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恒教授从肝论治脑鸣经验

2021-12-02 22:01胡国恒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安神肝肾患者

刘 瑛,胡国恒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胡国恒教授为湖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内科博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从医40余载,临床功底深厚,本文就胡国恒教授从肝论治脑鸣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1 脑鸣的认识

脑鸣系中医学病名及诊疗术语,最早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古医籍中多称之为天白蚁,是指患者自觉头脑中有鸣响,或如蝉鸣、鸟叫,或如潮声、雷轰,多为持续性,影响思维,注意力不能集中,常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乏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现代医学对脑鸣研究较少,认为其一方面继发于脑部疾病,如脑部肿瘤、中风等,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情绪下所致,可伴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心慌、气短、头晕、头痛等症状,而颅脑影像学、脑电图等检查显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2]。

中医认为脑鸣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内经》谓脑为髓海,为奇恒之府,脑的生理功能发挥依赖脑髓这一基本物质。明代李东壁在《本草纲目·辛荑条》中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论”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得到反复论证和完善。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络脉体系与脑相连,互通气血,在此结构基础上,脑才能发挥调节机体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内经》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目并为系,上属于脑。”由此可见,脏腑功能活动影响脑的阴阳调节,支持脑髓的充盈,脏腑与脑通过经络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同生理病理功能,使五脏六腑位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3]。

脑鸣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脑髓失于充养、脑部阴阳失衡导致的脑功能异常,目前临床上治疗脑鸣多从肾论治,认为脑鸣多虚证,用药强调补肾求本。而胡教授认为脑鸣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肝在其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肝为将军之官,性喜调达,主调畅气机,主藏血。虚者多以肝肾亏虚为本,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肾主蛰守位,为封藏之本,精之所处。肝肾同源,两者藏泻互用,阴阳互滋互用,在脑鸣虚证的发病过程中常相兼为病。若肝病阴血亏虚,则肾精不能充养。肾主藏精,能生髓,脑为髓之海,若肝肾精血亏虚则髓失所养,发为脑鸣。《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阴不足往往累及肝阴,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偏亢,致肝风内动,故风火相煽,上扰头目,则发为脑鸣。肝主疏泄,肝气调畅则全身舒畅。现代生活节奏较快,精神性脑鸣患者较以往更为常见,其主要原因为学习、生活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志因素导致肝郁气滞,故升降失司,疏泄失常,脑髓清窍不利;或肝胆湿热内蕴,心肝火旺,湿热上壅头部,痰瘀互结,阻滞经络,血脉不通,致脑失荣养而出现脑鸣。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若肝郁气滞,木气太过乘脾,脾失健运,运化失权,致痰浊中生,阻遏清阳,则导致虚实夹杂型脑鸣的发生。脾喜燥恶湿,痰湿内生进一步阻碍脾的运化功能,致气血生化无源,肝失所养,肾失所藏,则肝火、肝阳、肝风与瘀、痰、湿相兼为病,此类脑鸣一般病程较长,为本虚标实之证。

2 临床治疗特点

脑鸣的病因病机复杂,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虚证以补益肝肾、养血安神为主,实证以疏肝泻火、开郁通窍为主,若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或起因为实而体质素虚,施治时不可纯攻纯补,宜明标本、辨虚实,扶正祛邪,各有所主。虚者补益肝肾,注重肝肾同补,一方面肾生脑,脑髓得肾所充养,故补肾填精为治疗脑鸣虚证的基础疗法;另一方面,应注重补肝调肝,使肝阴阳平衡,肝藏血功能正常发挥,进一步恢复脑的阴阳平衡,使脑髓得以荣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养精,两相得宜,益精填髓之效弥彰[4]。脑鸣虚证常用药物为熟地、枸杞、墨旱莲等。实者肝郁气滞,升降失司,清窍不利,湿热内蕴,治当平肝泻火、开郁通窍。肝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为刚脏,愈压愈亢,惟顺其气以平之。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以肝之阳气为青阳。青阳为病,升发不及则脑失清明,升发太过则风阳上扰变证骤起。故治疗脑鸣实证多以平肝为主,临床常用药物为天麻、钩藤、刺蒺藜等。《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天麻甘平,在《本草纲目》卷十二记载为“治风之神药”,善治“风虚眩晕头痛”,入足厥阴肝经,擅长平肝熄风,为治疗脑鸣常用药。脑鸣患者常兼有失眠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故临床治疗脑鸣还需配合镇静安神、活血化瘀之法[5],配以重镇安神药以安扰动之脑神,常用药物为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酸枣仁、远志、首乌藤等养心安神药。还可配以行气活血之药,散气行气则郁邪得祛,行气活血则血行风自灭,“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常用药物为葛根、首乌藤、牡丹皮、川芎等活血化瘀、活血通络药,全虫、地龙等祛风通络药。胡教授认为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灵活取用补、柔、平、疏、清肝的治法,并注重调节肝与肾、脾、心的关系,多脏调变,整体论治。临床上无论脑鸣病机变化如何,其辨证均与肝脏密切相关,故治疗时应注重对肝的调治。

