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2021-12-05 20:42通讯作者翟应华杨皊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脓腔低密度液化

解 丽,李 永(通讯作者),翟应华,杨皊皊

(1合肥工业大学医院放射科 安徽 合肥 230009)

(2淮北矿工总院放射科 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肝脓肿在临床并不少见[1-2],但巨大肝脓肿较少见,个别病例由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可误诊为恶性肿瘤,作者回顾性分析经MSCT检查初诊并经临床治疗确诊的10例肝脓肿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再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淮北矿工总院2015年7月—2020年10月经MSCT三期增强扫描并经临床治疗确诊的10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28~61岁,平均年龄51.5岁;临床除1例为垂体瘤术前检查发现肝脏病变外,其余9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热、腹胀、纳差、乏力及肝曲隐痛症状,多数呈持续高烧,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2例有咳嗽、咳痰表现,2例患者发病前有受凉病史,1例合并有肝硬化病史。

1.2 扫描方法

检查前嘱患者空腹,扫描前患者饮温开水600 mL,以适度充盈胃肠道,患者取仰卧位,双定位像确定最小扫描视野;CT扫描使用Toshiba公司Aquilion ONE 320排CT及Toshiba公司Activion 16排CT,电压120 kV,电流150 mAs,准直器宽度0.5 mm,矩阵512×512,标准算法重建,重建层厚5 mm,扫描范围包括膈顶及肝脏下缘;扫描时嘱患者吸气后屏气,扫描采用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增强扫描方式,扫描完成后部分患者使用MPR后处理重建图像;增强采用德国Ulrich(欧利奇)全自动高压注射器,型号:Missouri,CT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320 mgI/mL,75 mL,注射速率3.0 mL/s,造影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速率注射0.9%氯化钠溶液30 mL。

2 结果

全部10例患者经MSCT检查均清楚显示肝脏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毗邻肝组织变化及继发病变,且显示效果良好;7例脓肿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1例位于肝左右叶交界区,病灶径线在5.5~13.4 cm,平均直径约9.15 cm,其中直径超过10 cm者有4例,1例脓肿为多发,最大者直径约5.6 cm;全部病变呈低密度,且内部密度不均匀,1例病灶内散在气体影,7例病灶内见多发分隔,8例病灶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增强后动脉期有7例病灶周围见不同范围及形态的一过性强化,门脉期呈等密度,7例病灶内见多发分隔;有7例显示脓肿壁,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门脉期显示最为清楚,其中单环征显示2例,双环征显示5例,未见明确三环征显示;增强后7例灶周水肿呈持续强化,平衡期密度高于邻近肝组织;7例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平扫缩小,以平衡期显示较明显,7例病灶内分隔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显示较平扫清晰;2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2例右侧膈下肝脓肿毗邻右下肺组织实性变,9例患者未见明显腹腔积液,1例脾周见少量积液;所有患者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腹痛,超声提示脓肿破裂征象,行手术脓肿清除及腹腔引流术,8例患者在B超监测下行脓肿穿刺引流术,3例穿刺引流液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氏菌,其余患者经引流液及血液培养显示正常菌群生长;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经CT复查病灶显著缩小,但仍未全部吸收。10例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细菌、真菌或阿米巴滋养体等感染为肝脓肿致病因素,组织学呈现为局部肝细胞坏死、液化及脓液形成,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为易感因素,本组血糖升高患者占90%(9/10);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寒颤、高热、右上腹痛、腹肌紧张,亦可出现黄疸、感染性休克或败血症;实验室检查患者转氨酶升高、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升高者见于细菌性感染,降低者见于条件致病菌感染,部分患者胆红素升高;细菌性脓肿多继发于胆道感染,真菌性脓肿多与体质差、免疫力低下有关,阿米巴脓肿与阿米巴痢疾关系密切;感染途径多经脉管系统或直接蔓延所致[3]。

