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下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2021-12-02 20:43吴增祥
广东蚕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蚕农桑蚕共生

吴增祥

共生理论下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吴增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孙庄街道办事处江苏南通226600)

随着国家对种植产业的高度重视,国家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相应调整,这对促进桑蚕产业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了桑蚕产业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旨在更好地推动桑蚕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共生理论;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模式是延伸产业价值链、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农业食物链与生态产业链的产业共生组合,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组织创新模式。因此,应从建设蚕业强省的高度,探索链网互动、产业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以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

1 蚕桑产业特点

蚕桑产业不仅是我国种植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养殖业中的一种。因此,推动蚕桑产业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养殖行业与种植行业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项目。蚕桑产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动植物作为生产对象,再配合市场经济来获取相应的利益,故需积极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规律。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蚕桑从业人员需要充分把握其具体特性,才能够更好地掌控产业发展特点,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1 桑蚕生产以小规模家庭联产为主

现阶段,我国桑蚕生产主要采取家庭联产承包机制,因土地本身相对较为分散,大多农户都主要是在自家的土地上进行桑蚕养殖,导致其产业结构呈现分散状态,且以家庭副业为主,通常为每户家里种植几亩桑树。但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行,尽管桑园规模相较于以往有了明显的扩展,但规模化的桑园仍相对较少,成片经营范围达到0.67hm2以上的桑园较为有限。家庭进行养蚕的面积实际仅为0.2 hm2~0.27 hm2,其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化的程度较低[1]。从现阶段我国桑蚕养殖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规模仍然处在小农经济时代,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同时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也需要提升。

1.2 产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

在桑蚕产业养殖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其中产前主要包括桑树种植、良桑培育、蚕种培育;产中则主要是以养蚕为主;产后主要包括蚕茧加工和销售。不同生产环节需要相互配合,要实现最终利益,必须经加工企业对蚕茧进行加工处理,与一般的种植行业相比,蚕桑产品加工有着更为复杂的工序,对技术要求较高,且对产后的销售也有较高的依赖性[2]。目前,我国桑蚕主要供应丝绸产品,且以出口为主,国外的需求变化会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导致桑蚕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尤其当遭遇国际金融风暴时,我国蚕丝出口量就必然会随之下降。为此,桑蚕产业的发展需形成一个集成多个行业的特殊产业体系,不同的行业之间需要形成依赖、互助的共生关系,这就会导致其发展速度受到相应的影响。

2 共生理论下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共生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指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其能够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构建生态工业链与食物链的交互产业共生组合,以更好地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创新模式。为此,在桑蚕产业发展期间,需加快形成共生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高度。

2.1 广泛宣传动员,构造全员参与循环经济的合力

桑蚕产业循环经济涉及流通、生产和消费等不同的经济环节,其中涉及畜牧兽医、农业、商务、经贸等不同的部门,需要企业、政府、个人及中介机构等各方实现共同参与。为此,需进行深入、广泛、持久的动员和宣传,让各个主体成员更好地了解桑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所能够取得的社会整体效益与个体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大力倡导之外,还需要经由桑蚕推广站、定点义务教育协会等非营利、非政府组织来实现宣传教育,帮助企业和蚕农充分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思想、行为规范、方针政策,以及在这种经济体系下所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形成一个支持、关心和积极参与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与氛围[3]。

2.2 以农商为基础,培育互利共存的多元桑蚕共生组织

在桑蚕产业共生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农户和农业合作社均是整个产业共生组织形成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共生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为此,积极加强“蚕农+企业+协会(基地)”的经营模式,以此实现对多元桑蚕共生组织的培育,促使整个产业共生循环模式构造要求得到更好的实现[4]。

