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

2021-12-06 08:25段冰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段冰莹,普 秋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否定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企图让我们改旗易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全党上下要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事关党和国家的安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前沿阵地的高校,肩负着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责任[1],而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多变,危害性极大,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高校任重道远,仍需砥砺前行。

一、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时代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动摇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而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因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深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知,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为走好中国道路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史实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有力的证据,也是最可靠的教科书。引导大学生正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强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民族曾经饱受西方列强战火摧残,同时也完整记录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畏牺牲,反抗侵略,击败了帝国主义的史实,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通过对近现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深化学习,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认知,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正视并铭记历史,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反思今夕差距,提升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当今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尚未过时且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仍然散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占据着理论道义的制高点[2]。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自身的优越性。指导大学生群体深入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党执政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以及历史与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飞跃,是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指明灯”和“百宝箱”,是新时代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背景下,大学生“向何处去?如何去?”的时代指南和实践依据。

(三)夯实思想和政治根基

新时代的大学生处于物质基础富足的好时期,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因此也肩负着时代和民族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其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关乎国家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各种参差不齐的思潮、观念和文化的辨别研究,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实践,有利于廓清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误区,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根本上稳固新时代大学生坚持科学的思想走向和政治立场,培养思想和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和谐环境中,没有经历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阵痛与转型,缺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直观认识,难以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度认知。

(一)消解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民族文化作为本民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古往今来,历史文化遗产备受各民族和国家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根基。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实际背道而驰,竭力否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认为我国的历史文化是“糟粕”,随意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行解构、歪曲和丑化,肆意调侃革命英雄,诋毁、抹黑伟大的历史人物的贡献,混淆是非观念,竭力渲染民族发展的负面情绪,这使得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宝贵的历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衅,也对大学生已经建构起来的历史认知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造成大学生对史实认知的模糊和错误。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了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实际以及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民族精神的准确把握,阻碍了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影响了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弘扬。

(二)松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者背离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抓住并放大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失误,用片面、停滞的方式解读和抨击党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公然质疑党的历史的真实性、否定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还避重就轻、片面地宣扬西方历史和制度的优越性,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大张旗鼓或潜行匿迹地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推崇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究其本质,是资本主义与我国意识形态不同而引发的“无硝烟的战争”,是企图“和平演变”我国的表现。这种片面、极端、荒诞离奇的思潮企图弱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认知与评价的偏颇,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动摇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

(三)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我国发展史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新时代大学生历史知识和思想认知上的混乱,降低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等的认同感,进而造成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动摇,我国发展的政治基础和人民根基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3]。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期,整体上缺乏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清醒认识和完整认知,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辨别和抵抗能力较差。而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揭秘历史”“追问真相”等旗号,在学术研究的隐秘外衣下任意歪曲、割裂我国的历史发展。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还沦为分裂主义势力的鼓吹手,推崇极端民族主义,甚至宣扬无政府主义等思想,企图将我们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引向分裂的歧路,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背道而驰。部分大学生难以掌握中西方历史和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其思想发展和行为取向极易发生偏颇,进而出现盲目追求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产生了无形的阻力。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对策

青年一代大学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直接冲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清醒的认知和科学的应对。

(一)深化“四史”教育,肃清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从整体上、联系中把握历史,而是拿随意挑选出来的、零碎的历史来做文章,并未立足事实本身,实则正如列宁所评价:此种“事实”或是一种儿戏或连儿戏都不如。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事实,才是把握社会现象实质的根本,完整连贯的历史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大学生抵制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本前提。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历史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最基本原则。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原则,健全有效的历史知识传播机制,完善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疏通并创新历史知识传播的途径,提高史实的影响效能。因此要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史乃至世界史,开展好“四史”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要开展好中国近现代史的传播教育。大学生只有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完整把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才有助于其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立足我国各阶段的不同发展实际,结合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和把握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掐头去尾、移花接木,企图颠覆我国历史和扰乱现实发展的意图,从根本上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纱,达到自觉抵制并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成效。

“清者自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信息量爆棚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发展现状。因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侵蚀,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要与时俱进,疏通并开拓创新历史知识传播的途径。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历史搭建形式灵活的新型平台,畅通互联网以及手机应用程序等可传播历史知识的载体。创新、丰富和发展具体的传播手段,给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从根源上为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建立正面防线。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形势政策教育

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事物有现象和本质两个不同的侧面,需要我们透过复杂多变的现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但并不影响我们洞悉其试图颠覆社会主义道路的用心。高校应与时俱进地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工作,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时事政治的教育讲解工作,注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敏锐度的培养与提升。

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黄金时期,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引导教育,高校的首要工作是配齐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要切实扮演好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引导者、启发者的重要角色,并严格把守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和原则,切实了解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动向,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启发和引导。其次,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武装人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与西方社会倡导的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划清界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探索认识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结合国际国内的发展实际,激发学生认知的自觉性,从本质上认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大学生的情绪、思想、人格等方面受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倡导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红色文化进校园,并与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充分挖掘并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为新时代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助力。

放眼全球,风云涌动,世界不断在发生深刻变动,面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需要保持警惕,提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高校还要与时俱进,上好形势政策教育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关注世界发展,认清世界发展格局和趋势,引导大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深入解剖,启发其掌握形形色色的时事与政策的本质,以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三)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

21世纪是科技互联、信息互通的时代。互联网以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到处有网,人人有网,随时有网”的新格局。互联网成了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也成了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无硝烟的主战场”,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前沿阵地。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中长大,当前的高校是线上与线下互联互通的开放环境,西方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互联网的特质,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通过自媒体进行渗透传播,影响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对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加强高校网络阵地的监管和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且以更加隐蔽和“软性”渗透的形式及实质,用良知和道义维护网络安全,用洁净的语言肃清网络环境,用正面的声音引导舆论走向。加大对网络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互联网监管和处罚的相关法规条例,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互联网监管处罚的法律体系。为新时代大学生构建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肩负人才栽培的重任,要勇于并善于抢占先机,赢得意识形态教育传播在互联网中的制高点,提高网络反渗透的能力和技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倡导在线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宣传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利用互联网高效快捷等特征,实时传递治国理政的新发展动态,及时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在坚守根本性话语的同时,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技巧[4],拓宽信息传递的具体渠道,创新展现的形式,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关注意识形态问题的自觉性,促使治国理政更“接地气”,形成并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显性隐性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5],为新时代大学生打造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网上精神家园。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是西方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具体手段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歇且不断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关系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挑战,需要高校直面问题本身,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和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出引导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的具体举措,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和深度内化,以期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自觉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荼毒。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