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1-12-04 05:43孙佳丽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常 沛,孙佳丽

新时代高校“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常 沛,孙佳丽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目标,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进行创新。“艺术+思政”协同育人具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渗透性、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目的一致性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高校可通过对课程协同、载体协同、育人主体协同和育人环境协同达成“艺术+思政”协同育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协同育人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许多新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增加,需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机制、方法以及路径等方面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和主要途径,在塑造美好心灵和品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能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有所裨益。如何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对高校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为重要。

1 新时代高校“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分析

新时代是走向富强的时代,也是充满机遇和风险的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思政”协同育人对大学生同时进行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能够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满足当代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丰富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1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指出“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所有人和谐、完整、平等的发展。”[2]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中国自古代以来就十分注意发挥艺术陶冶情操、道德教化的功能,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乐”导人德,开展礼仪的教化;道家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至美乐音可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多数通过单一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教育,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自我内化的实现。将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1.2 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思想相互交流冲击,网络社交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多元思想,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导致传统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价值观剧烈冲撞,金钱至上的观念成为部分人对待事物的价值标准,过度的依赖于物质享受而致的精神空虚和信仰缺失。[3]大学生主体审美观的缺失也是重要表现之一,大众化的审美偏差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审美观念。同时,教育内容也存在着缺少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和道德感受的关照,忽视对其进行崇高意志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思政教育内容中含有启发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质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思想,通过艺术丰富生动的形式表达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中形真理蕴的审美特点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摆脱抽象的束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有效的接受和内化思政教育内容,同时也是在进行美育,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多样形式和艺术文化精神。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对于其他领域知识的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

1.3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问题”。艺术与思政协同育人,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思政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搭建平台。各种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宣传和弘扬。例如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大型综艺节目,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群众,观众在娱乐欣赏的过程中接受这些艺术载体传播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中华神韵展现于民族之林,更好的弘扬社会道德思想要求。所以“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将精神文明成果渗透到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同时增加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感。

2 新时代高校“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可行性

“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目标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艺术的形象性、渗透性使其能够满足对思想意识的呈现和传播,艺术与思政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新媒体技术创新的便捷、现代化平台,都为高校“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可行性。

2.1 艺术的形象性与渗透性为协同育人提供客观条件

“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是艺术形式,但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由于其内在传递的深刻情感和思想。”[4]正是这种生动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在情感,能够使“艺术+思政”协同育人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一方面,进行展示和宣传的艺术作品,其虽然经过加工和改编但是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凭借主观意识将所宣传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成为具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精神文化产品。将单纯的意识理论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为传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传播渠道。

艺术的渗透性使思政教育在审美娱乐中实现“润物细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在高校展开的一系列艺术作品大赛,对于参赛学生而言,在设计参赛作品之时需要达到对思政内容深刻的认识才能将其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展现,此过程是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主动对思政教育内容深入学习,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对于欣赏作品的学生而言,在观赏作品时自觉接受了思政教育,同时在进行艺术熏陶、增加艺术文化知识,在审美教育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特殊形态,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化的集中体现,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2 艺术与思政育人目标一致性为协同育人提供方向保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导,确保纠正在多种思想冲撞下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和单向度化,从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生动、形象的传达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好心灵,发挥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正如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所言:“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育人心灵的同时深层次挖掘艺术蕴含的优秀文化、思想,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由此,二者在目的上存在统一性。

2.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协同育人提供平台支持

新时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网络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传播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微电影等为艺术增加了符合时代潮流的网络平台,不仅增加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也有利于解除“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在现实中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困境。例如微电影形式,其参与的范围更加广泛,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根据自我对主题的理解进行创作,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知。通过多种类型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学生能够不限时间和地点欣赏艺术作品或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形式,从而更加精准的进行思政教育。相对于现实,网络虚拟环境让学生更放松,更愿意表达自我意见和观点,有助于思政教育更好的贴近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3 新时代高校“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系统协调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艺术作品和活动实践深入学生主体,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强化高校育人力量、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协同育人模式由表及里、由形及理。

3.1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促进课程协同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是要求在进行艺术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需深度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不单单只是对学生进行艺术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注重艺术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美育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每一种艺术都形成于社会基础之上,是对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在艺术专业课堂上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加艺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政教学则可将艺术巧妙地融入思政课之中,体现思政教育的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可以通过特色通识课程的建设创新,促进“艺术+思政”实现课程上的协同。“艺术教育融合在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过程中,是沟通、传播、引领真善美的重要情感桥梁。”[5]“艺术+思政”特色通识课程是指兼具思政教育价值导向功能和艺术特色的通识课程,例如传统艺术文化课、艺术鉴赏课程等,加强艺术教师和思政教师“跨界”合作沟通,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共同开发新课程。通识课程面对的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受众面相对于专业课更加广泛,非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需要选择课程学习。因此在进行“艺术+思政”特色通识课程教授时应以艺术知识教育为基点,同时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教育。

3.2 打造特色实践活动,推动育人载体协同

相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实践活动更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理论观念的认知,彰显正确思想的真理性,是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众多美术、音乐、舞蹈和影视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作为思政教育的丰富资源。高校可以组织特色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载体,例如以美术作品比赛、话剧演出以及微电影制作活动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实时热点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坚定优秀文化自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欣赏时既增加了艺术知识也受到了思想情感的感化和教育。

高校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实时性将艺术作品传播并且及时接受反馈,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学生的兴趣度和热点,对后续活动的形式、方法进行改进,更加迎合学生兴趣。同时把握思政教育的内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教育。

3.3 构建育人共同体,实现育人主体协同

一是凝聚共识,形成“共同体意识”。专业课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止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是统一而不可割裂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础。

二是完善标准,改进教师的考核制度。以往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都注重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要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思政元素的评价,与思政教师一起提高育人质量。

三是加强育人力量的互助协作。思政教师为艺术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艺术专业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支撑。作为艺术专业教师难免会对思政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需要思政教师对其提供理论知识指导,这样有助于艺术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时具有科学的思政理论基础;思政教师结合艺术专业知识协同思政授课,需要对艺术专业知识了解,专业教师给予专业知识帮助。

3.4 营造艺术情境,促进育人环境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6]黑格尔的艺术情境理论认为:“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7]因此营造艺术情境,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实现育人环境协同。

学校要通过利用艺术资源,建设属于高校文化自身的弘扬和传播形式,打造教育环境艺术化。将艺术作品与校园艺术环境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隐性育人情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格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校园公共艺术中蕴含美感、创新的自然景观和精美建筑,无一不彰显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在宏观的艺术化环境中可熏陶情感、培养道德情操,让学生体验艺术之美、道德之美。

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艺术主旋律教育,优化网络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作为大学生“常住地”的新时代网络空间,宣传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传播校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校园公共人物的先进事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加强网络舆论环境正面化。同时对于负面舆论,高校运用新媒体艺术平台进行揭露和化解,维护先进主流思想的引领地位。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光明日报, 2018-09-11 (1) .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9.

[3] 郑铭.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5(07): 146-148+154.

[4]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骏, 党波涛. 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 (01):30-32.

[6]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5-96.

[7] 于世华. 思想政治教学情境的美学进路[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0, 21(01):42-45.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Art ,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HANG Pei, SUN Jia-li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three integrity".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meet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iconicity and penetration of art forms, the consist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platforms providing the feasi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chieve the practice of "art,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curricula, carrier, education subject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t; cooperative education

常沛(1981-),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20ZD122);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2021HFG001).

G641

A

2095-414X(2021)05-0077-04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