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共人学价值追求视域下凝聚人心的历史经验

2021-12-06 08:25胡宝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学中国共产党群众

胡宝红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根基,是我们党执政兴邦的倚仗力量。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关键环节。凝聚人心靠的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利益的实在行为。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性”作为自身人学价值追求并以此为核心点,形成了从政权、经济、精神文化、制度以及中国梦引领五个方面发力,凝心聚力振兴中华的宝贵经验。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学价值追求的内涵,总结在此价值追求视域下凝聚人心的历史经验,就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钥,同时也能为当下凝心聚力推动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经验借鉴。

一、中共人学价值追求的内涵

(一)中共人学价值追求——“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而不是别的什么政党。回顾党的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都能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学价值追求即人民性。这种人民性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在党的宗旨和纲领上。故中共人学价值追求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价值引领和最高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鞠躬尽瘁为人民,做人民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政党。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自觉将解放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开展的起点和旨归。中共一大通过了“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的决议。党的三大提出“一刻也不能疏忽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1944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歌颂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自此,“为人民服务”成为全党的主要价值取向。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1]2103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并写入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党内反复叮嘱全党无论何种情况、从事何种工作,要始终怀有为人民服务意识,做好人民的勤务员。中共八大,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2]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图时,邓小平始终将人民所期盼的福祉放在首位,排除万难,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他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千百年来人民关于“小康”的夙愿。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指导思想层面强调我们党始终维护人民利益,而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共十六大新修改的党章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做了重申,进一步强化了全党的宗旨意识。进入新世纪的新时期,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新时期贯彻党的宗旨提供了方向指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时代任务。由此可见,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党的领导人也在变,不变的是我们党对人民做出的坚定承诺。以人为本,一枝一叶总关情般心系人民,为民办实事,做人民最可信赖的党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

(二)中共人学价值追求与党凝聚人心的联系

“人民性”是中共人学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谁共享”的现实问题。围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党的宗旨为行为引领,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中共人学价值追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中共人学价值追求与凝聚人心是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人民对党的拥护与支持是同向而行的。人民对党的热爱源于党对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其次,人民的拥护作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最大根基和力量之源,势必会助推党的执政兴邦。最后,为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共人学的价值追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无限可能。因此,我党近百年的人学价值追求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凝聚人心,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

二、中共人学价值追求视域下凝聚人心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3]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来到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关键地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越发需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总结我党近百年来凝聚人心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下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政权

由于清政府错误地实施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与世隔绝,错失生产力革命和发展的绝佳时期。帝国主义的船舰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丧失独立主权。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原本饱受苦难的人民坠入悲惨的深渊,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生产物质资料、获得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的本质在实践层面的体现。人民只有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人身解放,才能有生存的基本前提。

古老的中华民族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机,包括封建统治者在内的来自不同阶级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无论是开展学习西方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政治层面的维新运动的封建统治者进步派;还是以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为典型代表的农民阶级;抑或是主张沿用西方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都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的道路,均已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他们维护的只是狭隘的统治阶级自身利益,而弃最广大人民利益而不顾,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以换取自身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坚定人民立场,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彻底反帝反封建,建立人民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第一步。漫长而艰难的民族复兴的序幕就此拉开。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亲民为民的形象,团结全国人民一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书写了一篇篇气势磅礴的恢弘史诗。“党政军民一家亲,人民群众拥党齐战斗”生动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人民、人民爱党的悲壮但不失和谐亲密的场景。在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客观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深情拥护和全力支持中,赢得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胜利。“三座大山”被轰然推到,人民政权得以确立,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重视发展生产力,从物质上解放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吃穿需求得到充分且高质量的满足时,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当生产力发展足够充分,创造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时,每个人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人们的体力和智力能够实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即是说,人的自由与发展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仅从阶级层面解放了人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物质上解放人。

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脱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将物质生产的建设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政治、军事的力量,是为着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4]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一次团结和胜利的大会上提出解放区党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国后,继续发展生产力,搞好国民经济,让广大人民吃饱穿暖依然是毛泽东最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重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追求人民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5]江泽民强调全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生产物质、建设经济的根本着力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判断启示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落实到发展生产力中。[6]为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腾笼换鸟,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历史充分证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生产力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千百年来人民“小康”的夙愿落地成为现实,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正陆续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及热爱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而不断强化,拥党、颂党、感党恩已经成为社会主旋律。

