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
——基于《中国关键词(第一辑)》

2021-12-02 09:47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英译适应性译者

肖 灿

(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共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如何准确英译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关键词和当代关键词事关国际社会是否正确了解中国思想和中国立场,事关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际事务上的主动权。本文将基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外译传播工程”的子项目“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以下简称《中国关键词》),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讨论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现状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研究最早始于2005年,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中国特色词汇”并且主题包含“英译”或者“翻译”作为检索条件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总计342条。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理论涉及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释意理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以及生态翻译学等,分析的文本主要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政治类文献,也涉及《中国日报》和《经济学人》等报刊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以主题为“中国特色词汇”并含“生态翻译”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总计9条,其中研究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为8条,韩译1条。8条英译研究中主要是以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文献作为分析的文本,暂无研究直接将《中国关键词》作为文本讨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三、《中国关键词》简介

《中国关键词》囊括综合篇、党建篇、政治篇、经济篇和外交篇等5个专题在内的90个中国特色关键词,主要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旨在用国际表达向世界解读和阐释中国发展理念、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内外政策、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中国关键词》的推出不仅帮助国际社会通过权威途径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听懂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也有益于推动中华文化核心概念的传播、文化主权的维护、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的提升。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分类及英译难点

中国特色词汇立足中国独特的国情,产生于中国特定的社会语境,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现象和思想。基于《中国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词汇,如顶层设计、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生态红线等。

(2)中国特色的数字式简称,如: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三严三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

(3)典籍名句、成语、俗语和歇后语等文化负载词,如:治大国若烹小鲜、打铁还需自身硬等。

(4)中国特有的四字格词语,如:中国精神、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美丽中国、简政放权等。

(5)具有丰富蕴涵深意的表达,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

(6)其他: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等动宾短语。

从以上分类可看出,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独创性和文化性,是在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下生成的,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或者相近的表达。同时,不同文化分解和描述世界的语义范畴不同。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得这两种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在词汇的表达风格及含义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根据中文的字面意思进行英译。

五、生态翻译学核心内容

生态翻译学概念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胡庚申,2008a)。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其基础理论,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思想,指出翻译以译者为中心,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所以,翻译过程大致有两个阶段,阶段一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阶段二即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进行选择,用等式可简化为: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08b)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胡庚申,2006)。基于这一原则,翻译方法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三维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对译文进行适应性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要关注双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避免原文文化的意思被曲解;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注重原文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胡庚申,2008b)

因此,基于前文提到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特点和英译难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其英译具有可行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三维”角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不仅使中国特色词汇表达的内容更为准确地传达,而且在传达事实的基础上能有更好的交际效果。

六、中国特色词汇的“三维”适应与选择

“三维转换”为译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以下将从“三维”角度探讨译者在英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如何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英译,以便让译文的生态结构尽可能与原文接近。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就词汇而言,英汉词类的使用有较大区别。英语中多用名词和名词化的静态表达,介词在英语中广泛使用,且表意能力较强。而汉语中构成句子主要词汇的是动词,动词连用和重复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呈现动态特征。

例1:全面深化改革

译文:an all-round in-depth reform

例2: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

译文:growth model transformation,structural adjustments,and steady growth

例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译文:targeted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poverty

例1的“深化”和例2的“转”、“调”和“稳”都是动词,英译时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成名词结构更倾向于英文的静态表达。同时,汉语中常用四字格体现音韵美和节奏美,例3中两次使用“精准”,在英语中属于重复,要进行合译。“扶贫”和“脱贫”在汉语中前者更侧重帮扶过程,后者看重脱贫效果,“扶贫”的目的是“脱贫”,二者都是为了减少并最终消除贫困。根据Cambridge Dictionary,“alleviate”表示“to make something bad less severe(使事情变得不那么严重;缓解)”,所以在英译中“扶贫”和“脱贫”用“alleviate poverty”表示更符合英文语言追求的简洁。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句式主要通过语义表达,而英语则强调形式紧密结合,常使用连词、介词或者副词实现逻辑关系。如例3中“精准”发力的目的是“扶贫”和“脱贫”,英译时选择“to”来明化其中的关系。新型城镇化道路(a new path to urbanization)、全 面 依 法 治 国(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全面从严治党(an all-out effort to enforce strict party discipline)、简政放权(streamlining government and delegating authorities)等的英译中也用介词“to”和“for”以及连接词“and”来体现其中的逻辑关系,更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中英在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译员英译时,也要考虑英语的翻译生态环境,根据英语文化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在译文中再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让英文受众正确理解。

