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2021-12-06 08:2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思潮资产阶级

雷 蕾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当时的同盟代表大会委托起草的完备纲领,作为指导革命实践的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构建具有标识性意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是在批判中建构起来的,《宣言》不仅是向全世界公开说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的“宣言”,同时也是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声讨”。正是在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种种弊端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对今天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对社会思潮冲击及全球化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宣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声讨

与以往统治阶级惯用的剥削手段一样,资产阶级为了争得统治权,出于收服大众的需要,总是要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粉饰为具有某种正义价值的理论展现给社会,在夺得统治地位以后,为迷惑大众以维护其剥削地位时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宣言》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利己性、虚伪性,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建构前提。

(一)《宣言》指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基础,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并为之服务的观念上层建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在《宣言》中,马克思没有否认资产阶级在征服自然力、创造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作用,但他同时也指出,“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403。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推动着资本家们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不停地扩大生产。于是,社会的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资产阶级对生产要素的改革越来越频繁、资产阶级的关系也越来越容纳不了它所创造的财富,整个社会长期处于不停动荡中。反复发作的“商业危机”、不断爆发的“生产过剩瘟疫”都将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最终“被炸毁”,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为服务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而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将与旧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观念逐渐消解的同时,也将人们之间的交往观念变成了“利来利往”的互动。作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的观念本身”[1]417,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来决定的,内在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固有局限,最终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被取代而逐渐消失。

(二)《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利己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生产资料的私有形式决定了它的逐利本质,反映在观念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是利己与维利的,其全力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值,极力庇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私利,即少数人的利益。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利己性的社会基础,为获取财富的贪婪欲望得到餍足而进行的无休无止的牟利活动,是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价值追求。满足私利的目标使资产阶级在切断人们的封建束缚的同时,也给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遮盖上了一层金钱的“面纱”,“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1]403。昔日诸如医生、律师、学者等带有某种神圣性的职业群体,添加于其身上的神圣光环也被资产阶级的利己观念逐渐击得粉碎,最终他们变成了资产阶级买卖的雇佣劳动者。为庇护这种利己观念,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试图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宗教、法律等进行标榜,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411,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利己的价值观念。

(三)《宣言》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在《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反驳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无理责备”,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在无产阶级开始向全世界宣言自己观点的时候,资产阶级将共产主义“消灭以剥削劳动而得的私有财产”的行为说成是“消灭个人劳动财产”,将共产主义关于“消除建立在资本之上的金钱式家庭关系、推翻产生于维护资本利益之上的工具式国家”等观点说成是共产主义要“消灭家庭”“取消国家”等,对共产主义提出种种责难,其无非是想要通过这些荒谬的诘责来达到欺骗无产阶级的目的。掩盖其剥削本质宣称自己的观念存在某种普遍的价值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家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1]411与其他统治阶级一样,资产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总是致力于宣扬他们的思想观点具有某种不朽性。正如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结一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时间纵向上存在某种永恒性,在空间横向上甚至具备一种普遍都认同的价值性。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某些价值观宣扬成为全世界的普遍价值,以为资产阶级的统治镀上一层辩护的观念保护层,才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试图达到的真正企图。

二、《宣言》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构建

意识形态就从其来源来看,是每个时期为维护统治地位而对以往的思想观念和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打破重组的结果,内在包含着批判和构建双层含义。正是在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各种弊端中,马克思以批判作为抓手,逐步拨开了环绕在人们周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迷雾,使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显现在人们眼前,初步构建起了系统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框架。作为指导工人阶级斗争的科学指导思想,《宣言》可以说就是“‘宣言版’的意识形态思想,或者是意识形态思想的‘宣言版’,或者毋宁说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言’”[2]。

(一)社会物质生活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基础

《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构建的。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380即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精神、思想、观点等要素的总和代表,产生于一定社会基础之上并与社会结构相适应,这是《宣言》的核心思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源于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体现于此,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亦是如此。只有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精神需要的提出才会有说服力。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日常生活,它是深入日常,在生活实际中调节人们行为的某种话语指南。正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已不单单只是资产主义生产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已经在无形中物化到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中去,并转化成了引导人们去购买、交易的生活方式。只有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真正走进工人、落入工人实践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发展才更有保障。

(二)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彻底决裂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设任务

《宣言》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富含引导功能和斗争色彩的,“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21,明确指出了进行无产阶级斗争以及建设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任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存在剥削事实的生产关系,“传统的观念”不是泛指一切传统的观念,而特指伴随着私有制产生并与之相适合,为之而服务的社会意识。从实践层面看,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废除带有剥削性质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把工人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观念层面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设任务就是要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实际为立足点,撕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伪装,积极宣传并重视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意识,引导广大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下开展革命,彰显人的主体性,实现真正的自由发展,这也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与错误社会思潮划清界限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设要求

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试图传播的虚妄话语,马克思用科学理论回应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各类指责,在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划清了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之间的界限。在《宣言》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揭示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在批判资产阶级时的惺惺作态;阐述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潮表面是在为工人说话,实则是站在本阶级的立场来试图挽回自己将被灭亡的命运;“德国的或‘真正的’的社会主义”只存在于云雾飘渺的哲学太空,“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驳斥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行为不过是在装腔作势,麻痹工人的革命意识,使无产阶级厌倦革命;“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对社会进行了未来构想,但他们反对一切阶级斗争的脱离实际的幻象是不可能实现的。总而言之,伴随着阶级对立而产生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体现着复杂的社会心理、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利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侵染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清澈环境。因此,与表面上向无产阶级示好,实则利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思潮划清界限,是《宣言》中明确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全球化的冲击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面临的发展挑战

