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的适应性与选拔性

2021-12-03 16:39吴根洲
职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源适应性职教

□吴根洲

对职业教育而言,2019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中央政府正式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并列的、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从大众化阶段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其中高职(专科)招生483.61 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的52.86%[1];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启动“高职扩招”“双高计划”。原有的高职招生方式已无法契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职教高考从普通高考体系中独立出来,为高职院校招生提供针对性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职业教育与职教高考

中国职业教育从“层次”转向“类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革,职教高考改革则是重要的突破口[2]。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存在明显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内容呈现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3]。换言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具有适应性,需要将自身放置于更为开放的系统中寻求恰当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标准。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经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已不能仅停留在数量维度占据“半壁江山”,而是要实现质量维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齐头并进”,否则,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将落入徒有类型教育之名而难有类型教育之实的尴尬境地。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具备足够科学性、权威性的职教高考制度。

为了高职院校更好地选拔合适的生源、学生更便利地选择适合的教育,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做出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重要决策,即把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在文化内容考核的基础之上增加职业内容考核,为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拓宽通道,同时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职招生分类考试。两类生源的考核倾向有所不同,中职学校毕业生考核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而普通高中毕业生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在改革时间进度表上,分类考试在2017年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高考综合改革虽然仍为两类生源进入高职院校保留了原有的高考渠道,但在改革定位上开始重视高职院校招生的特殊性、关注中高职教育内容的衔接性、承认中职学校毕业生竞争高职院校入学机会的优先性。然而,分类考试改革的进展速度难以契合国家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提出构建独立的职教高考制度,着力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为学生提供多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打造地位相同、类型相异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立交桥”。

二、职教高考的适应性特征

职教高考具有适应性特征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二是考试招生自身的适应性。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承担着为社会各子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功能。普通高等教育定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外部系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更直接的要求。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及相关专业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准就是其外部适应性的高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不平衡,在一定意义上,外部适应性高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能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等职业教育。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不仅依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两个维度适应性的考量,也依赖生源维度适应性的考量。

不论是对于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招生考试都是筛选生源的工具;不论是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招生考试也都是筛选生源的工具。作为一种生源筛选工具,存在竞争意味着招生考试需要具备选拔性,存在差异意味着招生考试需要具备适应性。但是,招生考试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对生源要求的特殊性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招生考试应有的适应性几乎被选拔性完全覆盖了。由于制度惯性与认识惯性的影响,高职院校对生源的特殊要求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生源之间、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赋予招生考试足够的适应性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对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招收到合适的生源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培养质量;对学生来说,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与专业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4]。职教高考就是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工具。职教高考的适应性一方面体现在按照招生标准为高职院校选择合适的生源,另一方面体现在为考生提供鉴别其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差异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与普通高考相比,职教高考的适应性体现在分别为中职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科学的职业技能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面对职教本科、“双高计划”入选院校及专业群招生的特殊性,职教高考的适应性还要体现在形成文化素质水平与结构两个维度的评价标准。

三、职教高考的选拔性特征

适应性考试功能观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高考选拔性功能的否定与抛弃[5]。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职教高考不需要选拔性。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考试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选拔性文化。高职院校招生离不开考试,本身就意味着职教高考同样扎根于选拔性的“土壤”。不过,职教高考之所以具有选拔性特征,根本原因不在于我国的考试文化,而在于我国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定位与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之间存在的矛盾。正如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并没有变弱,能不能上大学的竞争上移至能不能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竞争。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本科职业院校、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及专业群则是广大考生极力追求的优质而稀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换言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内部仍将存在层次的分野。因此,高职院校录取率即使达到100%,也不意味着职教高考选拔性特征的消失。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体并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但是,根据产业需要和行业特点,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也已初显端倪。固基修道,履方致远。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本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保持类型教育的特征,也需要在职教高考环节选拔出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优秀生源。

普通高考录取率的“虚高”与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的不断走低,容易使人忽视职教高考面临的“潜在”竞争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决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则把各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都达到90%以上作为攻坚目标,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落实该战略的着力点。2014年之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经由普通高考渠道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中职学校毕业生通过“三校生”考试等渠道升入高职院校。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在政策上为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敞开了大门,但是,囿于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的滞后,中职学校毕业生并未获得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平等竞争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的权利。面对90%以上的高中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与50%以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间的巨大张力,中等职业学校升学端口的完全开放会使职教高考的选拔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此外,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类型特征越来越鲜明,将有更多原本在普通高考中具有竞争力的学生转而参与职教高考的竞争,这个变化会进一步强化职教高考的选拔性特征。

四、适应性与选拔性的共生

共生本是生物学概念,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中国职教高考的适应性与选拔性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具有适应性的职教高考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合适的生源,从而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选拔性的职教高考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招收优秀生源,也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可。科学的考试设计与入口处的充分竞争,具备适应性与选拔性双重特征的职教高考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到合适的优秀生源,从而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做出重要指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6]。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职教高考必须处理好适应性与选拔性之间的关系,寓选拔性于适应性、以适应性引领选拔性。

在职教高考适应性与选拔性的矛盾关系中,适应性居于主导地位。职教高考的适应性体现为把考生的兴趣、志向、素质结构与高职院校及相应专业的招生要求进行匹配,也就是基于合格前提的匹配。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就业难易程度、回报率高低的差异会导致生源之间的竞争,如果合格的生源超过了招生计划,职教高考的选拔性特征就会体现出来。换言之,职教高考的选拔性是指合格之上的择优匹配,竞争越激烈,选拔性越明显,如果竞争足够激烈就会形成优中选优的局面。相比以往普通高考过于重视水平维度的比较而忽视类型维度的比较,职教高考的选拔性不是无限制条件的抽象比较,而是针对水平、类型两个维度匹配性的双重比较,即寓选拔性于适应性之中。

职教高考的选拔性主要是解决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科学性与公平性如何统一的问题,重要程度本应居于适应性之后,然而,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选拔性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公平程度决定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职教高考如果没有足够的选拔性,高等职业教育就难以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职教高考的选拔性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科学、公平程度,就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职教高考的顺畅运行。具有足够选拔性的职教高考还会产生强大的“指挥棒”效应,同时给中职毕业生以升学希望与升学压力,可以大大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职教高考要以适应性引领选拔性,不能为了提升选拔性而把职教高考异化为单纯的文化考试以至于偏离职业教育的轨道。

职教高考致力于用制度化的方式来拓宽中职生的升学渠道[7],实化普通高中与高职院校的内容衔接。因此,构建与普通高考并列的职教高考,处理好职教高考的适应性与选拔性,不仅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选择合适的优秀生源从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为职业教育正名。

猜你喜欢
生源适应性职教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