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 *

2021-12-06 08:25侯玟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微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侯玟冰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全民进入“微时代”,其背后是信息技术的演进,以及由此创造的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微时代”符合时代变化的特点,以精炼化、瞬时化、多样化为特征的微媒介带动了网络空间的快速进步,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被人们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钉钉等几款热门APP。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明确表示将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可以预见,民族高校主动站在“微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将会助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工作能力的提升。面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更新,民族高校要注重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修为,主动进驻“微空间”,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学工作全过程,从而推进民族高校“微时代”网络道德建设的迭代升级。

一、“微时代”加强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包含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之苗,是少数民族地区事业发展的建设者。民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于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凸显重要的时代意义,育人先立“德”,培养学生立社会主义之德,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研究“微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需要,更是“微时代”与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需要[1]。

(一)有助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的要求。这一论断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民族高校必须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上,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担负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刻领会育人先立“德”的重要意义。“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渠道,也成为了不良信息传播以及文化入侵的温床,一些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媒体此起彼伏,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渗透,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西方欲建立网络霸权主义,恶意利用“微时代”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开放性、虚拟性,通过媒介平台输入错误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出现偏差,刻意降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心智未成熟阶段,民族高校的任务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民族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办学特色,借助微平台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地区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未来担负振兴民族的重任,更加积极坚定地维护民族间的团结,激发各民族大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有助于丰富创新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思政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2018年教育部颁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4]当下思政教育理论课缺乏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联,在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网络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民族高校抓住“微时代”的浪潮,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优化思政课堂的重要手段。首先,民族高校通过“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赋能得以创新教育方法、提升管理效率,全面关注大学生网络舆论动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德育内涵融于课程建设当中。依托慕课、网易云课堂、微课等网课平台,实现教育共享、协同发力,确定教育方案,既延伸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教育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化发展提供了新渠道和技术支撑。其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微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将建设网络道德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优化与创新了课程思政的内驱力量。再次,根据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思政课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重要指示,民族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的工作目标。在网络教学中对大学生全员全程进行道德观念引领,在网络空间、网络生活中全方位地优化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树立积极文明的网络道德观念有助于推进微平台中教育信息的有效交流,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有助于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民族高校大学生相比较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差异性较大,其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而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包含着鱼目混珠的民族方面的信息,混淆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视听。因此,民族高校需要凝聚大学生网络道德共识,助力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化发展。“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民族高校应当积极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倡导多民族间平等尊重、文明和谐,在“微时代”网络空间中形成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抓住微平台信息交流机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借助网络技术提升网络现象的理性分析水平,减少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引导学生全面体验到“微时代”的优势,在网络空间中弘扬正能量,有助于构建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二、“微时代”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实然审视

“微时代”的到来对民族高校思想引领、民族理念宣传、教育方式革新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多数民族院校已经结合办学理念及学生特色、把握“微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势头,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抖音平台等移动客户端作为支撑,打开了“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着重落实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任务。但由于民族高校所处地域位置、民族传统差异以及技术赋能程度等因素影响,民族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视度不够、发挥教育优势主动性不够、挖掘教育资源创新力不够等现实问题。

(一)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和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微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大多数民族高校把传授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而非教学的主要工作。部分民族院校学工系列和教学系列暂未参与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组织当中,构不成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体系,达不到“三全育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格局,说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未完全得到民族高校的重视。部分民族高校对大学生在信息数据呈现多元化趋势的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表现关注度不高,没有在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导致民族地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状态滑坡。表明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观念还未迈出转型升级步伐,民族高校没有正视学生其实已经走出课堂,走进“微时代”,未适应大学生对媒体信息化发展的新期待,没有深刻领悟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

民族高校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有着特殊职责,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从高校公众号影响力百强排行榜排名可以看出,民族高校因地域特殊性,经济文化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设施的完备性都深受影响,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微平台发展速度也明显滞后。从高校层次来看,由于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的差异性,更加关注学生间的普遍性而忽视学生的特殊性,忽略民族间的差异性问题,利用“微平台”对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曝光率较弱,导致学生缺乏发展共建共享民族文化的劲头。基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民族高校在“微时代”网络平台中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同“微平台”作用形式的辅助性和主导性之间发展不协调。例如在民族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户等微平台仅仅是信息公告,民族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相关信息往往缺少存在感,忽视自身的教育优势,这就削弱了大学生群体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