例4:三严三实

译文:the three guidelines for ethical behavior and the three basic rules of conduct

例5:京津冀协同发展

译文: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

例6: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Govern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it must be handled with great care.

像“三严三实”这样的数字式简称,极具民族内涵,英译时如果简单地进行字对字直译,体现不了实际内涵,也会给英文受众带来阅读障碍。因此译者要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凝练“三严三实”强调的内容要点,以符合英文语言习惯的方式予以表述。“京津冀”这类缩写也需要在英译过程中表述全称,以便英文受众能明白其具体包含的内容。而“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类文化负载词单独出现时,如果仅仅是直译成“Govern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并没有体现“若烹小鲜”暗含的“谨慎”这一层意思,因此译文中增补了“It must be handled with great care”。所以针对极具文化内涵的特色表达,英译时有必要进行补充解释,准确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当然,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选择,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进行解释性增补。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greater transparency in the exercise of power)”强调的是让人民监督权力,保证权力公开透明,正确行使。如果拘泥于“在阳光下运行”这一字面意思英译为“be exercised in the sunshine”,则会造成理解障碍。在充分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译者需要采取适当的表达和结构进行传达,将其意译成“greater transparency in the exercise of power”就能使外国受众较好地理解。“正确的义利观(the greater good and self-interest)”中“义”体现了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幸福、共同发展的理念,而“利”则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的互利共赢的原则,要更好体现中国外交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译者英译时需要进行意译,将原文内涵传达清楚。译文没有直接将“正确的”进行直译,比较级“greater”的使用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希望同全世界互惠互利共同创造更大发展的美好愿景。“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最初的翻译将“命运”直译为“destiny”,而destiny在Cambridge Dictionary中的解释是“the force that some people think controls what happens in the future,and is outside human control”,即一种一些人认为控制着未来但自己却无法改变的力量,体现了一种天命运数。而中文想要表达的是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追求本国利益和谋求本国发展时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和共同利益观等价值观在内。译文“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shared future”的译法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还需转换原语的交际意图,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译入语受众有较好的接受度。“三维转换”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

例7:中国制造2025

译文:Made in China 2025

例8:摸着石头过河。

译文: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for Stones

例9:打铁还需自身硬。

译文: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make good steel.

“中国制造2025”这类本身含义和形式比较简单的时政性词汇,译者在英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无须进行过多的解释,直译为“Made in China 2025”不仅保留了中文原有的风格,也适应英语的表达,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交际功能。对诸如“摸着石头过河”和“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生动形象且逻辑合乎情理的俗语或成语诗词等,也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的特色。这让英语受众体会中国俗语文化性的同时,也可体会到中国领导人的话语特征,与原文读者的感受接近。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多的是要求译者关注信息传达的对等性和翻译的交际效果,因而像“‘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building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based on friendship,good faith,mutual benefit and inclusiveness)”和“交流互鉴的文明观(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ivilizations)”这样的词汇在英译的过程中不能过多注重形式的整齐划一,将各个部分一一对应。“亲、诚、惠、容”代表的是睦邻友好、诚心诚意、互惠互利和大度包容,也就是英文中的“friendship,good faith,mutual benefit and inclusiveness”,“周边外交理念”也就是和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译文的表述在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体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交流互鉴的文明观”表达的是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交流互相借鉴,译者在英译时要进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不能简单地将“文明观”直接直译成“civilization outlook/view”,译文的翻译更有利于英文受众接受。

七、结语

本文基于这一理论,探讨了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国特色词汇,译者应当如何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使用诸如直译、意译和释译等技巧,确定符合英语受众的最终译文,达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旨在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国际表达,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猜你喜欢
英译适应性译者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