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12-02 02:55毛海燕李继红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9期
关键词:老年性皮肤因素

毛海燕,李继红

(山东省泰山医院皮肤科,山东 泰安 271000)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中医将此病称之为“风瘙痒”。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且无明显的原发性皮疹,病程达6 周以上,瘙痒可发生于全身,也可发生于局部皮肤[1]。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为10%~50%,7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至少有一半人患有持续性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此病在秋冬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这主要是因为秋冬季节老年人的皮肤较为干燥。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继发性皮肤损伤(如划痕、结痂、皮肤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等)。本文主要是总结中西医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

1 西医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西医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出现皮肤退行性改变、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病理因素主要是老年人患有糖尿病、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全身性疾病。

1.1 皮肤退行性改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皮肤的含水量会明显减少,皮肤会变得越来越干燥,易出现瘙痒症状[2]。导致老年人皮肤含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老化,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突变,毛囊内毛乳头的数量减少,真皮与表皮的交界处变平,表皮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等。这些变化可导致老年人的皮肤变薄,表皮细胞代谢减慢,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减少,皮肤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能力降低,细胞外氨基酸的含量减少,蛋白水解酶的表达水平升高,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降解增加,弹性纤维降解和退化加快,最终可导致老年人皮肤的弹性降低。人体皮肤和真皮层老化的特点是金属蛋白酶基质增加,Ⅰ型胶原的数量减少,Ⅲ型胶原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含量增加。发生上述变化可使皮肤变薄、支撑力下降、弹性降低、皮纹加深。人体皮肤附件老化的特征是汗腺分泌细胞萎缩或扩张。尽管老年人皮脂腺的数量可保持不变或有可能增加,但其分泌功能会显著降低。老年人汗腺的老化可降低汗腺对外界高温的反应,导致汗腺分泌汗液的能力降低,进而可增加皮肤干燥的程度。此外,老年人皮肤真皮血管的变化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的数量减少,对皮肤的微循环造成影响,降低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上述发生在皮肤各层的衰退过程,可改变表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皮肤干燥、皮纹加深、皮肤弹性下降及退行性萎缩。另外,发生这些变化还会降低老年人皮肤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易使其皮肤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包括温度刺激、湿度刺激、化学刺激、物理刺激等)而出现瘙痒症状。

1.2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老年人随着皮肤的老化,其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可导致皮脂腺的分泌功能及皮肤的保水性能降低,使体表的脂质及真皮通过表皮排出的物质减少。这些改变可损害皮肤的屏障功能、温度调节功能及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可引发或加重皮肤瘙痒症。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机制可能是:1)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表皮神经纤维被激活,使位于角质层下的C 类触觉纤维在受到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或物理刺激后进一步活化,进而产生瘙痒感。由此种机制引发的皮肤瘙痒症与组胺等化学介质无关,主要是由于C 类触觉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所致。2)与P 物质(substance P,SP)有关。当外部刺激引起的冲动被传递到神经末梢时,会导致神经末梢释放SP,SP 可与角质形成细胞上的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结合,促进白三烯B4的释放或一氧化氮的合成,进而可引起皮肤瘙痒的症状。SP 还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并诱发皮肤瘙痒。此外,SP 还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色胺,这两种物质与神经纤维中的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 activates the receptors,PAR-2)结合后也可诱发皮肤瘙痒[3]。

1.3 免疫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功能失调及辅助性T 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 辅助性T 细胞2(helper T cell 2,Th2)失衡有关。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产生的Th2 会显著减少。此外,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Th1/Th2失衡及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应性皮炎小鼠体内细胞因子Th1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可显著升高,这说明二者参与了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另外,有学者在吗啡诱导的大鼠瘙痒模型中发现了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这表明,NF-κB的异常表达也可能与皮肤瘙痒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1.4 病理因素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能是某些系统性疾病(如肝脏疾病、肾功能衰竭、甲状腺疾病、缺铁性贫血等)的一种症状或表现。一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血液系统肿瘤等)可引起皮肤瘙痒,或以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此外,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也可引起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1.5 其他致病因素

1.5.1 过敏因素 既往的研究表明,过敏可能是导致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生的原因之一,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接触过敏原(尤其是吸入性过敏原)有关。近年来,关于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参与过敏反应的讨论越来越多。IgG4 是IgG的一个亚型,属于免疫球蛋白。IgG4 相关性疾病患者易出现过敏反应,从而可导致其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1.5.2 神经、精神因素 焦虑、抑郁、精神变态等心理及精神因素也可引起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有研究指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程度会随着其情绪的改变而加重或减轻。谢志钩[4]研究发现,有超过10%的成人发生皮肤瘙痒与心理因素有关。

1.5.3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可累及皮肤,引起麻疹或荨麻疹。其中有部分药物可引起皮肤瘙痒,但不会导致皮疹的发生。老年人多患有基础疾病,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受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老年人代谢药物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其出现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2 中医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在中医学中属“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其病因较为复杂。《诸病源候论》中说:“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5]。中医研究表明,老年人多存在阴虚之证,易引起内热,内热会对体液造成一定的损害,进而可导致皮肤营养不良[6]。蔡瑞康等[7]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外因则通常与风、湿、热、虫等有关。现代中医学认为,瘙痒的病因主要是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年老体衰,肝肾亏虚,肝内生风,阴虚阳亢;或肝郁气滞,抑郁化火,热气充盈;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谷精微有失运化,内无引流,外无浸润,致皮肤水肿、瘙痒;或长期吸烟、饮酒、嗜食肥甘厚腻或辛辣之物;或经脉瘀滞,血液和体液不达,皮毛失于濡养;或气血不足,营卫不调,无以抵挡寒风湿热等邪气而致瘙痒。宋世珅等[8]详细整理了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各类瘙痒病的名称,并分析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最终认定此病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复杂,在治疗时应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证型主要有气血不足型、湿热积聚型、脾胃虚弱型、冷风流表型等。针对气血不足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应以补气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针对湿热积聚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应以清热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针对脾胃虚弱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应以补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针对冷风流表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应以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

3 小结

目前,临床上关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确切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西医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存在皮肤退行性改变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并与免疫因素、病理因素、过敏因素、神经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中医认为,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阴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并与风、湿、热、虫等密切相关。在明确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理病机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治疗优势,必要时可对此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9-10]。

猜你喜欢
老年性皮肤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第二层皮肤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应用效果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