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以川南B 市S 县为例

2021-12-02 07:50张道明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生命课程

张道明 (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的旨归和原点。生命教育涉及“生的教育、死的教育以及生存技能训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稍微留心,不难发现当下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悬空

众所周知,生命教育早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体系,该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很多地区和学校,中小学每周2 节“生命·生态·安全”课,这是赫然印在教导处和教室里课程表上的内容。据了解,学生手头有“生命·生态·安全”教材,但没有专职教师,通常由语数教师兼任。我们看到,当前评价教师主要还是看学生分数。笔者了解到,由于“生命·生态·安全”不属于考试科目,教师平时少上,甚至根本不上,导致生命、生态、安全等教育在中小学课堂成为一片空白。

这种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功利思想成为教育行业难以根治的顽疾。作为承载生命教育主阵地的“生命·生态·安全”课,不能在现实中落地,是教育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折射出当下育人目光短视,没有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二)学科教学剥离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生命教育除了涉及“生命·生态·安全”课,还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生物、物理、地理以及音体美等中小学必修学科,是以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形式展开的。换言之,生命教育存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活动中。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学科本位思想遮蔽了生命教育。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解题思路和技能的训练,致力于学生在该科考试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如此势必导致凡是与提高分数无关紧要的东西,都会被师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滤掉。譬如,作为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体育课,教师更多在乎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和生命体验。

当学科教学仅剩下知识与技能,而忘记了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忽视了对鲜活生命的思想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也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生命教育与现实生活割裂

生命教育除了综合性,还具有体验性。学生除了要在课程和课堂上认识、了解、理解与生命相关的内容,还应该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感知和体验生命。

不可否认,很多学校重视生命教育,也开展了相关活动。比如,防溺水教育、禁毒教育、逃生演练等。但是,类似的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缺乏儿童视角,而且大多停留在说教层面,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效果难以保证。

面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特殊事情,学校讳莫如深,老师闭口不言,甚至禁止学生谈论。2018 年5 月28 日,我刚走到学校门口,旁边新城豪庭有个十七八岁的跳楼死亡,学校一侧8 个班级朝窗外一望就能看见血淋淋的现场。学校要求师生不准谈论此事。另外,学校某班学生与母亲煤气中毒死了。这些真实发生在学生面前的事,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例子。为什么要求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遗憾的是,这些生活中的“悲剧”正是不可多得的生命教育资源,却眼睁睁地溜走了,实在可惜。

我们绞尽脑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却忽视生活中真正发生的“生命故事”,这不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吗?学生还会相信学校的教育吗?与现实生活割裂的生命教育,只会给学生一种作秀的感觉,效果甚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四)生命教育的施教主体单一

生命教育的施教主体是谁?很多人习惯性地指向了学校和教师。一是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二是学校包揽了一切教育,自然包括生命教育。不可否认,学校是生命教育的阵地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施教者。殊不知,孩子与家人生活朝夕相处,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

当前,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特长培养,把生命教育甩给了学校和教师。事实上,儿童在学校受到了生命教育,回到家庭,回归社会,却发现不少与学校生命教育背离的现象,这样,“5+2=0”就不足为奇了。

曾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的主题班会,笔者却在学生日记里读到家长伤害小动物。此外,不时看到有人捕捉贩卖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这些都为中小学生命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极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二、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让生命教育常态化

生命是人得以存在的载体,是其他一切依附的物质形式。当生命消失了,物质意义上的人就不存在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事实上,生命是教育的载体,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旨归在于发展人、成全每一个生命。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学校和教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全。生命是学校教育的最高价值观,也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关注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教师只有提高思想站位,充分认识到关注儿童和生命教育是教育活动永远的主旋律,才会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不会让生命教育成为一场运动,更不会出现上级要检查时,老师们才匆匆忙忙地应景似地上两节,而检查过后,又“重复昨天的故事”。

有了这样的思想引领和观念指导,生命教育才会浸润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日常之中,才可能落实到平时教育的细节之处,成为一种常态化,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成全的催化剂。

(二)落实课堂教学,让生命教育课程化

中小学各个学科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生命·生态·安全”属于显性课程,而语数外、音体美等属于隐性课程,要努力挖掘,善于利用,使其为生命教育发力。

开展生命、生态、安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把生命·生态·安全课提高到语数同样的地位,纳入统考范围,成立学科教研组,平时积极开展落实学科教研活动,组织学科赛课活动,提升该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该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尊严。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该学科是正科,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时,才可能用心对待落地课堂,才能让生命·生态·安全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和作用。

