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细乳”释义辨正

2021-12-03 16:15胥洪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苑大词典陆游

胥洪泉

(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2.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782页:

细乳:茶中的精品。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大约是根据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其解释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细乳”云:“茶中的精品。宋北苑茶有白乳头、石乳、滴乳等(参看《谈苑》)。”[1]

然而,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首先,笔者遍翻唐宋文献,没有发现“细乳”这一茶名。其次,《汉语大词典》对“乳”字的释义,也说明这样解释不妥,请看第1卷第778页:

乳:(11)乳花,烹茶所起的乳白色泡沫。宋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二:“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宋苏辙《送李钧郎中》诗:“新茶泼乳睡方觉,渌酒倾水醒复酣。”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元李德载《阳春曲·赠茶肆》曲:“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

《汉语大词典》释“乳”即“乳花,烹茶所起的乳白色泡沫”时,书证也用了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两句诗,这就与把“细乳”解释为“茶中的精品”相扞格。

笔者认为“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细乳”,当指茶盏汤面浮起的细小乳白色泡沫。因为陆游这句诗在“细乳”之后紧接着就说到了“分茶”。“分茶”,《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575页解释云:

③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宋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元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套曲:“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参阅宋陶谷《清异录·茗荈》、明陆树声《茶寮记》。

《汉语大词典》解释“分茶”为“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正确,但谓“分茶”是“煎茶之法”,却不够妥当。因为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明确把“分茶”和“煎茶”分开来说,还谓“煎茶不似分茶巧”,而这个“巧”字,就是“分茶”不同于“煎茶”的特别之处。此外,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把“分茶”与“吹弹”“杂剧”“投壶”“蹴鞠”并列,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第一折贺妈妈谓“我那孩儿生的十分聪明智慧,谈谐歌舞、扌刍筝拨阮、品竹分茶,无般不晓,无般不会”[2],也把“分茶”与“品竹”(指吹奏管乐器)、“歌舞”“扌刍筝”等并列,可见,“分茶”当是一种技艺,即一种茶艺,而不是“煎茶之法”。蒋礼鸿《目录学与工具书》正是谓“分茶”是“一种泡茶的游艺”,即“用沸水(汤)冲(注)茶,使茶乳幻成图形或字迹”[3]。蒋礼鸿还说:“这种技巧,更早见于陶谷《清异录·茗荈·生成盏》所记,不过陶谷没有说出‘分茶’的名称而已。”北宋陶谷《清异录·茗荈门·生成盏》是这样说的:

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 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紧接着陶谷又说分茶这种游艺,当时叫“茶百戏”: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4]

从陶谷的记载可知,分茶的“巧”,在于“幻出物象于汤面”,也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诗中写到茶杯汤面浮泛“细乳”的不少。其《入梅》云:“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1)陆游《入梅》,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册2682页。后文所引陆游诗,均见此书,不再出注。[5]其《十一月上七日蔬饭骡岭小店》云:“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后一句意谓茶碗里浮起的泡沫像银白色的粟米。其《午坐》云:“茶杯凝细乳,香岫起微云。”前一句意谓茶杯里积聚着细小乳白色泡沫。

“细乳”又叫“茶乳”,陆游和宋代诗人都有写到。陆游《寓叹》云:“嫩汤茶乳白,软火地炉红。”苏轼《十拍子·暮秋》云:“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捣橙香。”[6]李弥逊《久雨》二首其一:“石鼎饭馀茶乳细,竹炉经罢柏烟残。”[7]“茶乳白”“玉粉”“茶乳细”这些词语,正是写出了茶乳为细小白色泡沫的特点。

那么,为何宋人喝的茶有乳白色泡沫呢? 这和宋时茶色贵白和“分茶”多用建州研膏茶有关。

宋人饮茶,茶色尚白,不同于唐人以茶色紫、绿为贵。唐代陆羽(字鸿渐)《茶经·一之源》就说茶叶“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8]。宋人则不然,其论茶色,蔡襄《茶录》说“茶色贵白”[9]。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也说“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10]。