部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仍然仅仅以思政教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育的方法为主。由于教学更新时效性不足,致使信息传播力度不足,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流程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仅仅通过在课堂中口头讲述理论的过程中告知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或者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大部分学生都是应学校要求参加,枯燥的理论演讲、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很难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重视并进行自我约束。灌输性教学的道德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来说只是“教会顺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未受到教育者的完全重视。部分民族高校立足关注学生本身的自我约束及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微平台中道德不端现象和价值观的批判与反省意识,挖掘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未培养学生对“微时代”不良信息的处理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能力。

三、“微时代”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应然优化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都随着“微时代”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开始发生改变,一个人在虚拟自由的微空间中的道德意识同样代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价值观。民族高校必须顺应“微时代+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式,更新网络道德教育理念,融教学内容于微平台当中,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开拓民族高校大学生思维,建立有效机制,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媒体平台打造大学生文明道德新风尚。

(一)利用“微时代”创新思维,更新网络道德教育理念

民族高校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优化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应先从更新教育观念的角度入手,教育观应跟紧“微时代”的发展脚步迈出转型升级的步伐。发展理念上,与民族高校教学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相契合,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强化网络责任意识。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同时,执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大学生为中心,遵循各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理念,满足大学生的各类诉求,基于情理兼容构建民族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性理解,进而形成积极的理想信念。具体行动上,民族地区高校应更新墨守成规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考虑将思想道德教育、民族观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行整合,借助各大微平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善用“共识机制”增进网络空间的道德认知,提高工作质量,不仅从“警醒与惩罚”的视角解决道德失范、道德共识撕裂等问题,更要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平台中宣传内容的重视,借助“共识机制”引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个体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自觉捍卫共同道德价值观[5]。

(二)借助“微时代”智媒平台,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式

“微时代”智媒平台传播教育的方式相较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更直观的效果。第一,发挥平台的教育载体功能。一方面在大学生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微博、微信、抖音等建立校园官方账号,围绕时事热点、思想疑点、道德凝点打造品质化内容,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熟悉“微媒介”的传播特征和运营机制,借助平台的影响力阐述思想理论热点、民族理论知识、红色讲坛育人成果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网络技术,树立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培养将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的道德意识。第二,丰富与创新网络道德实践的形式。在智媒平台通过图片、情景剧、短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道德实践的感召力,在内容上增强民族特色,增添民族文化,同时强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微媒体平台的运营、撰稿、维护和信息采集等过程和环节之中,使其在参与中切身体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凝练,从而更有效地抵制网络空间中不良现象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6]第三,培养校园“网红人物”作为领袖。微时代下的公众人物因其校园影响力成为在校大学生关注、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在校园中遴选优秀的代表人物,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通过个人账号在微平台宣传向上的道德观念,引领民族高校大学生以追随者的身份参与网络道德的建设和自我管理工作当中,通过追随与自省,提高对网络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第四,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隐匿性、自由性和针对性,针对由于内心价值体系缺失导致道德失范的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抒发情绪、缓解压力、自由交流的咨询环境,咨询师通过网络平台将正确的道德观念作用于教育对象,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通过大学生的接纳、领悟逐渐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网络道德认知和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感,从而最终落实为道德行为,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目标[8]。

(三)强化“微时代”法治约束,践行自律的网络道德行为

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使用单纯的“道德治理”,或者试图单纯依靠道德的引导力和说服力进行治理是不健全的。网络空间的道德秩序以“自律”为最高实现形式,即网络主体在虚拟交往实践中对内心“自我立法”的遵从,在良性的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尚未形成之时,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更加需要法治的力量输出,以确证和塑造价值共识,与德治形成互补。民族高校大学生应践行“法律法规、道德风尚、信息真实”等互联网“七条底线”,勿将畅所欲言理解成放纵恣肆,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言行规范、理性素养和道德自律抛至脑后[9]。践行自律的道德行为势必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因此,要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在真正认同法治力量下建构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就需要大学生将这些规范转化为发自内心愿意遵循的自律,如此才能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践行。面对政治问题时,应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传播正能量,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面对网络谣言时,不信谣、不传谣、抵制造谣生事者。通过法治确保行为自律更是构建民族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路径之一,民族高校应该着重通过为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来增进大学生道德观念,教育大学生不违背社会道德和法治精神、抵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远离网络诈骗、杜绝网络色情、建立自律共识的网络道德观念,应确保大学生做网络群众的道德楷模,守住法治底线,构建互尊互敬、和谐共生的“微时代”舆论场。

猜你喜欢
微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