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远程医疗使用意愿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1-12-02 00:12赵玥
智慧健康 2021年14期
关键词:意愿远程医疗

赵玥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300387)

0 引言

1 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中强调,自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与健康事业在我国得到快速的成长与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适应民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诊疗模式,获得快速的成长与发展。国家卫健委于2019 年提出“十项重点工作”,其中“发展远程医疗”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

“远程医疗”从字面意思上,可以解释为“远距离看病”,即通过网络通信等互联网技术,面向诸如山区、海岛、舰船等医疗资源匮乏的边远地区,从而实现对远端患者的远距离诊治,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就医费用,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1]。我国的远程医疗开始于1986 年,海上船员急症紧需救援,广州远洋航海公司医院为其开展远程会诊,截至目前,远程医疗已经发展了30 余年[2]。随着2020 年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到来,远程医疗的实用性、便捷性和提供安全、快速和高质量护理的能力变得更加明显,新冠疫情的出现为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提供时机[3]。

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范围广泛,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利用现有资金,已搭建区域远程医疗诊疗系统;在发展稍落后的中西部省区,也已建立远程医疗平台[4]。毋庸置疑,远程医疗系统为边远地区居民就医提供极大便利。

目前,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全国覆盖,4G 网络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5G 网络也正式开始商用,软件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均在快速发展之中,种种良好因素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患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远程医疗,对远程医疗持认可态度,选择远程医疗诊治,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发展前景良好。

2 远程医疗使用意愿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各行业对各种信息系统更为重视,投入更多资金。然而,实践中大多数系统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是未知的,与系统的关系也未知,因此出现了系统使用率低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Davis 教授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5]。新技术的研究被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关注,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医疗健康领域内的远程医疗也不例外。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对于远程医疗系统而言,感知有用性代表患者认为远程医疗有助于疾病诊治,感知易用性代表患者认为使用远程医疗就诊易于学习。一些其他变量,如年龄、文化程度等,在模型中作为系统外部变量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国内大部分学者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从技术、个体、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关于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电子健康产品等新技术接受度的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患者使用意愿的影响。

2.2 影响因素

2.2.1技术层面

医疗水平是阻碍民众使用远程医疗的根基,严重影响民众对远程医疗的使用意愿[6]。医疗作为当代社会的稀缺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分配,使人们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及时、优质的医疗资源,提升远程诊疗中的医疗水平,从而加倍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更加便利、快捷、及时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良好的远程医疗资源分配,使患者对远程医疗技术优势更抱有信心(如降低医疗费用),使医生提升提供医疗效率和诊疗水平,那么医患双方都非常愿意使用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服务质量是促使民众使用远程医疗的催化剂。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顾客参与作为衡量顾客参与某项服务程度的指标,可以显著预测顾客满意度,其中有研究者认为顾客参与程度越高,越利于改善顾客对某项服务的感知服务质量[7]。对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面向远程医疗系统而言,即患者参与可以显著预测患者满意度,促使患者感知到更好的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卫艳利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患者参与、患者满意度、远程医疗服务质量三者的关系[8]。在研究中,作者充分考虑到远程医疗的特殊性以及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忧虑,患者担心医生的诊疗水平等涉及风险的问题,因此借鉴SERUQUAL 模型进行研究[9]。结果表明,远程医疗服务质量显著预测患者满意度,患者更有意愿接受远程医疗,表现为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但患者参与未显著调节二者的关系,这可能与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在受测民众中远程医疗未得到充分普及,对远程医疗认可度有限,导致患者参与未发挥作用。

多媒体教学方法对理论性很强的建筑力学课程来说,是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生动的实践教学结合了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更需要学工并举,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形象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了实践当中,让学生能够从课程入门之初就有明确的目的,为后续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分医院管理部门对远程医疗认可度不足,导致其对远程医疗的建设不予重视[10]。医院对远程会诊系统进行选择、采购时,可能忽视远程会诊设备的性能,并且医院内的网络覆盖状况不佳,导致医生和患者互动时,即会诊过程中可能出现CT 等影像资料画面不清、网络传输速度过慢等问题,进而导致医生诊断过程中出现错误,出现“误诊”事故,当涉及医疗事故责任划分问题时,也给微妙的医患关系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患者不愿意使用远程医疗。

