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想底蕴、价值涵蕴和现实意蕴*

2021-12-03 03:51王雄青胡长生
关键词:自然界共生现代化

王雄青,胡长生

(1.湘潭大学 图书馆; 2.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如何认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存亡和兴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是我国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及其现代化思想,其基础价值、根本价值、共同价值,以及“守护好——发展好——巩固好”这一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交融持续的结构性方法论,摒弃发展理念上的人与自然二元性对立思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此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这一科学范畴的思想底蕴、价值涵蕴和现实意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想底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站在人类命运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科学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系统而深刻地阐发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深层思想底蕴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及其现代化思想。其主要观点集中于以下“四个统一”:人与自然的天然统一,人面对自然时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传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局限性的统一,借助实践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一)人与自然的天然统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我们连同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1]374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即人与自然是天然的统一体,两者谁都离不开谁。首先,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相对于人类而言,在时间秩序上居于前置地位。进化论已经证明,人类的历史性出场明显地晚于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作用于自然界,完成了人类脱胎于自然界的“第一次提升”即物种关系方面的提升,并为其实现社会关系方面的“第二次提升”即实现“人道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条件、提供基础。其次,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源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中,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三大要素”之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永恒的条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基础。诚如马克思所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42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则进一步揭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3]550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毋庸置疑,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类。诚然,被费尔巴哈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类实践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不存在任何的意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践,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与此同时,由此而决定的人的自然属性,规定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时的整体性、统一性、共同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抽象行动”,而是愈来愈成为客观事实。在自然界面前,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二)人面对自然时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这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自然界有其规律性,人作为其中一分子在面对自然时必须体现其受动性,即接受自然规律约束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否则定会南辕北辙甚至灾难加身。“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251的确,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肆意透支地球、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生态系统也像人类的身体一样,最终是要出问题的。恩格斯曾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而为这些灾难“埋单”的只会是人类,诸如“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即为例证。另一方面,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在“必然”中达到“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就在于能够根据对自然界必然性的认识来协同我们人类与外部自然的关系。面对人类困境和全球生态问题,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而应当端正认识与心态。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都强,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科学认识与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主义的历史观”[5]574认为,只有自然界作用于人类,即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即人类可以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显然,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不可取的。这也启示我们,发展社会经济不能竭泽而渔忽视保护,保护自然生态也不能缘木求鱼忽略经济,应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寻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三)传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局限性的统一

历史实践走到哪里,理论思维就会跟到哪里。“马克思的社会思想是与生态世界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6]24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借助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业现代化的“两面性”特征,即传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局限性。一方面,传统现代化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短短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利用科技、市场化等手段及其催生的工业化创造了较大的生产力,甚至比人类历史过往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传统现代化又有其发展局限性,即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冲突,并且这两种冲突内在地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带来了人的异化和自然异化,人与自然的冲突在所难免,生态危机在劫难逃。在此语境下,资本逻辑的不断张扬是以自然条件的破坏为代价的。由此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需要根除的人类根本性灾害。正因为如此,传统现代化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遭受到普遍的质疑[7]。进而言之,只有“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8]928-929。可以这样理解,社会主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资本主义根本做不到;同时这段话中的前一个“它”指的是“物质变换”,后一个“它”指的是“自然界”,人通过物质变换源源不断地将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从而供给人类生存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当然这种“获取”必须得到相应的“控制”从而彰显其“人类本性”,惟其如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够行稳致远、历久弥新。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绝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增长的传统现代化老路,必须探索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四)借助实践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9]122社会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的中介,从而也成为协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就是劳动在无机界发现并运用的生产力,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相同,都是资本的生产力。”[10]12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别说一年,哪怕是几周停止劳动生产,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都难以支撑下去。马克思认为,整个所有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某种生成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生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1]215。无疑,生产实践作为其中重要的实践形式,而绿色发展是当今生产实践的重要趋势,以绿色发展联结自然和社会、沟通人与自然,具有充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这为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逻辑支撑和学理基础。我们主张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为了保护生态而保护生态,不敢迈出发展的步伐。事实也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其实,保护的实践就是发展的过程。