(三)注重建设精神文明,从精神上提升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人学思想看来,在获得一定物质基础和物质利益后,人应该还要有精神追求,做一个有理想的高尚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从精神上提升人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共人学价值追求的一大抓手。建立一个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大同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宏大志向。在他看来,只有社会的每一个人民都怀有较高的精神品德时,共产主义社会才得以建成。故注重建设精神文明,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能推进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建立共产主义的宏大愿景。

历代共产党领导人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人民主观世界的塑造。从建党早期,创办农讲所、夜校到延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党十分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毛泽东怀着感动与崇敬之情写下悼念文章,高度颂扬白求恩国际共产主义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2103号召全党、全体人民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形成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人民的精神的提升。他主张要坚持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武装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在党内强化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对群众进行示范性教育,通过雷锋、焦裕禄等典型模范人物的宣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将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作为凝聚人心推动复兴伟业的重要手段。他强调,“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7]前三代领导人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有过富有战略性的阐述,为后期抵制市场经济的内在弊端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品质根基。胡锦涛在继承前几代领导人关于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论述上,面对西方自由主义等非社会主义思潮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负面冲击的问题,强调“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8]提升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成为全党全民的精神指南和行为遵循。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要讲文明、树新风、崇尚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保持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集体主义品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文化兴邦的重要理念,倡导建设学习强国。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9]为更好地凝聚人心、迸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高歌向前,党内党外迎来学习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的学习热。从党内开展各种集体学习、主题学习,到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宣传,形成一种党内带动全社会崇尚精神、崇尚理想信念的高水平精神文化氛围。党内持续开展主题学习,保持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社会崇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提升了人民的精神境界。党群双方同向而行,密切了联系、凝聚了力量。

(四)注重制度建设,保障人民主体性

制度是指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便于传承好的传统。所以,制度很大程度上起着一个保障作用,保障人民主体性。人民主体性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保障人民主体性,是我党凝聚人心,建设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

制度建设是历代党的领导人常抓不懈的工作。早在革命时期,为在各阶级内营造群言堂的民主氛围,激发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热情,我们党确立了“三三制”。建国伊始,我党将以宪法的形式将以人民命名的国体和政体上升至法律层面,为保证人民政权不变质提供法律保障。民族工作是我党十分重视的工作。为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主观能动性,我党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人民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翻身做了主人。为更好团结党外人士,集中一切能够集中的力量建立新中国,我党创造性地建立了切实保障党内外合作的制度。为进一步扩大民主广泛性,激发人民主人翁意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政治权益,我们党还确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居民以及企业职工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委员会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服务和监督。历史充分证明,由根本政治制度和三种基本政治制度协同构建富有中国风格的民主大厦,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各项政治权益、当家作主提供了长久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我党凝聚各方力量、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政治前提。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和深化,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的摸索中应运而生。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占有生产资料,还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劳动成果,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空前强化,社会主义伟业以一个合理的加速度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大幅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人民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在社会事业方面,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我们党致力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了财政在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上的投入。人民的主体感随着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而日益浓厚。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新时代不断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动制度体系和运用制度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制度建设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是我党人学价值追求在制度层面的动态体现。

(五)注重中国梦引领,凝聚人心齐奋斗

今日之中国,来到了复兴的最大关键节点。我们党和国家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下行压力大,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化、复杂化。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借助宗教争端、民族分歧等问题,分裂中国、对华和平演变的豺狼之心只增不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唯有注重中国梦引领,凝聚人心齐奋斗,复兴号巨轮方能劈波斩浪、凯歌向前。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1]习近平的论述表明中国梦不单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十四亿人民共同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是全国人民千百万年来共同的期盼。其中,国家富强是基础,民族振兴是目标,人民幸福是旨归。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拥有幸福生活的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简而言之,国家、民族、人民三者是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整体。人民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必然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同时人民还作为国家的主人,必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最大受益者。广大人民群众在明确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最终为了人民的本质后,在思想上,将更加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党和国家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行动上,立足各行各业的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凝心聚力齐奋斗,迸发出爱国主义的蓬勃力量。

总的说来,中国共产党发起于一个人数只有50余人的小党,一路披荆斩棘,历经种种考验,跨过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发展成拥有超过九千万党员、执政70多年的世界第一大党。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紧贴人民、服务人民,善于凝聚人心。从革命时期建立人民政权,建国后重视发展生产、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再到新时代注重中国梦引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连续不间断地贯彻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汇聚至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为人民,人民也自始至终拥护党,感党恩、听党话,自觉团结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系列环球瞩目的辉煌功绩、创造的世界奇迹彪炳史册。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新时代的人民在党的科学领导下,正立足各自不同岗位辛勤奋斗,朝着同一个梦想,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历史和辉煌。

猜你喜欢
人学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北人学没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