2.2.2个体层面

覃英华等人对广西偏远山区患者对远程医疗认知及使用意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年龄段、文化程度对远程医疗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年轻人比老年人、文化程度高的群体比文化程度低的群体更愿意使用远程医疗[11]。这可能是由于年龄小及文化程度高的群体对新事物有更高的兴趣,使用过程中焦虑感更低,同时这类群体可以运用多种渠道了解远程医疗相关知识,对远程医疗的陌生感更少。

感知风险用于测定个体的恐慌程度,其概念由哈佛大学学者Bauer 提出,提出者认为个体开始从事任何事务之前,都无法预见各种潜在的风险,而那些与个体期望不相符合的风险也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另外这些风险会给个体带来不良影响,造成某些方面的损失[12]。感知风险这一变量被研究者们分为若干维度,且维度会随着不同的情境,发生相应的转变以适应不同情境,其中最常见的维度包括财务风险、功能风险、社会风险、身体风险、隐私风险、时间风险等[13],不同的研究者也会选择不同的维度用于领域内的研究。任聪将患者对远程医疗的感知风险划分为隐私风险、功能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法律顾虑,其中心理风险对患者使用态度有显著影响[14]。

信任是社会系统和个人之间的纽带,是决定医患关系优良的重要因素[15]。在远程医疗就诊过程中,医生和患者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面对网上看病存在的诊疗风险,患者将症状信息传递给医生,医生将诊断信息传递给患者,而医生是否可以通过诊断,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信任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任聪对其移动医疗用户采纳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感知到的远程医疗风险对信任有显著影响,进而信任会显著影响远程医疗使用意愿,即民众感知到远程医疗的风险越高,越不信任远程医疗,更不愿意使用远程医疗就诊[14]。

患有慢性病的群体,需要经常前往医院就诊,而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未接触过的新型事物,患者需要学习使用。尤其是老年慢性病群体对电子产品敏感度低,使用技能差,独自使用远程医疗存在更多的困难。自我效能用于评估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某件事[16],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有信心学习使用远程医疗。窦凯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远程医疗服务接受者进行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感知易用性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越高的患者,感知易用性越强,更愿意使用远程医疗[17]。社区医务人员也需要运用远程医疗系统为居民们提供服务,他们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电脑使用技能,还需要指导居民如何使用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卫艳利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电脑更喜爱的社区医务人员,更有意愿使用远程医疗系统,符合研究预期[8]。

2.2.3社会层面

政府是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是影响民众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根据祝嫦娥等人的调研访谈可知,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使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滞后[18],多数地区政府并未向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提供专项资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医院自筹,资金短缺使远程医疗向前发展存在阻碍。媒体宣传力度不足,社区未开设远程医疗宣传站点,民众对远程医疗认可度低,接受并愿意使用远程医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患者通过远程医疗实现远程预约、挂号等功能,为患者诊疗带来便利的同时,与患者密切相关的诊疗信息被泄露,远程医疗的弊端也日渐凸显,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利益,同时也使医患关系恶化[19]。因此,完善法律法规,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尤为重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规范远程医疗系统的使用。

3 远程医疗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综合目前国内对远程医疗使用意愿的研究,发现目前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单一,忽略了可能影响民众接受远程医疗的其他影响因素。由于用户是远程医疗的技术使用者,也是服务接受者,建议未来研究者们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从“系统与用户相匹配”的视角出发,进行远程医疗使用意愿的研究,对个体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多加关注(如人际信任、感知风险等)。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定量研究,后通过Amos 等软件构建模型,从而得出影响远程医疗使用意愿的因素,使用混合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探讨远程医疗使用意愿的研究较少。混合方法的使用对于揭示远程医疗使用意愿情况更为深入,定量研究解决调查中的因果关系、普遍性或影响程度的问题,定性研究用于探索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可以用于评估定量结果的有效性[20],混合方法的使用使研究更为深入。在群体的选择上,不同的群体有不同需求,比如出行不便且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需定期前往医院检查,若使用远程医疗可以减少患者路途的奔波,则这类群体对使用远程医疗持有强烈的动机。笔者认为感知需求作为可能影响远程医疗使用意愿个体层面的因素,还有待未来研究挖掘。

综上所述,目前还缺少综合远程医疗使用意愿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在研究方法及研究群体的选择上还有待创新。同时,建议远程医疗相关的第三方系统,如远程医疗APP 等,也要注重患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方面的建设,对于特殊群体,加强界面友好性,在远程医疗服务种类及功能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猜你喜欢
意愿远程医疗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远程求助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远程诈骗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