肝脓肿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性病理过程,可发生于肝脏任何位置,但以右叶为多见;早期为蜂窝织炎,表现为肝脏组织簇状坏死,病变区域充血水肿,其内脓肿未液化,脓肿壁未形成;当病变区组织坏死溶解、脓腔形成则为进展期,此时腔内充满脓液,周围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脓肿壁具有吸收脓液和限制炎症扩散的作用,壁周围肝组织可有水肿,较大的脓肿多为多房状,其内间隔厚薄不一,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如果病变进展,脓肿不断增大,可以穿透肝脏包膜,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形成膈下脓肿、脓胸或腹腔脓肿等。脓肿吸收期表现为脓肿壁纤维肉芽增多,脓腔缩小。由此可见肝脓肿在不同时期,其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并与组织学表现相关。

3.2 CT表现

平扫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清,部分灶周可见环状低密度水肿带,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但高于脓腔;当脓腔未液化时,其内密度略低于肝组织,当脓腔液化坏死后,其内密度进一步降低,但高于水,脓腔内常见多发纤维分隔,故表现为蜂房状低密度影;部分脓腔内可见散在小气泡或气液平面,此征象为产气杆菌感染所致,较具特征性。

脓肿早期脓腔未液化,脓肿壁未形成,此期多表现为不典型肝脓肿[4],临床容易出现误诊,但当出现以下征象时对肝脓肿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1)异常灌注: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周围肝组织可出现楔形或片状明显强化,门脉期上述强化区造影剂迅速退出,呈等密度改变,可能与肝动脉血流代偿增加或炎性病变周围充血血流增加有关,本组7例灶周可见形态不一、程度不同的异常灌注,占70%;(2)延迟期病灶缩小征:脓肿周围水肿区可出现渐进性延迟强化,从而增强后病灶范围较平扫缩小,本组7例延迟期病灶范围缩小,占70%;(3)脓肿内可出现簇状及花瓣状强化,簇状征由多发小坏死腔堆积所致,而花瓣征则是病灶内分隔强化的表现,本组有7例灶内见多发分隔,占70%;(4)双环征:中心部低密度与液化坏死有关,其边缘部较水肿密度稍高,但仍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本组5例显示双环征,占50%。脓肿形成期出现典型肝脓肿影像表现:病灶周围肝组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仍多呈高灌注状态,病灶此时已形成脓肿壁,为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构成,增强后脓肿壁强化可呈现“单环”“双环”或“三环征”,内部呈多房或蜂窝状改变,“环征”是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增强后分隔可见中等度延迟强化。当进行有效抗生素治疗、引流后,脓腔吸收变小,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逐渐充填脓腔,而脓肿周围肝组织因致炎因子作用导致的高灌注状态逐渐消退,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及包膜呈延迟强化,其中心部可见未全吸收的低密度脓腔。当脓肿早期未形成液化,并有肉芽组织形成时,易与肿瘤混淆。

3.3 MRI表现

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平扫即可见灶周片状异常信号影,与一过性肝脏高灌注区相吻合[5];当脓腔成熟后,表现为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DWI显示脓腔弥散受限,呈高信号表现;增强后脓肿壁呈现出较显著延迟强化,内缘不光整,其内见多发纤维间隔强化,脓肿周围水肿亦可见强化。

3.4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表现不典型疾病鉴别:(1)肝癌:早期肝脓肿未出现液化时需鉴别,肝癌临床常有肝炎、肝硬化病史,一般无发烧症状,血象不高,AFP不同程度增高,影像学显示肝缘不光整,肝裂增宽、脾脏增大、门脉高压表现,平扫肿块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造影剂快速退出,呈低密度表现;(2)转移瘤:多发性脓肿时需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病灶为多发,圆形或类圆形,增强后有“靶征”“牛眼征”等。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肝脓肿影像学表现不同,典型者脓腔液化、脓肿壁形成诊断不难,对于不典型者,除仔细观察影像学资料外,还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对肝脓肿各种征象显示清楚,对于临床怀疑肝脓肿的患者,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具有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同时,其亦是肝脓肿治疗后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脓腔低密度液化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康复新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颜面部软组织多间隙感染脓腔破溃愈合1 例
介入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煤的液化原理及应用现状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天然气液化厂不达产的改进方案
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介入置管的保守治疗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