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著作《美学》新探

2021-12-04 16:29袁方平
关键词:心理学美学美的

刘 波 袁方平

(1.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0;2.西南民族大学 哲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0)

李安宅(1900-1985),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国内藏学的奠基者。但大家通常忽视了李安宅作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多面性,他除了是著名的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是中国符号学的先驱(1)赵毅衡:《李安宅与中国最早的符号学著作〈意义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2页。,也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其于1934年出版的《美学》一书在中国美学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今天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依然有着影响。目前我国仅有极少几篇论文研讨李安宅先生的《美学》一书:杨淑贤的《一部直通读者呼吸感受的著作——评李安宅的〈美学〉》;孙刚的《李安宅的美学思想研究》;苏宁的《论李安宅的美学思想》。

一、李安宅生平及学术成就简述

李安宅先生晚年长居四川师范大学,根据《师大旧事》及《〈李安宅自传〉的整理与研究》,可知李安宅先生,“字仁斋,笔名任责,汉族,河北省迁安县人。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藏学家、教育家。李安宅在民国12年(1923)考入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后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班。15年(1926)毕业获该系文学学士,之后留任该校社会学系助教、讲师和国学研究所编译员”(2)李成良:《师大旧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0页。。他在燕京大学期间向社会学系主任步济时(美籍)学习了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这不仅为他开始做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影响。“1934年,李安宅接受‘罗氏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人类学系留学。”(3)李成良:《师大旧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李安宅先生的《美学》一书就是在此期间出版的。1937年他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8年北平沦陷,他与其妻藏学家于式玉先生(1904—1969)前往甘肃南部藏族地区拉卜楞寺,从事藏族文化促进工作及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1941年离开拉卜楞寺到四川成都,任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从此他长期客居四川,先后就职于西南民族学院、四川师范学院,于1985年逝世。

李安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民族学、社会学、藏学、人类学、美学、符号学等方面,学术成果显著,主要论著有:《〈仪礼〉与〈礼仪〉之社会学研究》 《美学》 《社会学论文集——一种人生观》 《人生、家庭、社会》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等,主要译著有:《两性社会学》 《交感巫术的心理学》 《意义学》等。(4)王川:《李安宅自传的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第119-121页。纵观李安宅先生一生,他学贯中西,成就卓著,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发展新学术,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美学》编写的时代背景及基本内容

20世纪中国美学是在西方美学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以康德、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哲学的美学”和以克罗齐、布洛、立普斯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美学,它们都很重视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学研究,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把研究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作为重点。中国的审美心理学在20世纪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和波折,形成了两次研究的热潮。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安宅先生的《美学》一书是在第一次热潮中创作出来的。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浪潮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有关。20世纪30年代前后,黑暗的政治和残酷的战争使得那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更关心社会与人生。李安宅先生的《美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撰写的。这一时期的他本要选择从军救国,但受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慈(I.A.Richards,李安宅书中译为 “吕嘉慈”)的影响而选择继续从事学术。瑞恰慈是其老师,他在自传中道:“我于1932年底决心搞义勇军的时候,他曾来一长信,劝以‘爱国之道多端,学术贡献亦为其一’。”(5)王川:《李安宅自传的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第30页。李安宅先生的《美学》就是寄希望于用西方的学术理论来构建我国的美学体系,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服务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李安宅先生的《美学》一书包括绪论、上篇价值论——什么是美、中篇传达论——怎样了解美、下篇各论——几个当前的问题,共十章。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美学的各个方面。李安宅先生认为美学是哲学研究之一,“现在的美学在哲学里面,就是研究艺术原理或‘美’的学问。”(6)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2页。而美是什么?李安宅先生对此明确提出了“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在检讨“美”的问题上,他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断否定已有的抽象概念。他将现有评论美与不美的标准梳理为三类:(一)是直接说到物(艺术作品或自然现象)的本身,说物有内在的美;(二)是说到与物有关的东西,如自然、天才、完满、理想、真理等,以为与这些东西有关系的才美;(三)是说到物在我们身上有所影响,以为物的本身没有内在的美,只是我们身上所有的经验为美。(7)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19-20页。在这三类标准上,李安宅先生又根据C.K.欧格顿、I.A.瑞恰慈与J.吴德合著的《美学基础》,将“美”已有过的界说分为了三大类和十六小条目。下面我们将分析李安宅先生对“美”的看法。

