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

2021-12-06 08:2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七仙女黄梅戏服饰

胡 婧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其独特的服饰艺术,不同戏曲种类的服饰特点也各不相同。戏曲界中有一句老话,“宁可穿破也不能穿错”,意思是传统戏曲服饰有其固定的搭配,通常一部戏曲对应一套服装,不同的服装属于特定的角色,彼此之间不允许混搭。戏曲表演在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穿戴制度,所谓戏曲穿戴制度,指的是剧中的演员以特定的规则或定式扮演角色,其传统服饰的设计是程式化的。戏曲服饰是戏曲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戏曲中人物的表现,其样式、纹饰、颜色等能够将戏曲中的精神内涵传达给观众,引导观众融入剧情场景并理解剧情。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在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新阶段,如何抓住科技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做好文物和非遗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保护,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发源于湖北黄梅,流行于安徽安庆,并发展壮大、广为人知,黄梅戏是安徽省最为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针对安徽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探讨了数字化文物保护方法的应用,以及保护、传承和发扬黄梅戏中的戏曲服饰文化。

1 黄梅戏及其特色服饰简介

黄梅戏在山歌、茶歌、花鼓调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独立成单独的剧种,诞生于农村后传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汉剧、京剧、楚剧等众多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同于其他剧种,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表演的表现力丰富,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1]。黄梅戏的代表剧目包括《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其中又以《天仙配》最为著名,黄梅戏因此流行于大江南北,并走出国门在海外为人所知,负有盛名。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界更加关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黄梅戏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诞生之初被称为“草台小戏”,初期的黄梅戏服饰很是简陋,据著名黄梅戏老艺人严云高先生回忆,当时表演时“大褂缝上手帕权当水袖,毛巾围在脖上便是水领,头戴纸帽,足踏布鞋。”这一说法在专门记录该区域地方戏剧的《江淮戏曲谱》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旦角只是一件女褂、一条裙子,扮小姐是这套服装,演乞丐也是这套服装,衣服上没有水袖,演员也就用不着水袖功。”当时的黄梅戏是不区分角色服饰的,观众无法通过衣服直观判断当前表演的是哪部戏,只能全凭表演者的表演和说唱进行分别,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观众的代入感也不强,不利于黄梅戏的发展。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为黄梅戏带来了发展机遇,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黄梅戏的发展更加正规,舞台服饰从生活化逐渐走向舞台化,在借鉴了其他剧种的服饰进行设计后,黄梅戏的服饰从简衣布衫演变出各式各样的服饰,像剧目一样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黄梅戏的舞台服饰又进一步改革创新,不再拘泥于其他剧种常用的服饰类型,而是依据不同人物的形象大胆创新,将各个朝代的风格融入,力求服饰能够贴近人物性格,如《龙女情》中的龙女形象,为表现其雍容华贵和潇洒飘逸,借鉴了唐代仕女形象的齐胸襦裙,低领露肩,美丽动人。不同于《定军山》等早期影像的记录,黄梅戏最早被影像记录是在上世纪50年代,对黄梅戏的研究开展则更晚一些。

《黄梅戏风貌》一书中讨论了黄梅戏的文化定位,详细评述了黄梅戏中各个剧目的风格特点,并站在新时代传播的角度讨论了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为黄梅戏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方向和路径。但现有的黄梅戏研究主要针对剧本、音乐、唱腔等表演特点,缺乏对黄梅戏服饰的研究,也未有新时代黄梅戏服饰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黄梅戏这一地方剧中,只重视表演本身是不够的,服饰是舞台表现力重要的彰显,黄梅戏的服饰延续了汉民族历史上的传统服饰,以唐、宋、明时期为主,相比于京剧的行头,黄梅戏少了一些浓墨重彩、妖冶华丽,多了一些自然隽永、秀丽清雅,更加风流。黄梅戏的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黄梅戏的表演也在发展变化,服饰的风格随之演变[2]。

2 黄梅戏服饰的演变——以经典剧目《天仙配》为例

戏曲服饰俗称“行头”,是戏曲表演的艺术载体,是充分解读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后,对当时的生活服饰加以加工提炼、美化变形,添加一定的艺术元素,以增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类戏剧要素。黄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服饰是物态的体现,是戏曲的“符号美”,与表演的假定性、虚拟性、程式化相匹配。黄梅戏的服饰是怎样的?《江淮戏曲谱》中的描述是这样的:“黄梅戏从农村‘草台’进入城市剧场,添置了必要的行头,在安庆与京剧几度同班,加上到上海受到越剧、评剧、锡剧、扬剧、淮剧的影响,表演艺术有了丰富提高,水袖、甩发以及跌扑等表演程式和技巧都用上了。”由此可知黄梅戏服饰的发展是建立在博采众长基础上的。在经典剧目《天仙配》中,黄梅戏有了霓裳羽衣,七仙女的服饰个赛个得美,天上人间的服饰也各有不同。

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根据东汉时期董永与七仙女的民间故事改编,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上天,七仙女下凡与之成婚,二人感情忠贞不渝,历经波折终于长相厮守。这则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和对男耕女织幸福生活的追求。戏曲艺术较音乐、美术、评书等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让观众从戏剧人物的外部形象中对其有直观的认识,戏曲服饰在塑造舞台人物的外部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演员的服饰要与舞台的整体布置相契合[3]。七仙女这个神仙角色,在剧中代表着女子的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与其他角色相比充满了个性色彩,汉服的形制夸张而写意,配合华丽的装饰,既坚守本体、固守神韵,又将戏曲服饰的文化意蕴和律动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戏曲服饰轻灵飘逸的特征更方便舞台形象的塑造,举手投足之间魅力无限。