3 验案举隅

2019年10月6日初诊:李某,女,67岁,主诉:患者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脑内有声音鸣响,声音多为蝉鸣声或流水声,伴头晕,时有视物旋转,无明显头痛,外出散步,活动后缓解,平素易疲乏,自觉双下肢酸软乏力,记忆力减退,舌尖麻木感,口干,无口苦,纳可,大便干结,小便夜尿1次,寐差,难以入睡,多梦,时有噩梦,夜间盗汗。查舌微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脑鸣之肝肾亏虚证,药用:熟地15 g、泽泻10 g、山药15 g、茯苓15 g、山萸肉15 g、葛根30 g、麦冬15 g、益智仁15 g、制首乌15 g、天冬15 g、磁石20 g、牡丹皮15 g、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远志10 g、川芎10 g、枸杞子15 g、杭菊花10 g、当归15 g,14剂。

2019年10月25日二诊:患者脑鸣较前缓解,仍有头晕,双下肢酸软乏力缓解,失眠多梦缓解,大便干结时有,纳可。原方加柏子仁15 g、石决明10 g,继服14剂。后电话随访脑鸣持续1个月未发,嘱其可常服六味地黄丸,畅情志,清淡饮食。

按:《灵枢·口问》曰:“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所眩。”肝肾亏虚,以阴虚为主,阴虚无法制阳,肝阳上扰,故症见脑鸣、头晕、目眩、失眠、多噩梦、夜间盗汗、大便干结等,舌微红,苔薄黄,脉弦细。肾虚则气化无力,故腰膝酸软,形劳易疲;肝失疏泄,血液运行失常,聚而化瘀,脉络瘀阻,故可见舌尖麻木。胡教授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配以滋肝活血、养血安神类药以养阴健脑,主治以头痛脑胀、健忘失眠为主症的肝肾阴虚型脑鸣。虚则补之,选取六味地黄丸这一经典方补肾脏之精,养肝经之血,滋补肝阴肾阴。患者舌尖麻木,乃为脉络瘀阻,故加葛根、首乌藤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牡丹皮、川芎以活血通络、疏通血脉;磁石微寒潜镇,酸枣仁养心安神,一以镇心,一以养心,共奏安神之效;当归养血、益智仁温脾固肾,合用对阴亏而见头晕、脑鸣者较为适宜;除滋补肝肾、养血活血安神之外,加杭菊花以凉肝清肝泄肝阴虚之火,同时防止补益太过而化火。二诊患者仍有脑鸣、头晕等症状,但较前缓解,故加用石决明凉肝镇肝,治疗肝阳上亢之风眩,配以柏子仁润肠通便。全方以滋补肝肾、养血安神为本,配以活血通络、凉肝平肝治标之法,标本兼顾,故收效显著。

4 结语

随着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脑鸣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的实验室检查往往不能发现任何特异改变,现代医学也暂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精神干预药物副作用大,疗效较差,临床一般不选用。中医药干预脑鸣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特点。胡教授认为应从肝论治脑鸣,荣养脑髓,调节阴阳,同时应注意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疾病陷入恶性循环。

猜你喜欢
安神肝肾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安神补脑制剂说明书的公告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两腿一分补肝肾
恐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