(一)关于美在物的本身或内在价值

李安宅先生认为将“美”认作是物固有的品德,如物有颜色、方圆的形状一样,这种说法太简便了,不能作为评定“美”的标准。因为用这样的方法解释“美”,就等于在回答“美”就是美,并不能指出什么是美。退一步把“美”当作物的某种组织,某种特殊方式也行不通,因为方式本身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不能概括为因为方式不同就可了事的。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回答“美”是什么样的性质。虽然现在我们无法分析到物体中“美的性质”,但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发现。不过在无法确定之前,过早地抬出这个说法有点为时过早。这种做法就等于“心理学抬出‘心’或‘机能’,生理学抬出‘生命’……都是惰性底表现,都是急于求结果与急于造系统底诱惑。”(8)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24页。

(二)美在与物有关的东西

在第一种说法,把“美”看成内在价值的说法不够用后,于是学界有了第二种说法,即拉个替身,认为凡和替身有关,便算美。李安宅对当时的几种替身进行辨析。

首先是“模仿自然”说,赞同这一学说的人认为只要“模仿”得逼真,不论“模特”是什么,都是美的艺术。虽然在一定的时期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模仿自然”不能当作“美”的标准。除了因为模仿永远也达不到原物的样貌,何况摄影的出现,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让模仿变得没有意义以外,还因为模仿派的美学依据在于艺术是为了尽量模仿上帝的作品,是为了模仿上帝创作出来的至善作品,而这一原因随着上帝势力的衰弱,一天比一天不复存在。

与“模仿说”相近的是“幻想说”,这个学说认为美的艺术是产生幻象的艺术,这个说法就将毒物纳入艺术,所以自然地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反对幻象不切合实际者采用了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者认为美是利于世道人心的东西。李安宅不赞同此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很容易让艺术沦为社会的政治工具。

不赞成功利主义者,选择了表现主义。克罗齐与英国的提倡人加利特就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任何感情底表现都美”(9)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29页。。在克罗齐看来,艺术就是直观。但这样一来,所有的直观、表现都属于艺术品,那么艺术品就太多了。并且表现主义的说法等于说任何艺术都是艺术,是一个打圈子的话。李安宅也否定了表现主义的说法。

“凡艺术品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所要表现的东西,一方面是表现所要资藉的质料。质料有质料底性质,必是利用得当,才有成功的艺术”(10)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26页。艺术为质料的这一派认为,成功的艺术需要利用好质料。李安宅先生认为拥有好质料不一定能创作出艺术,质料只应该是创作艺术时的一种手段罢了,他认为笔酣墨饱不一定就能写出好字。

在这类标准下,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凡属美的艺术都是天才的创作。李安宅先生对此也持否定态度。因为不知道是先要承认一个天才然后把他所创作的作品都定义为美的,还是假定有个美的作品而其原因是属于天才。还有如果说“美”是天才创作的,又该怎样定义“天才”?

经考察,李安宅先生认为凡与“替身”有关的物都是美的这个“替身”太难找了。所以他直接放弃对“美”做定义,转向“美”的生成结构探讨。

(三)“美”是物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影响

前两类标准,或将“美”看作物自有的性质,或是将“美”看作物与某替身的关系,都很难让人信服。李安宅紧接着讨论第三类标准,将“美”看作物在我们身上的影响。第三类标准不同于前两类,它已经默默地发生了转向,这类标准里的七种学说由浅入深,都从心理学上解释。虽然李安宅先生对第三类标准里的学说不是完全满意,但是他看到了这个转向的优点。

最浅近的心理学认为凡给愉快者都是美。李安宅先生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一个东西‘甲’在我们身上引起某种影响‘乙’,影响‘乙’底性质是‘丙’,‘丙’便是美或不美。”(11)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32页。人们通常认为“甲”就带着“丙”这个属性,而心理学的长处就在于认清楚“丙”不是“甲”的属性。但是李安宅先生认为只将“美”看作是愉快不足以描述美,因为美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有些艺术作品带给我们悲愤而不是愉悦,像悲剧艺术。