由前述可见,国外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是“普罗米修斯主义”者的无端指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自然界是一个稳固、内在的联结体。”[12]172因此,不和谐的、单一的发展,最终将遭到自然界各方面的报复。习近平认为:“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13]3-4同时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国家“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现代化老路是走不通的。作为对其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范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融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全新定位,在根本上扬弃了传统现代化理论。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不冲突的,关键在于人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深入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产力、全面绿色转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以绿色化或生态化的生产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有机统一。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涵蕴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体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自然尺度与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遵循生态文明原则及其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效的生态基础与绿色支撑。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和谐性、人民性、全球性等。这三个特征依次分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相统一,高品质生活需要和高质量保护相统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统一。和谐性彰显了尊崇自然是其基本价值前提,人民性凸显了人民对美好自然生态需求是其根本价值诉求,全球性展现了人类对清洁美丽世界共同愿景是其共同价值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根本价值、共同价值等价值涵蕴。

(一)基本价值追求:以自然为基础的价值关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本体价值追求,就是要体现出以自然为本体的价值关怀。“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而供给了人类。”[14]260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立足唯物辩证法的本体论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换言之,自然物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生活与生产,人类善待自然,自然界也就会回馈人类。自然的本体论地位必须得到凸显,人的自然本质要求人类必须尊崇自然。的确,人不是自然界的中心,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守护者。为此,人类必须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与绿色价值取向。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阐发与践行,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的辩证否定或者扬弃,守护自然、呵护环境、维护生态、爱护绿色的观念必将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深入践行。“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15]19耐人寻味的是,蕾切尔·卡森曾在《寂静的春天》中告诫人类:“大自然的反击……任何人忽略它,都不比在悬崖上挑战万有引力的人更安全。”[16]235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人类所周遭的地球是我们当代人从后代人那里借来的,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保护好并还给我们的后代人。每一代人都这样做,那将会为人类保有一个有助于人类永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在此基础上,破解“库茨涅兹曲线”(Kuznets curve)的魔咒,在实现其基础价值的前提下促进绿色发展,其成果又反哺于人类生态基础的夯实。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罗马俱乐部研究发现,经济与生态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启示我们,既不能竭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必须做好治山理水和显山露水两篇文章,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促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二)根本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要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以人为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的生存环境。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7]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态产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生态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白云也是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老百姓从求温饱转向求环保,从求高水平生活转向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认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8]35应当看到,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是在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实现和增强的。对人的生存发展而言,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用金钱也是换不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不断促进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了我们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追求。

(三)共同价值追求:以人类为目标的价值胸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要树立人类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球环境的共同治理行为,以包容、开放的积极态度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展现负责任国家的国际形象,体现出以人类为目标的价值胸怀。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处于相同的地位,共同遭受着降临在整个世界上的生态危机。我们清楚地知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生态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责任与共同挑战。如此看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深远而广泛的世界意义。迄今为止,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恩格斯充分揭示了“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结果”[3]459的科学命题。人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由来已久,始作俑者便是那些工业化的先发国家。“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是增加私人消费的经济商品。”[19]31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逻辑及其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昭然若揭。环境过荷、生态重疴,由此而带来的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已不堪重负、积重难返。面对世界性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问题,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都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作为、勇敢担当。从党的十八大对国情的科学研判即“三个没有变”到党的十九大的“两个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一直没有变。因此,按照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不仅做好了自己的事情,而且团结世界负责任的国家一道做好了全球的事情。中国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为进一步破解“人类困境”“全球问题”找到了管用钥匙,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国倡导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引领者、贡献者和参与者。

诚然,基本价值、根本价值、共同价值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以自然为基础的价值关怀是前提,没有前提,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就会失去支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是根本,没有根本,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就会失去灵魂;以人类为目标的价值胸怀是方向,没有方向,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就会失去动力。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现实意蕴

