乎能在大洋的任何地方发现污染痕迹,尤其是海洋没有出水口,一旦被严重污染,比治理陆地污染更复杂、更困难。

二、新时代高校海洋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海洋事业取得了全面且快速的发展,各个高校也逐步开展了海洋教育工作,尤其在十八大之后,高校海洋教育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成为了沿海地区高校的工作重点。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到当前高校海洋教育在内容、对象、方法和效果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海洋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感

第一,忽视历史教育,缺乏现实教育。当前高校海洋教育在内容上也缺乏现实性,大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了解到海洋的现实状况,教师的教学效果无法考量。不少高校对学生缺乏海洋教育,即便有高校开设海洋教育相关课程,但受限于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材等因素,也很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因此要开展海权理论、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方面教育,增强学生海洋意识。同时,高校海洋教育忽视对中国海洋事业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民族英雄等宣教。海洋强国意识培养缺少了历史性的探讨,就失去了中国海洋事业的根脉,一方面难以让新时代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学生们感受到高校海洋教育的历史厚度与历史重量,难免会导致中华海洋文化的“失语”与“迟语”。

第二,重视国内教育,缺乏国际教育。当前高校海洋教育,普遍注重国内教育,缺少国际教育,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其他国家海洋教育的方式、内容、要求不了解。目前,世界滨海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海洋教育,一些国家已建成较为成熟的海洋教育标准,而中国仅沿海个别省市设立了相应的地方课程,多数地区学生海洋意识淡薄。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对国情和世情不够了解,缺少应有的国际观和全球意识,不能清醒地认识中国海洋教育的现状,无法将个人成长与祖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高校海洋教育对象缺乏层次性与专业性

高校海洋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其中当代大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对象。但是,高校海洋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社会责任等方面。因此,高校海洋教育的对象不能笼统地归为大学生,而要将对象细分为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学生群体和教师、领导干部群体。目前,高校海洋教育的重点对象仍是一年级本科生,在硕士、博士群体中很少进行高校海洋教育,在教师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中也很少开展建设海洋强国的学习和探讨。

第一,高校海洋教育不分层次。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海洋教育,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育主体普遍为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并未对高年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尤其缺少对硕士、博士的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整体上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敢于竞争,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是现阶段高校对各个学习阶段的海洋教育内容没有差别,缺乏层次性,使得海洋教育失去了延展性与深刻性,在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内容广度上无法创新,容易出现学生的年级越高,对海洋知识越不感兴趣、对海情国情越不关注的现象。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磅礴力量,只有为不同阶段的青年学生提供不同的海洋教育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第二,教师队伍开展海洋教育的基本功不足。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知识、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塑造者,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教师的。具备深厚海洋知识、正确海洋观念的教师群体不仅能够给海洋强国意识培养提供科技支持,还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教师群体的海洋认识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海洋强国意识水平。但是目前中国还缺乏针对教师队伍的高校海洋教育,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会直接忽略海洋强国意识培育这一自认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无益的科目,而且部分高校海洋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规模、办学模式、培养方案都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难以保证海洋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海洋意识也相对淡薄,没有看到海洋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至于不了解中国的海洋基本状况,不了解国际海洋政治动态。如若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具备教授海洋知识的基本水平,新时代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培养也就失去了根基。

(三)高校海洋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纵观中外高校海洋教育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部分海洋教育在方法上存在以灌输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情况,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比较和反思的融合。在当前部分高校海洋教育模式中,缺乏对古代中国的海洋事业与当时的西方国家的比较,缺乏对中国大学生的海洋认知水平与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比较,缺乏对现阶段中国的海洋政策与西方传统海洋强国的海洋政策的比较。通过比较,才能鉴别。高校海洋教育要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蓝色基因,让大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中中国的海洋事业取得过哪些成就。通过比较,还能使学生们获得国际视野,进而才能以更广、更深的眼光看待海洋强国意识培养这一重大问题,也才能认识到积极塑造海洋强国意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第二,缺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教育方式有利于海洋理论直接、快速、集中地传播,容易让大学生在学习海洋知识使其形成全面的、体系化的成果,但传统教育也存在死板僵化、互动性差、趣味性弱等缺点。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教育方式可以对传统教育形成必要的补充,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辅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能增加知识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海洋教育的效果。

(四)高校海洋教育效果缺乏操作性与凝聚力

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不强的另一大原因是,高校海洋教育在实施上缺乏操作性与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和实践脱节。中国的海洋强国理论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部分高校片面地注重理论宣讲,而忽视了将海洋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缺乏社会实践,忽视微观的个人利益和日常生活,导致大学生对政策的“带入感”和时代的“危机感”不强。再好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实践,也会显得空洞和抽象;再好的理论离开了日常生活,就不再贴近人民。当前中国高校海洋教育的社会实践太少,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较为严重,大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庞杂的理论,而很少能深入海事单位、海事企业参观学习,让高校海洋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高校海洋教育合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海洋教育重舆论轻内容,重形式缺实效,重阶段性缺连续性,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的持续输出。高校海洋教育也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合力,不能让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自主悦纳与情感上的共鸣共情。高校海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海洋教育发展思路

高校海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全体国民海洋意识,就必须改变国民心中海洋国土与内陆地区没有关系的思想,这需要沿海地区或海洋类高校成为唤醒国民海洋意识的主阵地,其它内陆地区和非海洋类高校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海洋类高校要从海洋教育层面加大对非海洋类高校的支持和帮助,在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上取得又快又好的效果,为全面建成海洋强国夯实思想基础。

(一)制定高校海洋教育规划

高校海洋教育规划是高校如何开展海洋教育,对培养学生海洋意识、丰富学生海洋常识、树立学生海洋国土观念等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教育任务,统筹教育要素,制定完备的教育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学科、年级等不同,具体的教育计划、内容体系和实施方案也有所区别,要合理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同时,各级政府和高校要配合规划实施,设置海洋教育专项资金。

(二)完善高校海洋教育理论体系

高校提升海洋教育质量,有赖于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教育理论做指导,形成较为完备的海洋教育理论体系,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牵头,发挥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专业的优势,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海洋类普及性书籍和教材,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并有针对性修改,最终遴选出高质量的著作或教材。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层次、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培养目标的海洋教育知识内容,全面推进高校海洋教育。

(三)加强高校海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高校海洋教育目标和内容落地、落实的关键。现阶段,高校海洋教育相关教师相对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本身海洋意识也相对淡薄,其它非海洋类专业教师的海洋意识更无从谈起,加强海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高校要加强对海洋教育教师队伍的总体规划,将海洋意识作为高校教师聘用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教师海洋相关意识和知识的培训,将海洋教育内容与思政课程、思政活动有机结合。

(四)搭建高校海洋教育融合平台

搭建高校海洋教育的软件平台要与落实各种硬件条件同步进行。开设海洋公共课程、海洋通识课程、海洋知识网络课程等,设定学分,保证学时,有效构建海洋教育教学平台。开展海洋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媒介和新媒体平台,宣传普及各类海洋知识。利用海洋相关节庆和纪念日开展文化活动,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涉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增进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促进海洋知识的传播和海洋文化的交流。组织各种海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海洋、了解海洋、体验海洋,增强维护海洋、建设海洋的意识。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主题队会串联词
秦晋争霸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