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前分期的CT进展

2021-12-05 20:42柳之羽黄宝生王邵恽罗金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张掖胃壁浆膜

柳之羽,黄宝生,王邵恽,罗金娇

(1河西学院附属张掖医院影像中心 甘肃 张掖 734000)

(2河西学院附属张掖医院心胸外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3河西学院附属张掖医院病理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胃癌是临床多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病理分期有助于指导术前准备、明确手术方式、提高治疗成功率,如何提高术前病理分期的诊断质量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关注重点[1]。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逐步发展,CT作为一项重要的胃癌影像诊断技术,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辅助分析患者转化救治的临床影像学疗效、评估淋巴结转移和分布状态,继而评定手术机会。

1 检查方法分析

行多层螺旋CT扫描前禁食12 h,维持空腹状态,有文献报道[2-3]认为采用低张药物对胃肠蠕动所形成的伪影进行改善,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效果。为了清晰观察胃壁,扫描前可采用对比剂,其中阳性对比剂属于碘溶液,阴性对比剂包括水、脂肪乳剂及气体。气体对比剂和阳性对比剂在三维重建中运用,若碘溶液浓度较高,将导致气液交界面出现伪影,气体对比剂密度和胃壁密度差距较大,能够较好反映胃壁结构,但轴位图上可能会引发伪影。水是较为理想的对比剂,其胃充盈程度好,且可清晰展示胃壁结构以及病灶状况,其密度和周边脏器密度没有明显差异,引发伪影风险相对较低,但其余胃壁密度类似而欠缺对比性,不适用于三维成像。

2 胃癌CT的分期

有文献报道[4]提出,螺旋CT在T1期胃癌中的检出率为50%~81.4%,可能和以下影响因素相关:①浅表型凹陷型或凹陷型早期胃癌的检出效果不理想;②与黏膜下癌相比,黏膜癌的检出率较低;③含Ⅱc的混合型早期胃癌为不典型增强方式,发生漏诊风险高;④扫描技术的影响。另一方面,浆膜轮廓征象与胃周脂肪征象可促进CT对T2或T3期胃癌进行判断,鉴别是否发生浆膜浸润,其准确率约为45.8%~85.5%,综合准确率达到了70.1%。在实际临床检测工作中,胃癌CT T2、T3期的分辨难度较大,可能和人体胃壁固有肌层和浆膜下层结构紧密存在联系,CT成像无法有效评定病灶有无侵袭浆膜下层侧或固有肌层。故此临床通常需监测患者胃周是不是处于光滑状态,分析脂肪间隙清晰情况。其原因可能是T3分期者发生局部浆膜炎症反应较为严重,使得胃周脂肪层成像较为粗糙。有临床学者表示,与T1、T2、T3分期相比,CT在T4分期中的评估准确率较显著,胰腺浸润的检测准确率达到了90%,对肝脏浸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达到85%、100%,对结肠及结肠系膜浸润的特异性、敏感性各达到95%、76%。CT和EUS相较,其更有利于清晰反映肿瘤周围胃周脂肪、主要血管及器官情况,对于存在严重肿瘤狭窄或是较大T4期肿瘤者,EUS可能会因扫描范围、探头难以通过等因素影响而受限,因此CT有一定的应用优势[5-6]。

3 胃癌N的分期

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时,需明确患者的淋巴结大小、位置关系及强化程度等,并应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成像。郭麦军等[7]提出,多层螺旋CT术前N分期诊断和病理诊断一致性Kappa值达到0.630,其诊断术前N分期准确率达到75.49%,提示多层螺旋CT应用于胃癌N分期也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4 胃癌M的分期

在胃癌远处转移中,经血行方式转移至肺、肝、骨等,利用种植转移至盆腔、腹膜、卵巢,并经淋巴途径转移至腹主动脉、肠系膜根部、胰后等部位的淋巴结。在CT图像中,肝转移呈现出肝脏多发或是单发环形晕样强化的相对低密度影,针对肝转移癌应用三期增强扫描可进行特异性诊断。腹膜转移CT征象表现为腹水或腹膜增厚,腹膜增厚包括片状型、结节型与不规则型,其中结节型在腹膜种植转移中属于初始形式,在发生结节增大以及融合时,产生将腹膜腔包绕的肿瘤套。肠系膜转移CT征象显示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为串状排列时,增厚的肠系膜放射状和系膜根部分离,显著提高系膜内脂肪密度。早期的大网膜转移CT征象主要为大网膜脂肪内发生软组织影,并产生分散结节,边界一般缺乏规则性,强化且不均匀,晚期可呈现“网膜饼”。

5 分期研究进展

校艳[8]探讨了64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T分期、N分期、M分期的相符率分别为63.85%、71.08%、95.18%,Kappa值分别为0.57、0.59、0.76,尤其是M0分期相符率最为显著,达到96.00%,一致性最强,提示了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于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同时M分期价值更为良好。马晓涵等[9]经研究后发现,螺旋CT扫描检测T分期与N分期和病理检测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T、N分期结果中,两种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同时检验T分期一致性比N分期更低,超声造影检测肿瘤T分期准确率达到80.23%,显著高于螺旋CT检验66.28%(P<0.05);超声造影检测肿瘤N分期准确率达到61.63%,显著低于螺旋CT检验79.07%(P<0.05),超声造影对术前T分期诊断优于螺旋CT检验,而在诊断N分期中,螺旋CT检验优于超声造影。贺文俊[10]在研究报告中提出,磁共振成像或多层螺旋CT下胃癌转移淋巴结长径、短径和非转移淋巴结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rADC值显著低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同时强化程度显著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提示了DWI中rADC值和多层螺旋CT强化程度可成为评估淋巴结性质的参考指标。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CT扫描速度逐步增强、后处理技术日益提高,多层螺旋CT已发展为胃癌评估及术前分期的重要方式,其在数据采集、影像重建以及扫描速度上均获得了一定进展,可提高胃癌的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拓展了胃癌分期的视野。今后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张掖胃壁浆膜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到张掖看黑河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空腹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