顶层设计的蓝图已擘画,战鼓已擂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想底蕴和价值涵蕴,内在地、逻辑地厘定了它的现实意蕴。在认识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人的价值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现实意蕴在于,遵循“守护好——发展好——巩固好——守护好”这一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交融持续的结构性方法论,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着力于教育引导、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摒弃传统发展理念上的人与自然二元性对立思维,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守护好生态空间,筑牢全面绿色转型的根基;发展好绿色经济,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实现;巩固好建设成果,提高全面绿色转型的质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守护好生态空间,筑牢全面绿色转型的根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0]158没有良好的绿色生态空间,其现代化建设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护绿色生态空间既是人与自然天然统一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根基。坚持尊崇自然、保护生态、守护绿色,划定并遵循自然界的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实现生态边界与经济边界的统一,限制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的不合理欲望,遏制人类无序开发、无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为。

首先,强化系统治理理念,守护生态空间。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人类周遭的自然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强化生态系统治理理念。恪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原则,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三线一单”制度规范,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坚守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大幅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自然生态的安全屏障,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坚持以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

其次,注重节能减排、变废为宝。节能减排无小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法律体系,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及其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尤其要注重对新型材料垃圾、新型业态垃圾等新型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同时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尽快制定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最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持续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习近平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21]209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比。持续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领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着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继续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农产品主产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功能区重点发展生态产品的生产,逐步有序转移生态功能区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发展好绿色经济,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0]187绿色生产实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和桥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运用新发展方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并使其落地,引导激励绿色发展行为。不断增强支撑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技术保障、金融产业保障和社会保障能力,推进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农业,扶持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引导清洁生产,促进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加大力度,推进全国生态补偿的“定标扩面”工作,制定国家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观念、技术、制度、法律、政策等阻隔,建立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自然生态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休闲、生态养生等经济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不断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体作用。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将绿色理念、生态价值观融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领域与全过程,实现生产的生态化与消费的绿色化。积极推进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健全与运行,限制资本逻辑的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促使企业生态保护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倒逼企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绿色技术创新、节约资源能源投入、降低污染排放。没有不创新的产业,只有不创新的企业;不创新,就灭亡。借鉴环境经济学的“波特假说”(Potter hypothesis),强化法治规范与制度约束,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市场创新。与此同时,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通过理念、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溢出,不断提升国家整体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三)巩固好建设成果,提高全面绿色转型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彰显了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衷共济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世界包含中国,中国立于世界。巩固好建设成果,必须关注国内,同时也要观照世界。

首先,促进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巩固生态保护成绩和绿色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摒弃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对立思维,克服“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的传统现代化思维范式,积极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大江大河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问题,以及生态优势转化机制的形成与作用发挥等重点难点问题。坚持运用“两最”思维,强化实施河湖长,探索并推广林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同时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我先行、保护环境不让人、呵护生态脚下成”的价值认同与行为范式,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调整人的失当行为,规范人的日常行为,增强全社会的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已有成果。

其次,为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委领导、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构,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共商共建共享。落实土、水、大气“十条”,继续推进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环境修复,还大地以美丽、江河以洁净、天空以湛蓝,满足人民群众追求优美自然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参与者和成果共享者,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最后,继续引导、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人类是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上的自然生态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强调:“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22]529推广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公平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全球生态系统的共谋共治共赢,同时遏制、消减资本主义国家转嫁转化其生态危机的能力与空间。不断加强对“一带一路”的绿色引导,继续成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引领者、贡献者和参与者,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奉献中国力量。积极主动承担“国家自主贡献”,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继续树立全球标杆、展现国际形象、建构世界话语,感召、引导国际社会有识之士,倒逼工业化先发国家承担各自应尽责任,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还世界以安全和美丽。

上述“守护”“发展”“巩固”是统一的:守护是必要前提,发展是重要途径,巩固是关键环节,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大地伦理学创始人利奥波德的话说,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逻辑上规定了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身,改善自然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完善人类自身;在实践上则昭示,通过协同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一定会化蓝图为现实。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生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