在资产阶级夺取统治权力以后,为了攫取更多原材料、扩宽交易市场、获得更多利润,必然要使资本向全世界各地渗透,“全球化”便是资本逐利过程的产物。资产阶级竭力推进的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的多维度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404为了满足统治需要,不仅在经济上,在思想上资产阶级更是对无产阶级进行渗透和攻击,通过吹嘘其意识形态思想具有某种普遍适应性的行为,来使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在人们眼中变得“理所应当”。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提升、新媒体的发展使各国的文化开始无国界地传播,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提供了传播介质。凭借着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的优势,以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往的匿名性等特点为契机,西方国家正在尽心竭力地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实行越来越隐蔽的意识形态袭击,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受到严重的冲击及严峻的挑战。

三、《宣言》对当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正在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被逐渐侵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宣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工人运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天我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两个彻底决裂”思想是《宣言》反驳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时提出来的,概括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揭示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曲折性,同时也为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正确认识任务完成的艰巨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要求。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同资产阶级私有制以及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一切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不可能一时就完成的,实现“两个彻底决裂”的过程是长远并充满艰难险阻的。当前,只有始终如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才能在实现“两个彻底决裂”任务的漫长时期内抵制其他社会思潮的冲击,以牢牢守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4],以制度的提出再一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每个时代都有代表统治阶级的集中观念表达,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在意识形态领域理应拥有主要指导权。如果忽视其指导地位,不仅会在理论上弱化马克思主义对解释世界、引领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更是在实践中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发展迷踪失路。第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意识形态不是泛指一切观念,唯有凝聚了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社会成员行为的思想意识才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的最新精神表达,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意识形态叙述。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巩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在当代,我们在思想理论上要继续“因地制宜”,促进马克思主义落入中国实际;在实践过程中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实施,稳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确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思想保障。

(二)稳筑意识形态的现实根基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显著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随之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相关阐述,对当今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格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发展生产力,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保驾护航的内在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意识形态与物质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以强劲生产力筑基,意识形态的“大厦”才能稳步拔起。多元的经济格局以及分化的社会结构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将长期存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存有活力,社会主义发展还长路漫漫的境况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仍有其发展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土壤。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在革命批判中进行科学建构的方式,启示我们要立场坚定地同各种公然挑衅马克思主义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守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核心。第二,关注社会现实,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添砖加瓦的现实要求。面对目前改革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不能以僵硬的方式去实行,不能让意识形态飘在太空,而是要深入现实,落入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脱节于生活实际的某种思想政治体系,不是摆在书架子上的学问,而是深植生活土壤,用于胶凝人们某种共同价值观念,指导人们实际的科学理论。在理论上,要紧跟时代潮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在生活中,要靠近群众,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提取与现实情况相关的理念,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大众。

(三)警惕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风险

《宣言》的第三部分从三种社会思潮的产生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出发,深刻剖析了它们存在的社会心理及其想要获得的社会利益,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们的真正企图,这给我们今天认识和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论。第一,正视各种思潮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厘清其发展的社会起因。每一种社会思潮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特定社会原因产生的结果。社会思潮总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孕育产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的。当前,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世界大变局全面展开、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格局变动、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社会矛盾出现新变化的国内环境都为社会思潮的成长提供了“滋养的土壤”。活跃在社会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潮是长期存在的,这些不同的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1]421。目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仍旧存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这就注定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不仅具有客观性,更具有长期性,它们将继续带着各自的目的,运用层出不穷的手段不断地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任务是持久艰巨的。第二,剖析各种思潮企图追求的社会利益,警惕其带来的社会危害。社会思潮是反映部分人社会心理,隐匿着他们想要谋求的特定利益走向社会的思想倾向。当今社会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就是在打着“新说历史、重评历史、维护人的新自由、传播普遍适用价值观”的幌子,实则模糊大众精神、麻痹大众思想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其试图从根基上摧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瓦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给群众的消极影响与危害不可小觑。为此,我们应该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不断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直视社会思潮的存在,深刻剖析其赖以成长的社会背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众思想,引导大众认清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识别其带来的危害,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思想渗透,以牢牢守住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四)防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危机

资本主义在扩张市场经济、极力向全世界输出其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推进,旨在通过宣扬他们的思想来为侵略和剥削寻找“合理”证明,他们正在“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404。防范全球化背景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之需。第一,拓宽国际视野,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意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就是共产主义,这是有别于资本主义并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在其取代之前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的一切排挤和压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免疫系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5]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其中的一个内在因素,渗透在国家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具体领域中。在东西方国家的合作、交流与文化碰撞中,携带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经济产品和文化作品不断席卷发展中国家,以一种“掩盖活动”企图全方位进入人们生活、侵入大众头脑。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意识领域风险的能力,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应有之意。第二,提升网络能力,加强我国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占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场所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前沿战场。“由于互联网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支配着世界上绝大部分信息资源,发展中国家因无力跨越‘数字鸿沟’而成为被迫接受西方信息的群体。”[6]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包容性等特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凭其先进的手段,通过显隐交织的方式不断对我国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入。如果不占领这一阵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堡垒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遭受各种“炮火”冲击。为此,提高警惕,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加强监督管理、构建高效防范机制等举措是提高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攻防能力,维护我国网络生态平衡的须要举措。互联网空间内传播渠道的拓展、交流平台的搭建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网络阵地提供了条件支撑,我们要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传播主旋律,增强大众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辨别与防御本领,砥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思潮资产阶级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危险的侵略者”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
陆尚博的思想有些什么问题?/资产阶级不能进入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