较早的严凤英、王少舫版本《天仙配》(1955年)剧中,七仙女盘发装饰有簪花头饰,身穿精致华丽的翠绿色曳地深衣,深衣右衽,交领有花边点缀,衣袖宽大,袖上镶边,手持毛扇。七仙女的服饰形象运用了我国汉服制式中飘飘欲仙的特点,让整个角色充满了神话气息,从服饰上直接将人物的形象塑造成仙气满满、高雅端庄,赋予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从视觉上辅助了剧情的向前推进。同时,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已汉代为背景,选择汉服作为剧中人物的服饰,贴近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表现故事情节[4]。从现存的影视资料看,在70年代末的版本中,七仙女的服饰在将曳地深衣改换成了齐腰襦裙(参见《电影介绍》1979年第9期封面),更贴近目前我们对汉服的认知,让七仙女的形象更贴近人间。对比三版不同时代的《天仙配》服饰,还是能感受到近年来黄梅戏服饰在精致程度上有所减弱,服装搭配和发型发饰上都有所欠缺(参见《极速前进4》中王丽坤饰演七仙女),这或许是因为这部黄梅戏流传甚广,一些演员在演出时未经专业培训导致的,但这也体现出黄梅戏服饰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数字化保护能够更好地让想要自学黄梅戏者了解不同剧目不同角色应用的服饰搭配。

3 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3.1 黄梅戏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尝试

2009年,安庆市博物馆的黄梅戏博物馆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展厅中的“黄梅戏艺术陈列”陈列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黄梅戏服饰,并将更多的文物藏品录制成像,通过展厅的电子触摸屏进行大信息量展示,将黄梅戏和当地其他戏剧的影像、音频、服饰等资料通过交互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解决了展厅空间有限以及真实藏品仅此一件的问题,数字化后的信息可以被多次复制,将电子触摸屏放置在相关的博物馆、戏院、图书馆等位置,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黄梅戏和黄梅戏服饰。

2015年3月14日,国家非遗中心第二批数字化试点工作会议在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召开,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作为黄梅戏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参加,旨在加快推进黄梅戏信息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并邀请了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专门从事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的技术人员予以了对接指导。2020年3月24日,在因疫情闭馆后恢复开放的首日,讲解员借助5G技术开启了对黄梅戏博物馆的手机镜头直播,为千里之外的“游客”带来了一场“云游”,这是安庆文旅首次进行5G直播尝试。从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到黄梅戏的代表剧目和人物,再到黄梅戏的乐器和服饰,一一通过镜头呈现在大家的手机画面上,5G技术让画面更为清晰流畅,方便远方的游客深入了解黄梅戏艺术,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这场直播在多个平台同步进行,大量游客通过网络与讲解员互动交流,达到了很好的直播效果,是黄梅戏走入千家万户的一次重要尝试。2020年8月18日,安庆市博物馆正式对外试运行,并于同年9月28日正式开馆。期待新馆中有更多、更好的黄梅戏服饰数字化呈现方式。

3.2 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3.2.1 服饰数字化保护和发展的创新性和必要性

数字化保护是当前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博物馆布展与数字化保护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一方面有效减少了因文物重复搬运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为展览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5]。在历史的变迁中,实体文物的保存难度大,有时会因意外发生损毁,造成文物价值的丢失。服饰类文物对保存条件的要求极高,如保存不当衣物可能发生褪色、虫蛀等问题,保存难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通过数字化的保护手段,能够将服饰类文物的关键信息留存,包括材质、版型、尺寸、纹样等,未来即使发生意外,也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复制,文物的价值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6]。

我国服饰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7]。服饰类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难点在于:(1)服饰不是简单的平面或立体结构,而是有里外的关系,内层会被遮挡,很难确定版型;(2)为让服饰细节保存得更加真实,需要以极高的精度进行数据建模,要保证细节不失真,加大了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难度;(3)服饰通常不止有一种布料制成,不同的布料之间要加以区分,增加了数据采集的难度。在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这三方面的问题,还要将服饰与人物、剧目相对应,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标记,让相似或相关的角色服饰能够进行相关记忆,力求将保护工作做到更好[8]。

3.2.2 黄梅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

3.2.2.1 服饰高清照片拍摄

由博物馆内部的专业文物摄影师,使用高像素的相机对黄梅戏服饰进行拍摄,由于服饰类文物尺寸较大、易磨损,建议采用支架支撑的拍摄方式,用模特模型加以支撑,使服饰的展现更为立体[9]。在拍摄时要做到多角度、全方位,光线的调整要适宜,不能过暗也不能反光,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开展工作,在照片拍摄完成进行放大后,要让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

3.2.2.2 三维数据信息采集

服饰类文物的最终呈现形式是三维建模,由三维数据经过采集加工完成,涉及数据釆集、打版建模、信息映射三个步骤。数据采集需要利用结构光扫描技术对文物高精度点的数据进行扫描,并需要通过高清单反相机的应用对文物局部细节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打版建模是利用高清照片拍摄采集到的的信息对服饰类文物进行建模;第三步则需要将采集到的细节信息映射到建模成功中,包括细节结构、纹理颜色等,最终形成完整的服饰三维模型[10]。

4 结语

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创新传播传承手段,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论述精神,在新时代努力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举措。黄梅戏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是起点,不是终点。黄梅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戏剧形式,以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黄梅戏服饰数字化保护的成果能够被应用在文物保管和文物展示与文创等多个领域,相信黄梅戏在未来会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七仙女黄梅戏服饰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天仙配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动物“闯”入服饰界
黄梅戏《祝福》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我演“七仙女”
我演“七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