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柴胡桂枝汤介入布病发热期的应用体会

2021-12-02 00:12张静梁秀文德恩金
智慧健康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小柴胡桂枝汤布病

张静,梁秀文,德恩金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呼伦贝尔医院)蒙中医布病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0 引言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氏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布氏菌存在于病畜的体液及组织脏器中,人通过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而感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气溶胶或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水、生乳以及未熟的生肉感染。布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病例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疲乏无力、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不典型病例以单一系统症状或以合并症的表现为主,如表现为肝炎、心内膜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血液病等,病情轻重差异大,容易误诊[1],给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骨关节的损害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心内膜炎是少见但是最严重的并发症[2]。而对于布病的治疗,急性、亚急性期常用抗菌药治疗;慢性期治疗较为复杂,应包括病原治疗、菌苗治疗及对症治疗[3]。我科为自治区布氏菌病重点学科,探索中西医、蒙西医结合治疗布氏菌病的方法,临床中取得一定疗效。在布氏菌病发热期的治疗中,既往经验采取西药抗菌、解热镇痛,小剂量激素、补液支持对症治疗,短则5天,长则10 天患者发热方能得到控制,且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对胃肠刺激较大,激素副作用等患者耐受性差,不易接受。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经方柴胡桂枝汤介入布病发热期治疗后,均是在未使用激素及解热镇痛药物的情况下,患者发热时间明显缩短、急性期的肝损害等情况得到快速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及身体状态迅速恢复,目前临床没有未发现应用中药出现肝肾损害等其他副作用,疗效肯定。本文收集病历为2019 年1 月至12 月本人收治的入院患者,共20 人,并列举典型病例如下。

1 病案1

洪龙,男,20 岁,学生,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放假时接生羊羔感染)。

就诊日期:2019 年3 月5 日

主诉:发热伴肌肉疼痛5 天。

现病史:患者5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有头痛、鼻塞、咽痛、周身肌肉疼痛,发热前寒战,继而高热,误认为感冒,在社区医院静点“消炎药(具体药物名称不详)”及口服退热药物均不能缓解,入我科住院治疗。

布凝实验:虎红阳性,莱特1:200++;1:100++;1:50+++;半胱氨酸:1:20+++;1:40+++;1:80++。

血培养:可疑布氏杆菌。

肝功:ALT:237U/L;AST:91U/L;GGT:176U/L;血常规:WBC:4.76×109/L;PLT:150×109/L。

刻下:发热、以下午及夜间为多,发热前寒战、全身肌肉酸痛,同时伴有咽痛、鼻塞、大便3 日未行,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常规治疗:氧氟沙星联合依替米星抗菌;护肝片保肝。

中药处方:柴胡40g,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6g,生甘草5g,生姜10g,大枣15g,桂枝15g,白芍30g,连翘30g,四剂,日三次服用。

饮食指导:药后多喝热粥,多饮热水,注意保暖,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油炸及不易消化食物。

病情记录:入院第二天,体温逐渐下降,维持在37.8-38℃之间,肌肉酸痛较前缓解,第三天体温得到控制,未出现发热,周身肌肉疼痛逐渐消退,全身乏力缓解。停用中药,继续抗菌治疗。

2019年3月14日复查肝功:ALT:101U/L;AST:35U/L;GGT:125U/L;血常规正常。

2019年3月18日复查肝功:ALT:50U/L;AST:21U/L;GGT:89U/L。血常规正常。

2 案例2

马小会,女,34 岁,饲养羊,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就诊日期:2019 年6 月18 日

主诉:发热伴肌肉、关节酸痛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在当地医院静点“抗菌药物(具体药物名称不详)”7 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1 天后再次出现发热至今,体温最高达39.2℃,间断服用退热药物,于2019 年6 月18 日就诊我科收入院治疗。

布凝实验:虎红阳性,莱特1:200++;1:100++;1:50++;半胱氨酸:1:160++;1:20++。

血培养:可疑布氏杆菌。

肝功:ALT:100U/L;AST:96U/L;GGT:51U/L。

刻下:发热、以夜间8 点至凌晨1 点为多,最高39.5℃,伴有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神情疲倦、胃纳不佳、大便2 日未行,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数。查体:咽部充血无红肿,胁肋胀满不适。