情感学派推出了越是让人情感激动越是好作品的说法,李安宅先生认为让人激动的情感有很多种,如狂喜狂怒,但不是所有让人激动的作品都可算为艺术品。当泛泛感情不能作为标准时,情感学派进而主张某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情感作为“美”的标准,但是这种特殊情感又找不到,当难看作“美”的标准。

凡有“投射”作用者都是美的这一标准也被李安宅先生否定了,因为我们很容易对物产生投射,投射作用太普通不能作为“美”的标准。而弗昂李将产生美的投射作用,限定在投射经验以外能使我们产生愉快的物才算美,因为这种东西可以增进生力。这个说法就又回到了“愉快说”。如果说凡提高“生力”者都是美的话,那促进身体健康的运动也可算作美,这就不只是艺术的范围了。

还有将凡使我们接近伟大“人格”作为“美”的标准,李安宅先生对其也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要求创作者和鉴赏者心意相通,还需要传达者和鉴赏者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太难了。

李安宅先生在否定前面这些作为评定“美”的标准后,表明了他认为“中和”就是美的观点,并说“美就是心理上的中和态度,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种类上的不同。”(12)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87页。这其实是舍弃了对“美”进行一个理念上的定义,将这一问题暂时悬置起来,而转向对审美活动的分析。他认为产生美感首先需要中和的态度,他说:“产生美的艺术的美的态度,就是各个冲动都在未发之前具有毫不冲突的‘中’;既发之后,则有发而中节的‘和’”(13)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38页。。因为如果冲动冲突太过就会使人格变得毫无条理,但是如果缺乏冲动,就会使活动变得毫无生机。并且采取“中和”的态度可以调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一般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所以人格变得破碎,如果以破碎的人格对待外界的事物就会产生狭隘的观点。如果将各种冲动全部调和,人格获得圆满后,就可以不偏向地看待事物了。并且在审美活动中也需要“中和”的态度。创作者受美的经验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需要欣赏者以“中和”的经验欣赏,才能体会到作品的美。审美活动的发生需要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合作,而合作就需要“中和”。当创作者与鉴赏者能力有差异时,也只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取“中和”态度才能产生美感,如果作品代表的经验太多,欣赏者没有足够的经验,那么便很难攀援;如果欣赏者水平高,他所鉴赏的作品水平低,那他可能感受不到美,并且低级的作品反而会使欣赏者水平降低。最后在审美欣赏与审美评价时也要采取“中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事物,使得“属于我者更显为我,属于彼者更显为彼”(14)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39页。。

李安宅先生除了认为“美”就是态度上的中和,还有一条思想线贯穿于李安宅先生的《美学》一书。他提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美还是相对于人生而言的意义和价值,指出离开人生就无所谓美了,脱离人生也就不会有艺术的存在。他认为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美”这个问题,而应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果艺术离开了人生,审美欣赏离开了实际,那就不存在美的欣赏了。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脱离了人生,艺术就不存在了。在李安宅先生看来,艺术品是人生产出来的,它肯定包含了人的创作理念。同时他认为即使看待自然风景,也必包含我们的人生态度,虽然自然风景本与人无关,但正是因为人才赋予了它意义,才会有人在得意时看到万物的欣欣向荣,在失意时看到的是山川易色、万物无辉。

三、《美学》的版本流变、编写特点与文献价值

(一)版本流变

1934年,李安宅先生赴美国读书的时候,在世界书局出版了《美学》。《美学》一书是他将他的《意义学》著作第六章抽出来,作为《美学》一书的上编《价值论——什么是美》,并增添中篇《传达论——怎样了解美》,与下篇《各论——几个当前的问题》,合辑成《美学》一书。但这本书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又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客观派美学取代主观派,并视主观派美学为唯心主义,所以李安宅的《美学》一书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一书现在已经绝版。直至1987年9月,四川省正式成立专门整理李安宅、于式玉遗著的编委会,由四川省社科院负责主持整理编辑工作,精选一些交付出版。其中将这本《美学》与《语言学》《意义学》三书合编为《语言·意义与美学》一本,交于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

(二)编写特点

李安宅先生的《美学》一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纵观他的《美学》一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西方理论的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有“美”有“学”的“美学”学科概念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李安宅作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者,他在书中大量地援引西方美学理论。他在绪论时,就介绍了西方对美学学科的认识。他在探讨“美”的价值时,介绍了西方已有的评论标准,在传达论介绍了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等。

