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古代朴素辩证设计观的思考
——以《考工记》为例

2021-12-02 04:50王一达
艺术品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造物工匠材料

王一达

一、前言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各大行业也随之迎来迅猛发展。但“对外开放”,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的各类思想开始进入到我国并发挥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我国的开放政策渗透到了各行各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影响中积极/消极的方面都应得到重视。而在设计行业中,“实用主义”思潮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是真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能够指导正确实践的理论即是真理,否认“错误理论指导正确实践”的情况实际是错误理论中的正确部分指导了正确的实践,而是直接以“指导正确实践”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鼻祖詹姆士说:“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可见,实用主义为了达到效用与利益的目标可以摒弃原则与“假定必需”的东西,将这种思想全盘接受并应用于设计行业,无疑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

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鲜明并且积极的设计文化与道德,同样,我国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关于造物的文化与道德观。[1]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先秦《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天有时,地有气”的观点,强调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西方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E.Heakcel于1866年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由此可见,《考工记》的设计观点早于西方两千多年,超越了当时世界设计思想理念。[2]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为了树立中华民族在设计行业中的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对我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设计思想进行辩证性的吸收和探究,是每一位设计行业从业者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考工记》中的朴素辩证设计观

“辩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应,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应。“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对象视作一个整体,而后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换以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简而言之,辩证法首先即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根据基于此而获得的认识,然后通过“合二为一”思辨与实证相统一地对问题进行解决。这种思想在《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就有朴素的体现。这一观点,这一设计思想是《考工记》中最重要的设计审美观,也是其中最具有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辩证造物观。

《考工记》中此话,意思是天气受季节的制约、土地受气候的限制、工匠的能力拙巧不一、造物的材料良莠不齐,只有将其四者结合起来考虑周全才能做出好的设计。此语显示出作者不仅意识到了主客观条件限制对设计实践的影响,还在此基础之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合其四者”这种“主客观相统一于实践”的哲学论断,这在当时具有卓越的进步意义。而着眼于当下,也依然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天有时,地有气”

“天有时,地有气”,其中“天有时”是指天气的变换受季节所制约,随着节令、天时、阴阳寒暑的变化而变化。“地有气”则是指土地因气候的限制,有地气、方位、土壤刚柔的差别。此两句都是在讲客观条件对工匠造物实践行为的限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客观条件”并不是很多人第一印象中平行而毫无干系的两个独立事物,二者是存在很强的关联和内在联系的,一般而言,“气候”是受“季节”条件决定,不同的季节决定了同一地区不同时节的不同天气状况,因此“地有气”是从属于“天有时”的,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亦或是由于人造局部小气候——季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很小甚至几乎没有,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是具有“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消解甚至剔除前者影响”的复杂关系。而且,对于“天有时”“地有气”这两项客观条件,工匠的主观因素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对于“天有气”,工匠受限于当时落后生产力和闭塞的交通条件限制,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季节变换对于其设计行为造成的影响而无力改变。而对于“地有气”,虽然工匠无力改变区域性的天气状况,但却可以通过地理位置的变换和局部人工小气候环境的改造来使此客观条件尽量满足设计的主观需要,人们无法改变自然界的大气候,但却可以利用自然界特殊的地形小气候,并进而按照人类的需要造成某种人工小气候。我国人民很早就在园艺和花卉的促成栽培上利用地形小气候和创造人工小气候,从而部分地突破自然界季节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生产出各种侔天地之造化的“非时之物”来。唐代王建《宫词》说:“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御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3],唐朝官吏利用温泉水取得了“冬种甜瓜”的成功。由此可见,首先“地有气”中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是由“天有时”里季节变换所决定的,且工匠对于“地有气”的客观条件限制并不像对“天有时”那样无力,甚至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作者将“天有时”置于“地有气”之前,先“天有时”而后“地有气”,足可见其思想之精妙。

四、“材有美,工有巧”

“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是造物的中介媒体,是工匠设计作品最终形体的具体表达,工匠的作品依托“材”来体现出来。因此材料的优良就对工匠设计能力的发挥起着约束作用。而“材”之“美”,一方面是指材料质地和外观的合目的性,也即材料本身与工匠设计需求的统一,另一方面则是指材料将自身所特有而又在实践中被人所认识到的结构性能、物理特征、视觉效果、触觉感受所产生的综合印象从实践中脱离出来投影到人的心理上而形成的抽象的“美”的概念。“工有巧”则是指工匠的工艺能力,即人工对材料的创作的潜力和熟练程度,是作为造物的主体的“人”的主观因素。

“材有美”依然是对造物行为的客观条件限制,材料的优良可以对工匠的造物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若完全无法满足要求,再精良的工匠也并无办法,但技艺高超的工匠可以将普通的“材”发挥至极,形成优良的好作品,可以看出,“材美”是“工巧”的决定性条件,而足够的“工巧”又可以减轻对“材美”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与“天有时”“地有气”这两项限制造物的纯粹客观条件相比,“材有美”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发挥的作用较之前两者大大地增强了。

首先,越是良好的材料其价格越为昂贵,其价值越为稀有,而珍贵稀有的材料,往往会交给“工巧”的工匠来处理才能将其价值发挥到极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更是只有技艺高超的工匠才有资格使用真正“材美”的材料,由此可见,一般而言造物者本身的工艺能力等级对所能接触和使用的材料的优良起着重要影响。

“工巧”要求人必须合理地利用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材美”之“美”的评判标准并不完全是形而上的,而是还需要与造物者的设计目的相结合,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的质地品性和外观美感进行选择,这对造物者的造物经验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五、“合其四者,可以为良”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此四句话,囊括了造物所需的主客观条件,而“合其四者”,则是对工匠提出的“主客观相统一于造物的实践”的要求。我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即天与人合于“道”,“道”即自然,但合乎自然并非是要求放弃人的主观性,而是要求人必须尊重客观必然性、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工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必然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造物的实践。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主张:想要造物优良,必须兼顾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大主客观条件因素,而这四个因素基本包括了整个造物流程,通过观察和探讨此四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其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造物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种辩证的设计观念,而他给我们当代设计的启示意义也在于此,与此设计观所对应的即是一种“整体把握、全面考虑,分析主客观条件并使其统一于造物的实践之中”的方法论,启示我们在进行设计时绝不能顾此失彼,要从宏观微观和主客观条件限制上都考虑周全。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设计行业方面我国传统设计思想体系遭受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本论文对《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可以为良”的论述逐句地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根据本人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以《考工记》为例研究探讨了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设计观,以期为将来该领域更进一步的研究作为参考。

猜你喜欢
造物工匠材料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90后大工匠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工匠神形
以木造物
工匠赞
材料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