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以长春市退休老人为例

2021-12-06 08:25王星匀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子女老年人

杨 慧,王星匀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按照国际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的10%以上都是60岁以上老人,或7%以上为65岁以上老人的话,那么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1]据吉林省卫计委网站最新信息,吉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21%[2],由此可见吉林省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心理健康状况是对个人生活的整体评价,是影响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涉及关于认知和情感的自我概念以及精神卫生的主观领域。目前社会更多关注老年人生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本研究尝试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出发点,对长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研分析,力争为我国二、三、四线城市老年人如何享有晚年高质量生活提出合理建议与科学规划。[3]

一、长春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调查数据来源:本调查涵盖长春市直辖6个区(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以社区为单位查找60岁以上退休老人,发放调查问卷789份、收回调查问卷726份。

调查主要内容:1.老年人自然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收入、支出、子女、住房、医疗保险情况等。2.老年人生理健康情况。包括就医、体检、住院次数、所患疾病、自理能力等。3.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包括幸福感、满足感、轻松感、无聊感、孤独感、忧郁感、无助感、恐惧感等。4.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情况。老年大学、老年人协会、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自发锻炼活动等。

调查研究方法:数据比较分析与卡方检验。将调查内容列为变量,分析各变量数据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查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幸福满足感情况:幸福满足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促进老年人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如果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目前生活比较满意,心情舒畅,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指数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调查显示,86.4%的长春市退休老人对退休后的生活比较满意,这些老人普遍具有稳定收入、医疗有保障,受到社会和政府支持力度大,他们除帮助子女照顾家庭、抚养后代外,还积极投入各种体育锻炼和健康活动中。

孤独忧郁感情况: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生理各方面机能有所衰退、工作情况改变、社会认可度降低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逐渐减弱,对别人的依赖感会逐渐增强。调查显示,长春市退休老人7.4%感到孤独寂寞,忧郁无助,这些老人大多工资收入不高,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他们的子女收入也不高。他们有些人甚至具有恐惧感,担心老无所养。

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一)社会支持利用度

支持利用度是指个体对获得社会支持和帮助的主动利用情况,它是老年人凭借外部因素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今社会公益事业和政府在保障健康老龄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救助与开导至关重要。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性别性格差异会导致其对社会支持利用需求的多少。

1.健康状况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有所减退,比如: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退、头发变白、运动能力降低。器官会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老化,抵抗力、免疫力下降。而老年人的生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对老年生活的幸福满意度,从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幸福感是较能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如果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满意就意味着他的幸福感较高,否则,老年人的心态就会受到影响,消极面对生活,幸福感较低。[4]

疾病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而且也会严重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经调查研究显示,生理功能减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一方面,由于一些疾病经历病程长、并且很难治愈,这样,老年人会因为身体不适而引起心理变化,如烦躁、焦虑等。另一方面,治病需要花钱,高昂的治疗费用会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心理健康状况当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老年人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援助。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心情就会舒畅,生活质量就会提高。

2.性别与性格差异

印度属于多民族国家,而且还受到中东及西洋文化的影响,因此,这里的饮食随着地区和宗教的变化而变化。南印度与北印度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所以这些饮食习惯的形成并不是由于食物味道的好坏,而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饮食特色。印度菜口味较浓,但愈往北口味愈淡。

据调查,性别因素对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产生一定影响。男性独立性强,善于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相较于男性讲,更乐于寻求帮助,寻求外在力量解决问题。城市女性在退休之后常常忙于帮儿女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而较少与社会接触,从而在心理上会产生抑郁和烦躁;男性退休老人会很快找到自己的娱乐和生活方式,比如,下棋、钓鱼等,从而冲淡退休所带来的“无所事事”。当前,社区文化体现了社会对健康老龄化的支持,各地的广场舞为退休女性提供了良好的身心娱乐项目,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的重视。

调查发现,性格开朗的女性对社会适应能力强,她们会很快融入陌生环境,与周围人熟悉起来,从而不感到孤单寂寞。性格内向的男性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差、适应缓慢,他们往往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老地方,不愿意跟随子女去另一个新环境,这种情况就更需要得到社会、社区的支持与帮助。

(二)负性生活体验度

负性生活体验是指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感到自己孤独、压抑、焦虑等负面感受。[2]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类生活症状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会导致疾病影响生理健康。传统观念性强、生活习惯不好等都会使老人产生负性生活体验。

1.传统观念影响

现如今,老年人普遍以孝顺上进的子女为他们的自豪,他们期望子孙满堂、膝下儿女双全;因为传统文化影响,老年人感到最不幸的就是家庭不和、无儿无女、儿女不孝顺。

一方面,时代在发展进步,而老年人跟不上时代潮流,对年轻人生活持有各种看不惯。导致与年轻人代沟日趋明显,由以前的“七年一代沟”变成如今的“三年一代沟”;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大,子女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没办法很好地赡养父母,传统的“孝”文化受到极大挑战,从而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现如今子女会将时间、精力、财力更多地向子嗣偏斜,无法将老年父母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情感进而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所以子女较关心、与子女交流较多的老年人心理状况较好。

