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模式下传统商业空间再设计思考

2021-12-01 02:54方琦金清邱娅梅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6期
关键词:商业空间当代艺术景观

方琦 金清 邱娅梅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一、“大”设计

“大”设计是针对设计中两种弊病提出,一是“局部”与“孤立”的设计模式;二是设计的急功近利,以夺人眼球为目标,缺少深度的人文精神。

由于商业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经营者的变更等原因,致使商业空间的设计往往各自为重,被设计空间与该区域的其他空间缺乏有机联系,环境的品质往往消耗在彼此的冲突和漠视中。“大”设计是对所需设计空间与外部相关要素建立共生性的要求,共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互为支持的关系,“共生”的设计策略要求处理各个单元空间关系时要充分考虑整体性,建构好与街区、与其他商业空间、公共区域的有机、整体联系,尤其是空间的内外连接,入口的处理,公共与私有空间的联系要合理生动;同时,也要处理好各个界面的颜色、材质、形状、光线、等要素之间互为表里、相互支撑的结构性形式关系。共同来建构一个功能合理、完备,连接顺畅,节奏合理的空间环境系统,得以提高空间的整体效能和效益。

“大”设计还要求给予深度的人文关怀,在设计中塑造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系统,建构人、城市、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关系。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提供了成功范例,它是以石库门——早期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改造而来,整体保存原来的建筑外观、街道布局、质感肌理,项目改造主要集中在建筑内部空间,功能调整、主题建构、氛围营造,可谓各显神通,神采各异。建筑环境内外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展现了历史与未来、人与自然、文化与物质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

二、构建体验式环境

近二十年,我们在本土看到一种来自审美提升带来的经济驱动,物质财富日渐充盈,人们显示更多对美的追求,城市风貌升级,住宅、交通工具的更新迭代,时尚成风、商品美轮美奂。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对产品本身的功能有要求,进一步追求商品、购物环境的品质与审美,这种以审美为导向的消费与发展源自人们对自身体验的珍视。超越对产品和服务功能和价格的追求而对体验的珍视,强调顾客的感受性满足,重视消费行为发生时的顾客的心理体验,这便是服务经济之上延伸出来的体验经济。

基于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空间从原来偏重使用功能的设计向一种兼具体验功能的设计发展,强调空间、空间中的物质与讯息作用于身体以及心理所产生的反应。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还通过空间主题的引导、氛围营造来调动身体全部感官,确保全身心荡漾在一种预期的情绪和舒适的环境之中。如美国信息交互设计专家谢佐夫(NathanShedroff)在其著作《体验设计》中所言: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人对环境的感知是全方位的,且具有综合性,即人会将来自各种感官的碎片化知觉要素整合成一种整体的环境感观印象。体验设计是对人所有感官感受的观照,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知觉,设计中普遍将重点放在了视觉与触觉,而容易忽略其他,诸如大而无度的商业空间设计中,普遍缺少优质公共休憩区域,缺少对运动知觉(强度、方式、节奏)的观照;有的空间尺 度缺乏变化,空间重复、平淡无奇;或是曲里拐弯,摸不清方向,让人如同跌进了迷宫般焦虑不堪。

景观体验是环境体验中的高级模式,景观通常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伴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日渐泛化为一种更为普遍的具有审美特征的场所,城市景观,入口景观、室内景观、微景观等等,这一点可以从一向朴素保守的书店形象向时尚的打卡地的蜕变中得以佐证,成都的方所,北京的钟书阁融科店把“书的景观”演绎得精彩绝伦。现代商业空间作为时尚的秀场充斥着景观化的设计,处处都是T台秀场,消费者在流光溢彩、时尚大片的背景前展露自己,在自拍与被拍中完成凝固景观的时尚秀(例如图1)。

图1 成都方所(图片来自网络)

有关景观,被广泛认可的学派之一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专家学派的观点从美学的角度为设计提供了启发,但商业空间设计中景观概念存在一些不同的特质,首先,商业空间是一个人造秀场,空间形态、尺度、颜色、材质、灯光在顾客的行为中如同演练过总能密切配合,画面感总是恰到好处,多让人驻足品位。另外,这里的景观很多时候与时尚潮流相关联,时尚要素启发和诱导人们自觉将着装和行为举止纳入这个特定场域中。也就是说设计师在以景观化的方式处理商业空间时,要把场所与场所中的人和人的观看做统筹考虑。