常规治疗方案:氧氟沙星联合依替米星抗菌,护肝片保肝。

中药处方:柴胡30g,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8g,生甘草5g,生姜10g,大枣15g,桂枝15g,白芍30g,四剂,日三次服用。

饮食注指导:同上。

病情记录:服用药物第二天,体温逐渐下降,仍有发热,提问在37.8~38.2℃之间,三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无发热,肌肉酸痛缓解,食欲好转,二便正常,停用中药。

2019 年6 月22 日(治疗五天后)复查肝功:ALT:70U/L;AST:61U/L。该患者住院7 天后因家里有事自动出院,出院后复查肝功正常。

3 病案3

马佳鑫,女,12 岁,养羊,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初诊时间:2019 年6 月17 日

主诉:发热、乏力伴关节疼痛20 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9 年5 月28 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以午后为重,体温最高达38.5℃,误以为感冒,口服“布洛芬口服液”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同时伴有双肘关节、双膝关节酸痛,因有牛羊接触史,就诊于当地疾控中心查布凝实验提示,虎红阳性,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治疗。

布凝实验:虎红阳性,莱特:1:100++;1:50++。

血培养:可疑布氏杆菌。

肝功:ALT:53U/L;AST:39U/L。

刻下:发热、体温39℃,发热无明显规律,咽痒、干咳,无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2 日未行,舌红绛、薄苔,脉数。

常规治疗:依替米星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菌。

中药处方:柴胡30g,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8g,生甘草5g,生姜10g,大枣15g,桂枝15g,白芍30g,桔梗15g,四剂,日三次服用。

饮食指导:同上。

病情记录:入院治疗第三天,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乏力好转,停用中药治疗。

2019年6月22日复查肝功:ALT:27U/L;AST:21U/L。

4 病案4

杨翠红,女,50 岁,饲养羊,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就诊时间:2019 年10 月20 日。

主诉:间断发热伴乏力、多汗1 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 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7.9℃,以午后及夜间发热为多,口服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同时伴有乏力、多汗,出汗可浸透衣被,自行口服“土霉素3 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于就诊前3 天再次出现发热,体温在37.9-38℃之间,伴有全身关节痛,乏力、多汗,就诊于我科门诊查虎红阳性,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布凝试验:虎红阳性,莱特1:200++;1:100++。

血培养:阴性。

肝功:ALT:25U/L;AST:38U/L。

血常规:WBC:3.3×109/L;HGB:113g/L;CRP:6.4mg/L。

刻下症状:发热、乏力、多汗、多关节疼痛,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小便黄,便秘5 天一行,失眠多年。

常规治疗:氧氟沙星联合妥布霉素抗菌。

中药处方:柴胡30g,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15g,生甘草5g,生姜20g,大枣20g,桂枝15g,白芍30g,熟大黄3g,6 剂,日三次服用。

饮食指导:同上。

病情记录:服药后体温逐渐下降,入院第三天体温恢复正常,多汗逐渐缓解,五天后转方调理失眠及体质。

5 病案5

韩建英,女,57 岁,养牛,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就诊时间:2019 年11 月19 日。

主诉:发现布病6 年,加重伴间断发热1 个月。现病史:患者于2013 年6 月因发热及髋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发现布病,经多方治疗后病情好转,2018年6 月曾在我科住院,诊断为“布病性关节炎、双侧股骨头坏死、低蛋白血症”等,给与规范性抗菌治疗后好转出院。于2019 年10 月中旬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3℃,以下午及夜间为多,同时伴有乏力、多汗、腰腿疼等症状,为系统诊治入院治疗。