一方面,积极打造规范化、系统化的桑蚕技术培训机构,使其成为帮助蚕农提升专业技术的关键力量,同时通过科学系统化的技术培训,帮助蚕农提升经贸理念,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能、懂得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蚕农队伍。通过对蚕农进行产业化培训,可以帮助部分蚕农逐步向非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从而促使整个产业能够全面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构建起“桑蚕合作社+蚕农”“龙头企业+蚕农”及“蚕农+中介服务组织”等多层互利共生组织。由龙头企业带动,能够更好地形成以企业茧丝绸为主的经营体系,帮助企业能够实现绿色核心竞争实力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能够形成一个契约联结式的合作社模式,基于立法要求确定相应的法人主体地位,明确对应的义务和职责,促使其内部管理体系实现逐步规范,以更好地实现对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维护。对桑蚕中介组织的服务职能进行完善,促使行业协会的自带组织功能得到有效强化,为会员与企业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市场预测、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相对应的服务支持。

2.3 以科技为支撑,建设桑蚕产业共生模式的智力支持平台

在推动桑蚕产业共生循环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同时配合人才培育[5]。为此,必须积极打破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配合无害化技术的推广,加大标准化生产、清洁生产及生态包装等各项关键性技术措施的投入力度;带动省内与省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桑蚕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探索出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桑养蚕技术,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投入相应的资金,来实现对蚕种场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促进整个蚕种质检力度与管理力度的提升,更好地保障蚕种供应能够达到高产高量;加大对桑蚕科技人员的扶持力度,使科技人员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好地保障整个蚕种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针对现阶段人才短缺的关键问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构建专业化的桑蚕种植培育平台,恢复该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培训课程,同时开设相对应的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使大中专桑蚕丝职业教育力度得到提升,同时与地方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办班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整个行业输送更多优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此外,积极配合柔性人才引进策略,即通过“择优流动、双向选择、户口不迁”等措施打破以往较为固定的人事、户籍等方面的刚性制度,配合讲学、咨询、技术承包、人才租赁等措施来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特别是吸引更多懂得加工技术、懂得桑蚕养殖和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优质人才,使其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4 以园区为载体,形成企业间互动能效的链网型共生模式

在共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产业园的形成,能够更好地整合整个产业体系的资源,形成企业之间能量多极化利用与物质闭路循环的共生关系、产业代谢关系的新型园区模式,是较为关键的循环经济载体。为此,必须着力打造以“绿色制造”为主题的桑蚕发展产业园区,基于企业之间的互动能效,推动产业之间能够形成联动互补、互利共生的区域产业生态网络体系[6]。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桑蚕产业的发展可以基于主副产业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生态桑蚕园区,即在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前提下,配合蚕蛹、蚕沙等副产品发展来推动各种副产业实现全面发展,实现对下游企业排放物及上游产业生产废料的合理运用,来更好地保障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促使园区企业能够形成“变废为宝”的资源互补关系,构建主副产业整体化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价值链、产业链的整合,推动园区各方面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对企业之间的同类相关性产业集聚式共生模式的探索,帮助桑蚕生态园区能够在经营、生产上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化的区域性地理集群,实现生态包装、集中开发清洁生产等各项技术的共生运用,推动桑蚕产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打造“经济效益佳、生态体系完整、生态效益显著”的良性循环模式。

3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桑蚕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的协调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养殖、种植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均能够得到发展,同时能够对桑蚕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更好地带动提升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推动作用。

[1]梁贵嗣.简析象州桑蚕产业的发展[J].广东蚕业,2021,55(5):1-2.

[2]郑军,谌琼.岑巩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1):159-160.

[3]陈怀富.桑蚕产业发展探析[J].南方农业,2019,13(9):123-124.

[4]曹锦升.浅析桑蚕产业发展前景与高效种桑养蚕技术[J].广东蚕业,2021,55(2):1-2.

[5]杨晓燕.凤凰县发展桑蚕产业助力精准脱贫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258-259.

[6]杨永杰,刘芳,雍阳阳.“互联网+农业”模式下桑蚕产业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2021,15(18):138-139.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1.04

F326.3

A

2095-1205(2021)11-08-02

猜你喜欢
蚕农桑蚕共生
百色市当前桑蚕养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躲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