其次,重视审美心理学。他在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时,尤重西方的审美心理学。这除了受当时国内审美心理学的热潮影响外,还受到了他的老师瑞恰慈的影响。他重视鉴赏艺术时的心理过程,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审美心理。他在书中就提到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利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比如在《美学》上篇中,李安宅就提到了克罗齐的观点:“艺术就是直观,直观没有不可表现的”(15)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30页。;在介绍审美心理学说时还提到了利普斯的“投射作用”,说心理上的投射作用就是“能将不动的线条与形状看成动的模样”(16)李安宅:《美学》,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34页。。总之,李安宅先生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美学的影响,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审美经验与人类的审美心理。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是一个‘空头美学家’。”(17)苏宁:《论李安宅的美学思想》,《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51页。

最后,“洋为中用”。李安宅先生并不是单纯地向读者介绍西方美学理论,而是将西方理论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西方理论来分析中国传统的美学现象。比如他在介绍“投射作用”时,就拿我国古人认为“菊花隐逸”“牡丹富贵” “莲花君子”的这种心理和西方理论对比,认为我国古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投射作用”。从作者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从著作语言的特色、方法技巧的运用、事例的选择和评价等,可以明显感受到李安宅先生的美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18)杨淑贤:《一部直通读者呼吸感受的著作——评李安宅的美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69页。

(三)对比同时代的美学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可为第一代美学研究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等,开启了中国美学研究之风。但当时尚无专门性的美学理论著述。(19)李修建:《论中国特色美学原理建构的艺术人类学路径》,《文艺争鸣》2019年第12期,第74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的现代美学体系的构筑阶段。美学的专门著述开始多起来,如吕瀓的《美学浅说》(1923)、《美学概论》(1923),范寿康的《美学概论》(1927),陈望道的《美学概论》(1927)、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1936)、《谈美》(1932)。吕瀓、范寿康和陈望道的美学著作“大多采取了译述的方法,即选择外国美学家的著作作为述作的间架,而后掺入自己的若干见解”(20)邓牛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3页。。吕瀓在学习西方美学理论后,建构了“价值——生命”的美学学说,认为“美”是一种对生命主体有益的学说,它的价值离不开主体。范寿康主要是从“感情移入”的主观论角度承接发展了吕瀓的美学。陈望道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21)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43页。他们三个人都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而讨论了“美是什么”,还借鉴了审美心理学说来研究美感经验。他们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学研究作为自己美学理论建设体系的核心,对“美”如何定义问题,做了初步探索。而朱光潜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则是系统化的美学思想。他在《谈美》中以“谈美”为人心净化的目的出发,依次谈论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抒发了他的审美理想——“人生的艺术化”。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在谈论美感经验时借鉴了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克罗齐的“直觉”说,指出美感经验就是通过对物的直觉活动,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使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在这种境界中审美者常需要将情感移入到审美对象上,为我国后来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他们作为李安宅先生同时代的美学研究者,和李安宅先生一样都重视研究西方审美心理学,并有着主观论美学的倾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这批美学研究者的美学观点呈现出相似性,这除了跟他们自身的教育经历有关,也与当时“五四”运动倡导人的解放、呼吁重视个人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作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者,对西方美学引进国内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模式多是“引西入中”,也就是运用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来建构中国美学,他们都借鉴西方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待美学。但是李安宅先生不是抽象地去谈论美,而是联系了社会、联系了实际、联系了人生。并且他力图做到“洋为中用”,他的《美学》中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巧妙地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虽然他的美学思想脱胎于西方美学,但绝不是照搬照抄。“如果我们从整体上评论李安宅美学,可以用上八个字:吸收、消化、发展、创新”(22)杨淑贤:《一部直通读者呼吸感受的著作——评李安宅的〈美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67-68页。,这句话就很好地概括了李安宅先生的美学思想。

(四)文献价值

自美学进入中国现代学术谱系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内出版的名目各异的美学原理著作不胜枚举,很多都处于重复状态。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安宅先生著的《美学》在基本问题框架和问题意识方面依然没有过时,具有学科框架的奠基意义。