布凝实验:虎红弱阳性,莱特1:100++;1:50++。

半胱氨酸:1:20++;1:40++。

肝功:GGT:59U/L;ALB:33.2g/L。

血常规:WBC:7.99×109/L;RBC:3×109/L;HGB:93g/L;HCT:28.8%。

结核杆菌检查:阴性。

刻下:发热,发热前寒战,怕冷、怕风,食欲不振,胃脘胀满不适,乏力,多汗,后背及腰、髋关节疼痛,失眠,小便可,大便2 日一次略干,舌质淡红偏暗,脉沉细。

常规治疗:氧氟沙星联合妥布霉素抗菌。

中药处方:柴胡30g,黄芩10g,姜半夏10g,党参15g,生甘草5g,生姜20g,大枣20g,桂枝15g,白芍30g,10 剂,日三次服用。

饮食指导:同上。

病情记录:服用中药后体温逐渐下降,第七天体温恢复正常,期间没有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同时患者食欲好转,给予优质蛋白饮食,因患者长期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未能纠正,失眠、多汗,乏力,体温降至正常后改方柴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调整患者体质状态。

2019年12月18日复查血常规:WBC:6.83×109/L;RBC:4.17×109/L;HGB:116g/L。肝功:GGT:15U/L;ALB:45g/L,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均得到纠正,身体状况明显改善。该病例为慢性布病复发,长期的贫血及低蛋白,饮食差,身体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通过体质辩证调整身体状态,让患者食欲增强,体质状态恢复以达到抗病的能力。

6 按语

6.1 柴胡桂枝汤理论基础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经典方剂,此方的组成为:小柴胡汤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4],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取半量而成。《伤寒论》第146 条论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5]。”《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引《外台秘要方》附方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6]。古方用于治疗外感病六七日,太阳表证未解,邪气内陷于半表半里,太阳少阳合并而引起的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肢体疼痛等症。柴胡桂枝汤能和解少阳,通条三焦,调和营卫,滋阴和阳。随着后世医家的发挥应用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柴胡桂枝汤已不仅仅局限于治疗感冒,更拓展应用于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机制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曰:“小柴胡汤基础上加桂枝汤,加桂枝、芍药,就是小柴胡和桂枝汤两个方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和解少阳,治微呕,心下支结,同时也治支节烦疼发热微恶寒的太阳病,这个方子就多少带点发汗的意思[7]。

6.2 小柴胡汤的理论基础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提示少阳病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的病理特点,治疗当和解少阳,畅达气机,它是古代的退热剂,是一张经典的和解方[8],被清代柯韵伯誉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常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以及处在疾病迁延期。

6.3 小柴胡汤的组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苓,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欬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党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有阵汗作用,随着通身的汗出,病人发热也随之而退,身痛也随之减轻。现代药理学研究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症,抗过敏,提高机休抗病能力等作用,有类似于西药激素样作用,可以看做天然的激素,这些作用是本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依据。

6.4 桂枝汤的理论基础

桂枝汤首记载于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着,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9]。《伤寒论》53 条:“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供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公认为天下第一方,祖方之首。不仅具有发汗解肌之用,更具调和阴阳之功。是古代的补益剂,体能的恢复方,病人服桂枝汤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功能恢复的标志,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故桂枝汤的治疗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伤寒中风所导致的表虚自汗,更是一首治疗疑难杂病的良方。临床中,发热性疾病的患者多见桂枝汤证,无论是感染性发热或是非感染性发热,或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只要有桂枝证均可使用。桂枝汤不仅有发汗的作用,还可以治疗自汗、盗汗,布病患者常表现为多汗、乏力及关节痛,使用后效如桴鼓,同时服用后注意温覆微汗,饮食忌口等。

6.5 桂枝汤的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箦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方中桂枝辛温为君,功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医宗金鉴》关于桂枝汤方的方解为: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营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气,调和表里及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10]。

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中尝试柴胡桂枝汤介入急性期、布病发热期的治疗,患者多数伴有肝损害、脾大或是骨关节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并发症,中药治疗能够弥补西药抗菌、解热镇痛及激素治疗的不足,同时能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避免转入慢性期出现其他脏器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残,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够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患者抗病能力,为后期患者病情的恢复提供较好身体条件,以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临床值得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小柴胡桂枝汤布病
基于CiteSpace的小柴胡汤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牛羊引种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小柴胡加味汤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中的效果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
关注牛群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