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野下高校微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

2021-12-06 08:25邵雅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课程

邵雅黎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微思政即依托数字信息技术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创新实践,也是传统思政的有效拓展与补充。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的广泛普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正日益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不断探索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相互融合的模式与方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微媒体时代发挥更大的教育实效,为高校大学生的三观塑造、价值理念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教育保障与支持。

一、“微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微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来临而形成的创新的工作理念模式,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程度愈来愈深,学生的学习生活受网络的影响程度与日俱增,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由此而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迎接时代挑战,把握发展机遇,高校积极创新与改革思政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以“依托网络开展思政教学”为核心特点的微思政即由此应运而生[1]。具体而言,“微思政”指的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信息化改革的号召,立足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托各类互联网资源与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平台,运用生活化的言语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真相引导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的成长发展。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微思政重点突出了新时代下网络平台对思政教育开展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把握住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网络阵地,应用各类网络平台与资源对学生的思想理念产生影响,它既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积极创新,也是对其的有效补充。

(二)特征

微思政作为微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平等性,即思政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交互。传统思政中,教育者由于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且受教育理念的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话语霸权的地位,占据着主导性,而受教育者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的灌输,相对来说属于劣势一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则有效地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与平等性等特点而使学生可以依托互联网获取信息与资源,打破了原先与教育者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其主体地位得以突出,与教育者对话交流的机会和频率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交互平等性得以凸显[2]。

其次,丰富性,即微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微课程”“微电影”“微小说”等都可成为思政教育内容的载体,成为思政教育开展的途径,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调动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体性,使思政教育的效率得以提升[3]。

再次,多样性,即思政教育媒介选择的多样性。依托互联网开展微思政教学为教育者提供了多种教育媒介,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微媒介在思政教育信息的负载与传递上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微媒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为学生开展即时的、碎片化的内容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表现出更大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最后,时效性,即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保障。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依托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能使其及时到达受教育者,由此而使信息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而受教育者也可实时进行反馈,思政教育在较强的信息传播时效保障下得以更加高效而有序的开展。

二、微媒体视野下高校“微思政”教学工作开展现状

(一)开辟微思政工作新阵地

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微思政工作政策与文件,全面推进微思政工作的开展,首先在思政工作阵地打造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实践。其一,一些高校围绕微思政工作的开展而建设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开设了师生交互、党的重大会议精神专题等版块,学生可在该网站平台了解学习相关的思政知识,向思政教师进行提问等,而思政教师及学工人员等则可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4];其二,搭建慕课服务中心,为教师收集慕课资源,发布慕课视频,开展慕课教学提供便利;其三,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微媒介的作用,藉此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各类微媒介中,学校官方微博或主推的微信公众号相较而言有更大的影响力,以“安徽师范大学”微博为例,其粉丝数达到6.5万之多。高校在微媒介上发布的微思政相关信息主要有党团活动,政策文件,时政要闻,思政教育实践等,当前微媒介已成为微思政开展的主要阵地。在一项针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微思政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中显示目前高校对微媒介的运用已非常普遍。

(二)创新微思政工作新产品

高校微思政产品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包括“微课程”,学习通等APP,思政微电影等,其中,微课程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是高校重点关注与推广的微思政产品。微课程的种类比较繁多,有省市级的在线开放课程,各类慕课平台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课程,正大微课,考研课程等。以正大微课为例,作为一个微课教学平台,它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如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资源等,学生可随时在线获取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展碎片化的思政学习。据平台数据统计,正大微课截止到2019年2月1日,访问人次就已达6千多次,由此可见师生对于该平台有较高的认可度,应用频率也较高[5]。此外,部分高校将各类网络学习APP引入思政教学,如超星学习通APP,不少高校运用该APP组织教学,结合课堂实体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签到,课中互动,课后作业布置即课程评价等搬到网上,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还有一部分高校在“微电影”走进课堂,将思政教育与微电影相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相关的思政主题拍摄思政微电影,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自主性得到了有效地激发,改变了传统思政中的学习惰性,学生们自主组建拍摄小组,编辑拍摄脚本,确定拍摄方式与风格,并在与他人共享即学习借鉴他人作品中获得成长,原本枯燥乏味,偏重理论灌输的思政课堂因此而具有了新的活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尊重,使思政课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打造微思政工作新环境