2.生活习惯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生活有规律、注意锻炼和健身的退休人员心情平静、心理也会健康。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锻炼形式、不同子女数量的老年人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身体锻炼情绪效益对其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调适负面情绪和生活压力,改善消极情绪,如降低抑郁、焦虑、浮躁情绪,增加积极反应。

(三)主观生活满意度

主观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总体评价,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2]主观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它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心理健康的老人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比较高。

1.经济状况因素

人到老年,活动场所由工作岗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老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老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老人希望减轻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的负担和压力,经济上独立的老人在家中有更好的家庭地位。这样的养老对双方是较为轻松的事,既有精神上的慰藉,又减少了经济冲突,改善家庭关系。但如果老人没有独立经济来源或收入较低无法供给自己,这种在经济和精神上对子女的双重依赖更容易使老人产生自卑消极情绪,损害老人心理健康。所以,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获得晚年幸福生活,经济充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亲社会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同情、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5]退休老年人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再次融入社会,重新体现自我价值与自我存在感会增强心理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个性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逐渐变得焦虑、多疑、爱发牢骚、急躁、以自我为中心等。再加上生理机能的逐渐老化,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事、合作的能力相对减弱。因此,合作与分享的行为在这个年龄段明显减少,具体表现为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主动照顾子嗣等。尽管到这个年龄段由于劳动能力的退化而退出社会生产活动不与成员直接合作共事,但他们在此之前所创造的经济成果仍推动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老一辈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共融,自我奉献精神,对家庭的维系和支持等也是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

2.接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与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程度高的人,年轻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好,对生活要求较高,这也就从物质层面较好地保障了心理健康层面。受教育程度高,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书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获得保健信息进而采取有效的保健行为,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较多,知识更新换代快,这类老年居民更容易保持没被社会淘汰的积极乐观心态。相反,受教育水平低、收入无法保障的老年人晚年生活相对单调无聊许多,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少,来自经济上的压力极易使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问题。

现如今有些社会成员认为老年人是负担和包袱,使老年人产生自卑和压力,从而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轻易对他们进行诋毁和嘲讽,形成崇尚“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氛围无疑会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状态,使老年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越好。

三、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策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主要原因是生理机能衰退、社会地位变化、社会角色淡出、与社会成员合作共事减少,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极易产生负面情绪。

(一)保持积极乐观的个人态度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条件,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目前,城市离退休人员积极组织自己的健康娱乐活动,广场舞、步行团、歌唱组、健身操、太极班等都是城市老年人自发的锻炼项目。目前社区也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场所、设备等便利条件。

其次,心态决定一切。要正确面对衰老,保持乐观心态,以开朗的心情对待生活。老年人要从自身出发,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转变传统观念,接触新鲜事物,积极运用传媒工具对自我进行保健,提升身体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文化水平高的老人大多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如,他们学习电脑打字、上网购物、甚至炒股购买基金等,把自己的收入进行理财管理;有的被返聘继续工作,发挥余热。

最后,老年人要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保持经济独立,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晚年生活有所寄托,积极参与文娱活动,跳广场舞、种花种草等,以提高晚年生活情趣。稳定的经济来源体现了国家对退休人员的关怀,老年人收入稳定,他们便不用依靠子女、没有后顾之忧,他们的心情也会舒畅,身体也会健康。

(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睦的家庭氛围更容易让老年人精神愉悦。因此,做子女的应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一方面,子女间互相关心,相互理解。如果老人退休后,子女之间相处和谐,每个人都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不依赖老人,不做“啃老族”,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让父母放心、省心,即使孩子们工作忙,老人也不会挑理,他们会为自己有这样优秀的子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另一方面,子女要积极与长辈沟通交流,正如《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中所唱的那样:“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图团团圆圆”。多关心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加强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减少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素质。

(三)培养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首先,社会上要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社会成员要正确认识和肯定老人的社会价值。要增强全社会尊老养老的意识,不断强化对老龄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正如公益广告所指出的“用心去关爱每一位老人,让他们幸福的笑”。老人们曾经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主要力量,每个人都会有步入老年的一天,因此,应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老人的社会风气。

其次,政府要起带头作用,重视老年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项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条款,增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政府应号召开展“敬老月”活动,关爱无子女、无人赡养的老人,使他们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国政府目前对农村老人问题也十分关注,已经实现新农合等农民医疗保障。

最后,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开展老年家政服务,为老年人购物、整理家务、和老年人聊天等;开展医疗服务,为老人护理、保健。这些都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英国的社区老人服务体系相当完备,他们培养专业社区护理人员为社区老人服务,有些年轻人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做义工,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子女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