宋人点茶、分茶多用建州研膏茶。点茶与分茶是一事两称:点,就以瓶注汤而言;分,就以筅击拂而言。黄志浩《关于宋元诗文中“分茶”问题的考论》一文指出:“在宋代可以作为技艺性‘分茶’的茶品都是特指的,并非宋代的茶叶都可以‘戏分茶’,事实上它特指宋代建安北苑茶中的优质研膏茶。”[11]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县),隶属建州,其地产名茶,因号建茶。建州境内有建溪,宋人也常用“建溪”借指建茶。建州凤凰山所产之茶,称北苑茶;建州壑源的茶,也很有名。然而,“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12],“茶自北苑上者,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13]。北苑茶中的研膏茶又极为有名,“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14]。研膏茶属于片茶,又称饼茶、团茶,制茶时要“蒸之、捣之、拍之、焙之 、穿之、封之,茶之干矣”[15]。即先将茶叶“放进甑釜中蒸或炒一下,然后将经过蒸炒处理的茶叶用杵捣碎,再把茶末拍制成茶团或茶饼,最后将茶团或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分茶”“斗茶”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箸击拂’,于是一层白色的茶乳便浮到盏面来”[16]。黄志浩也说:“研膏茶,茶汁经过蒸造之后,使茶末富有黏合度,故先要用水将它调开。然后再注适量的沸水,……同时用茶匙或茶筅之类的用具搅拌击打,使茶末翻浮上升凝聚于汤面,通过反复多次注汤,观茶之乳茶浮于水面的持久力,以耐久者为胜。”[11]108既然建州研膏茶的茶乳丰富而持久,那么,宋人在用沸水注茶时,便想方设法让泡沫幻成图形或文字,就形成了分茶这种茶艺。

然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分茶”用的是建州研膏茶吗?应该是。因为陆游“曾于淳熙五年( 1178)、六年( 1179)间出任福建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他常常要深入建安,甚至要亲自为朝廷辨试贡茶”[11]113,而且陆游诗中多次写到建茶,如上文提到的“建溪小春初出碾”以及“建溪官茶天下绝” “隆兴第一壑源春”“觉来隐几日初午,碾就壑源分细乳”等等。陆游《入梅》所说“茶分细乳玩毫杯”的“毫杯”,就是指建州窑烧制的金毫盏、银毫盏、玉毫盏和兔毫盏等。《临安春雨初霁》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待职临安,要获得建州研膏茶也不是难事,何况他还有很多友人送茶,如《谢王彦光提刑见访并送茶》,王彦光送的就是建州壑源的茶,因诗中有云“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陆游的《数日不出门偶赋》诗还谓“老僧遣信分茶串,隐士敲门致酒甔”。

“细乳”一词,除了有“茶盏水面泛起的乳白色细小泡沫”之义外,常见含义还有以下三项:

1.指桐子。其状如乳形,故名。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云:“草衔长带,桐垂细乳。”[17]清人倪璠注引司马彪曰:“桐子似乳,著其叶而生。”清人查慎行《饮陈集斯乌石山庄》诗云:“竹走长鞭淡花垂,细乳木桃正垂实。”[18]后一句诗意谓形如桐子的木桃正垂着果实。清人史贻直《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八首》其一:“柳曳长条迎豹尾,桐垂细乳拂鱼须。”[19]

2.黑马之乳汁。《元史》卷一百《兵三·马政》志四十八:“京师鄂玛堆者,承乳车之名也。既至俾哈噶齐、哈喇齐之在朝,为卿大夫者,亲秣饲之,日酿黑马乳,奉王食。谓之细乳。”[20]清人姜宸英《湛园札记》卷三:“元最重马乳。自天子下,各以脱罗毡置撒帐,为取乳室。车驾还京师,太仆卿先期遣使征马五十。醖都来京师,醖都者,承乳车之名也。御用曰细乳,黑马乳也。”[21]《钦定历代职官表·上谕》卷三十一:“上及诸王百官挏乳,取黑马乳,以奉王食,谓之细乳。诸王百官者,谓之粗乳。”[22]

3.鼎、镜上的纹饰。《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一:“有隐起饕餮,间以夔龙,或作细乳者,亚虎父丁鼎、王鼎、王伯鼎之类是也。”《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五“周斜方云雷鼎”:“实以云雷,间以细乳,盖乳所以养人,云雷所以泽物。”[23]查慎行有《余旧蓄古镜一枚,形正方,背有飞鱼二,鳞鬛生动,周遭一百八十乳,水银遍裹,上着血皴朱砂斑,不知何代物也。偶閲元裕之集,马云汉家方镜,背有飞鱼,与此形模正合。元有七律一首载集中,疑即马氏故物。而今为我有,喜续一篇纪之》诗云:“马家古镜形模异,人世皆圆尔独方。细乳流丹周四角,烂银磨鼻贯中央。”[24]

由此可知,“细乳”一词,至少有四个义项。

猜你喜欢
北苑大词典陆游
北苑贡茶中的匠心精神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董北苑”溯源
悄然崛起的武夷
“英语大师”陆谷孙
除夜雪
逝去的北苑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