高校积极实践微思政教学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思政教育氛围,逐步形成了以网络教学平台,微媒介等相结合的微思政教学网络。教师,学工人员等思政工作者通过即时在网络媒介上发布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政理念,价值观的健康成长,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消除学生的疑虑,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影响其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而学生则可依托网络媒介即时进行思政学习,由此使得思政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而对学生形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6]。

(四)构建微思政工作新机制

在机制建设方面,高校的微思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建立和强化思政教育信息化培训机制,为思政教师,辅导员,学工教师在信息化思政领域提供专门的、高效的培训平台,使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化微思政教育理念,提升微思政教育技能,从而切实保障和提升微思政教学工作的实效;其二,与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定期邀请机构技术人员到校指导思政工作者使用各类教学软件组织教学,使思政工作者尽快掌握各类微思政产品的使用技巧,提高微思政产品在思政教育中的使用效率;其三,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和对话机制,为师生的平等交互提供平台,通过各类微媒介的因公增加师生间的交互频率,营造良好的师生对话氛围;其四,高校在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如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以及重大会议召开之际依托微媒介组织开展各类党团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使思政教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活动。

三、微媒体视野下高校微思政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微思政阵地建设亟待完善

当前高校在微思政平台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尚未形成对微思政的足够认知,在思想理念层面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微思政工作意识亟待加强,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思政教育者,他们普遍缺乏较高的信息素养,对数字信息技术,网络媒介缺乏基本的认知,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与模式,微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而受到阻滞;其次,对微思政平台的建设管理尚有待加强,一些高校的微思政网站设计粗陋,存在诸多影响师生体验感的弊端,还有的网站功能模块设置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模块建设。此外,对思政网络平台的利用率较低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有的高校思政人员数量偏少,受时间与精力所限,他们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的课堂实体教学中,很少有时间登陆思政网站及时查阅并解答学生提交的疑问,学生在网站进行提问后长时间得不到答复必然会打击其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对网站的积极态度也会发生改变,不少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思政网站是空有摆设的面子工程的认知,无益于学校微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7]。另则,微课堂的开通虽然为学生即时开展思政学习,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微课考试作弊,刷课等诚信问题,由此对微媒介的应用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的应用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则是学校对官方账号的宣传推广力度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对其缺乏基本的了解。如学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在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普遍偏低,即与高校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密切的关系等。

(二)微思政产品吸引力有待提升

微思政产品是微思政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品质与运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微思政工作的效率,当前高校微思政工作尚处于发展推进的初期,在产品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与缺漏,由此而使微思政产品的吸引力受到影响。其一,微思政产品在内容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如有的高校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虽然设置了党代会,人大会专题,但推文内容单一而陈旧,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微产品在宣传党的工作,增进学生党建知识等方面的功能极大受阻;其二,在微课程的推广应用方面,虽然高校将微课程作为网络选修课推出,但课程建设质量,学生参与热情等都尚未提升,而学生在微课程考评中舞弊,刷课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是微课程产品在应用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8]。

(三)微思政工作环境易受干扰

首先,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自制力差的学生经常将他们带进课堂,而手机上五花八门的娱乐软件又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于是利用课堂时间玩手机成为很多学生上课的常态。在一项有关安徽部分校思政工作开展状况调查中显示88.1%的学生认为非学习类的APP对学业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学生安装与使用非学习类APP的比率已超过学习类APP,娱乐类APP的泛化严重干扰了微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环境,大量地挤压了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思政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其次,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容监管的难度,由此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其中不乏对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的诸如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相关内容,学生很易在潜移默化间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从而干扰其价值判断与身心健康成长[9]。

(四)微思政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差异凸显

首先,教师与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关注点不尽相同,由此造成师生间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教师难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引及答疑解惑,学生则认为教师对自己不够了解,存在信息隔阂,进而拒绝与教师的深度沟通交流,教育主客体间的这种信息素养不一的状况给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困扰;其次,对于各类网络舆论信息,教师相较于学生有更加独立的判断与甄别能力,能进行正确的批判性的解读,但教师相对于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时间和范围则较窄,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浏览各类信息。因此教师虽在信息甄别方面具有优势,但却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接收情况,从而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指导,师生间这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微思政教育的开展。