首先,李安宅先生《美学》一书与同时代其他美学论者一起,共同确立了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版了大量的美学原理类著作,而中国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就在这一时期确立,“即美、美感、艺术三部分”(23)李修建:《论中国特色美学原理建构的艺术人类学路径》,《文艺争鸣》2019年第12期,第74页。。中国美学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出现主流的理论话语。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西方美学理论和审美心理学为主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地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二次美学热时,实践论美学影响较大,进入21世纪后,美学原理的著作很多,但基本话语框架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没有根本差别。迄今为止,美学原理类著作从宏观上基本都包括美、美感和艺术几个部分,而李安宅先生《美学》一书的讨论就涉及这几部分。在《美学》中,李安宅先生从介绍美学学科的性质、作用以及美学的根本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了美学的价值论以及美学的传达论的两大问题,最后分别讨论了几个单独的问题。他认为美学问题万绪,但讨论美学问题都离不开价值论和传达这两大范围,这两大范围仍是我们今天研究美学问题的思路。并且他在《美学》一书中提到的艺术与道德、宗教的关系,审美创作与审美欣赏,艺术的构成即表现与内容的关系,美的范畴与悲剧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今天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李安宅先生《美学》一书的编写逻辑对于美学学科框架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通行的马工程版《美学原理》与叶朗编写的《美学原理》,仍然是在李安宅先生讨论的问题和建立的框架上进行拓展的。这些书虽然章节命名有所不同,但问题意识、核心观点与李安宅先生1934年所著《美学》一书的框架并无根本差别。

其次,李安宅先生《美学》及其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李安宅先生在《美学》一书中通过不断地否定一个又一个的学说后,表明自己认为美的本质是“物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影响”,美是一种“中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是一种生命现象。李安宅先生在《美学》中讨论的美的本质问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再现。如时为中国社科院的年轻学者李泽厚,提出美是客观和社会的统一,产生了较大影响,而李安宅在《美学》中也表达了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观点。李泽厚与李安宅先生的观点是相承的。李安宅先生强调美的心理学基础,迄今为止,这也是美学界的显性话语之一。虽然李安宅先生站在人的立场去看待自然和社会,有“以人为中心”倾向,但他这一观点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正是看到了社会黑暗与社会人生的苦难,所以提出这样一种审美理想。他寄希望通过这一审美态度去鼓舞人生,影响世人对人格的追求。虽然李安宅先生的思想有一些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这部著作的有益影响。虽然李安宅处于这一时期,但是“他没有走入30年代鼓吹的‘政治化’的歧途,没有被当时流行的庸俗的社会学所侵扰,而是坚守住艺术的本位,……把艺术看成是审美的艺术、情感的艺术”(24)杨淑贤:《一部直通读者呼吸感受的著作——评李安宅的〈美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68页。。总之,李安宅先生的美学观不仅在当时具有开拓意义,在今天也并未过时,其美学思想在美学学术史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对当今美学依然产生着作用。

再次,李安宅先生虽然后来没有继续往美学方向发展,转向田野调查,做人类学、藏学的研究,但这恰是从实际层面显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应该关注和深入中国本土生活,深入民族、民间,了解中国美学的现实环境。中国现代美学自创立以来,主要理论迄今基本沿用西方的话语,对中国当代的现实生活缺少关照和回应。而西方的美学话语对东方、对中国的现实生活,对中国民族、民间的各种艺术活动与艺术经验是缺少了解的。中国美学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深入田野、不深入民间,不关注实际生活是很难真正回应的。我们要构建属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除了借鉴西方的学术传统外,还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以中国本土美学为立足点,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西方及其他文化中美学思想相融合。而李安宅先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已经从此方面开始入手,他在阐发自己对美的认识时,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术语“中和”。构建中国特色美学体系,不仅要纵向地关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也要横向地了解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审美思想。所以李安宅先生转向做实地的调查研究。这对我们当今美学的发展也是一种启示。

四、结论

李安宅先生所撰的《美学》一书,意在向国人介绍美学这一门在当时的中国还未建立起体系的学科。他引进了西方审美心理学的理论,并尝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他以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美学问题,讨论了他对于“美”的看法、认识“美”的途径等,对构筑中国现代美学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李安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在美学方面的成果之所以没有得到重视,可能因为他在其他学术方面的成就高过了美学,但我们不能抹煞他的贡献。虽然李安宅先生的美学研究成果不多,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他对于我国美学建设事业的贡献,我们不能忽视他对于我国现代美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猜你喜欢
心理学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