学校教导处要严格落实地方课程进课堂,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督促,让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生命·生态·安全”不仅仅是印在课表上,贴在墙壁上,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读教材、学一学课文、谈一谈看法、议一议观点、说一说收获。学生通过一个又一个40 分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尊重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属于隐性课程的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点,树立“全人”教育的观念。学科教师要努力以学科特有的“教”和“学”的方式,把生命教育巧妙无痕地融入学科活动中,避免生硬灌输、枯燥说教,让生命教育成为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潜入学生的心灵。譬如,语文课学习“妈妈的账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与内容,让学生从妈妈的账单中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相机启发学生设想妈妈孕育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与危险,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写一写,读一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了解妈妈孕育生命的艰辛,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感恩长辈,实现了生命教育与语言文字学习的共融共生。

(三)回归学生视角,让生命教育儿童化

生命教育活动倾向于成人化,缺乏儿童视角,容易让学生置身事外,作壁上观,不能躬身入局。生命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一定要有儿童视角。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场景的设置和步骤的安排都要符合儿童的口味,如此学生才容易进入设定的情境,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以荡涤,精神能够升华。

儿童生活在游戏之中。在儿童眼里,生活的每个场景都是一种游戏。把生命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方式。譬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盲人和肢体残疾者的难处,激发他们对残疾人的生命尊重和怜悯之情。用黑布蒙住眼睛行走,体验眼睛失明的难处;扮演肢体残疾,感受走路的不便或拿东西的困难,再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尊重生活中的残疾人,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儿童乐意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中兴致勃勃,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感受一阵、体验一番,学会对残疾人生命的尊重,善良与怜悯之情就会在幼小心田悄然萌芽。

此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生命教育活动的设计,让他们对内容与形式提出想法和思考,再修正完善。如此设计的生命教育活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情境体验,突出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学会安全生活,提升生命质量,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当生命教育活动立足儿童立场,学生就会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此时,我们趁热打铁,就能使学生受到震撼与感染,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等思想就在无形中融入了学生血脉,成为生命中一种丰厚的底色。

(四)打通现实通道,让生命教育生活化

教育不该是一个真空地带,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割裂。当生命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成为“两张皮”,也就失去了作用。生命教育要让学生感觉现实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关乎生命,关注万物生灵,敬畏生命,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种活动而已。生命教育要把握生活实际,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学生就不再感受到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谈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而这件事与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就会保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而且很上心。

因此,生命教育就藏在生活的每一天,有可能突然而至。学校和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时时关注生活中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事情,把它们引入学生的视野,不失时机地召开生命教育的现场会。这些事,可能在学生身边,或许在电视里,或者在新闻报道中,总之,真实发生在“地球村”。譬如,身边发生了跳楼事件;电视里看到学生溺水而亡;新闻里报道学生自杀;等等。我们不用刻意回避,更不必禁止学生谈论,而要趁机开一场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针对事件展开讨论,辩一辩上述行为给家庭带去什么样的灾难,给亲人造成了什么痛苦,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正确的选择是什么,怎样做更好?毋庸置疑,这对学生既是生动的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增强“免疫力”的极好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

挖掘当地人文社会资源,打造主题德育基地和历史文化体验基地,是学校提升学生德育、历史、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生命教育场地不能局限校园,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获得真实体验和生动的实践。某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的向家坝库区、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地,观看放养中华鲟、慰问老人、祭奠烈士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生命教育鲜活真实,远比书本上的内容丰富生动,学生感受深、体验真。

(五)注重家校社会协同,让生命教育立体化

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力量和社会机构的积极参与是不完整的教育,因为学生除了在校园学习,还长期与家庭成员生活,融入广阔的社会。学校要想方设法把家长力量和社会机构深度卷入生命教育,一方面建构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编织立体交叉网络的教育空间,突出了生命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

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体。家长要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家校协同教育。我校开展了“家长进课堂”,邀请医生、禁毒人员、殡仪馆工作员、老君山自然资源管理局人员等给学生讲述生与死;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保护山鹧鸪、桫椤树等珍稀动植物。

例如,有的班级邀请医生为上一堂生命课,利用图文并茂的ppt,辅之以生动的动画视频,讲述每一个生命由两个细胞结合受精卵,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发育成为胎儿,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历,懂得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纯属偶然,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才不辜负来世间一趟。这样的生命教育还原成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升华,远比在教师讲解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老君山自然资源管理局到学校举办讲座,激发学生对老君山这片神秘富饶土地上生灵的敬畏与热爱,增强尊重生命与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根据家长职业,利用专业知识,以及社会机构的特点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很好地把家庭与社会机构力量卷入学校教育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和教师要彻底转变育人观念,在思想上重视生命教育,提升课程育人意识,努力上好显性、隐性生命教育课程;提高开发课程和融合资源的能力,设计富有儿童味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家庭和社会机构深度卷入学校生命教育,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积极体验、主动实践,如此生命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学科生命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