四、微媒体视野下高校创新微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加强微思政阵地建设,优化微思政教学平台

首先,微思政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甚至政府与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营造微思政教育的良好的环境氛围,优化微思政教育在软硬件资源方面的配置。而合力的形成首先要基于趋同的理念认知,要建立在对微思政工作高度的重视基础上,因此加强微思政教育,优化教育模式,打造坚实的微思政阵地就必然需要强化理念建设,使思政工作者与学生都能对微思政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深刻地树立新旧统一,思想引领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新旧统一即传统课堂为主的思政教育与借助网络与微媒介而进行的微思政的统一,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引领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微思政开展过程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以人为本即以服务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思政,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结合学校特色对平台进行精准定位,以突出其在不同类别学校中的比较优势,打造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微平台。而在微思政平台的栏目设计与内容选择上应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与兴趣点,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生在微思政教育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0]。

(二)开发优质微思政产品,强加微思政产品推广

鉴于当前高校微思政产品的内容设计存在枯燥,单一,缺乏趣味性,更新缓慢等问题,高校在加强微思政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需要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为核心,不断丰富其内容,强化内容品质。其一,在微课程建设方面,高校应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状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意愿,有的放矢地改进微课程产品。同时为了丰富微思政课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有必要在思政公选课基础上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而增设时政热点,心理讲堂等课程;其二,充分发挥校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定期举办思政相关活动,如校史展览,雷锋月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随处可见的思政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思想理念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此外,微思政文化活动还可以与微电影等微思政产品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活动开展拍摄主题纪录片或情境电影,使学生在拍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思想理念,提升思想道德与政治觉悟,同时使思政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得以扩大和拓展。

(三)构建完善的微思政环境,营造积极的微思政氛围

营造良好的微思政环境氛围,加强微思政环境建设需要从环境监管与队伍建设两方面加以着手。首先,在环境监管方面,一是要明确监管职责,相关责任主体如校党团委,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学工人员等都应对自身在微思政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了然于胸,职责明晰,分工合理才能共同促进思政工作的高效而有序开展;二是要加强舆情监控,积极主动地正向引导舆论,正确解读时政热点,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切实了解学生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与意见引导者,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纠正其错误观念,避免恶性事件发生,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舆氛围。

其次,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围绕打造一支有较高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同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熟悉微媒介,微平台的运营规律与技巧的高素质,高效率的微思政工作队伍的宗旨,从队伍结构优化与媒介素养教育两个层面来加强微思政队伍建设。对于微思政队伍结构优化应建立多主体的工作机制,将学校党政干部,思政教工人员及学生都纳入微思政工作当中,充分整合与协调不同主体的力量优势而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效的思政队伍,如突出与强化党政干部的政策与资源协调优势,重视与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强调和利用学生对微平台建设与运营的技术优势等,以促进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则应注重加强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学习以及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信息甄别的能力教育,通过建立系统的培训教育平台,促进培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进行。

(四)立足微思政长远目标,建立微思政长效机制

首先,应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机制,通过精选话语议题,优化话语表达,培养意见领袖等方法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对话。如在话语表达形式上,应注意生活化,情感化的用语表达,避免高冷的官话,意识形态话语的过度使用,增强话语亲和力,从而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性,而在意见领袖方面则是要重视与培养网络环境中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发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其次,应建立反馈调节机制,全方位监管各类网络信息,对舆论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加大对负面情绪的疏导力度,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及时的解答,帮助学生在泥沙俱下的各类网络信息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对信息的甄别与选择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净化微思政网络教育环境。

五、结语

微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时代进行的积极而有效的创新实践,它以互联网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需求而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微思政在丰富学生的思政学习渠道与平台,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向学生输送高品质的思政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微思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并在打造教育阵地,创新教学产品,优化思政环境,构建思政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微思政教育工作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顿,但立足于全局,放眼于长远,微思政在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促进思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必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