三、空间主题营造

由于商业主体的不同和业态的差异常常给空间设计带来了各自为重的不良后果,这种情形下,空间的整体述事能力差,常常给人零碎、孤立的感官印象;其形象的输出也很难形成整体概念和传播力。在商业充分竞争和饱和态势下,项目很难形成特色优势。

近年,主题式商业空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它不在于商品内容上的类别划分,而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构建某种主题内容和氛围,然后在这个主题下植入各类商业,通过符号化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活动的开展来进行主题性的营造。主题式商业空间营造主要是根据顾客的年龄、兴趣爱好、消费特点等因素,将其设计成具有某种主题内容与对应形式的空间形态,这是一种有别于日常、中性化的空间设计,它满足了顾客对某种主题的好奇心和体验预期。长沙超级文和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被设计成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破旧老街,错杂的建筑格局、陈旧的广告牌、家具……,这里汇聚长沙老字号为核心IP,囊括美食、零售、休闲娱乐多元业态,从外面现代繁华的街区进入到文和友,仿佛穿越到过去,进入了生着烟火的老社区。游客在这里可以边逛、边玩、边吃,寻找20世纪70、80年代的记忆。整个空间如同镶嵌在现实中的一个静止的时空胶囊,身临其境的主题环境、仿如隔世的时空感让游客和消费者流连忘返。

四、新媒体的介入

新媒体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的沟通媒介,它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无疑,新媒体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媒体”正变得日渐广泛,在某些事态中,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媒体、全媒体语境下,如何善假于“物”,如何把商业空间环境变成消费者、新媒体、自媒体的宠儿,这一点可以从各地以设计见长的网红打卡地中窥见。

事实上,新媒体对商业空间的影响更在于它改变了空间设计的内容和人对空间的感知方式,新媒体艺术装置、声光电、视听影像的引入虽然没有改变空间的物理特征,但虚拟现实的影像、光色的植入与叠加以及互动技术的使用、主题表达都重塑了空间的形态与内容,空间由原本的静态走向了一种多变形态、动态、互动的复杂模式。人对空间的感知内容、知觉方式自然就此改变。

五、当代艺术赋能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曾经的波普艺术,卡通艺术,艳俗艺术等艺术流派与商业关系密切,一方面从中吸收营养,转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同时反哺商业空间,其鲜明活泼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行化的符号内容,曾创造了一种广泛的视觉文化现象,海报、T恤上图案、空间中的装置物、环境设计、着装、流行文化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近年,当代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又有了新的融合,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藏在美术馆博物馆里的珍宝,也不再是设计师们挖空心思地另类演绎版,而是直接进入到真实的商业空间,直面观众。2009年发端于香港的K11艺术主题商场,迅速扩展至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沈阳、宁波。K11把购物中心装扮成美术馆,致力于让商业空间作为公众艺术化生活的蓝本和场所,将艺术与商业空间的生活社区进行有效结合,当代艺术原创作品被巧妙地植入到空间中,从而为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艺术的机会。2015年,深圳欢乐海岸购物中心筹建了盒子艺术空间,项目除一个固定空间外,还造了二十个可以移动的白盒子,单个面积只有6个来平方,定期举行新锐艺术家的展览。在这里,消费者不经意间即可邂逅艺术,几年下来,盒子艺术空间已经成为购物中心和所在社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文化名片,也着实为这个商业综合体传播品牌形象,招商纳客起到良好的作用。欢乐海岸与K11的成功都显示了商业空间与当代艺术的“合谋”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走进生活,走进日常。

艺术在提升空间的文化品位,视觉品质;吸引观众,拓展流量;塑造品牌形象都有着不凡的意义,商业空间如何巧借艺术之力,如何结合空间主题得体地使用当代艺术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猜你喜欢
商业空间当代艺术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电子商业影响下社区商业空间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