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路径研究 *

2021-12-06 08:25王元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王元珍

(厦门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启发学生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文化内容和思想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原理”课教学中的融入?笔者以为:一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相通的内容;二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三要遵循内容要精,形式要活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教育学生以知促行,懂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1]。

一、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似相通的内容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原理”课在思政课程体系中是基础,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2]。“原理”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围绕这个的“重点”展开。从融入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虽无“唯物”“唯心”之分,但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中国古代的“气”本体论,阴阳五行说,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东汉王充“元气未分,混沌为一”(《论衡·谈天》)等,都是唯物论思想的典型表现。

在辩证法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认识到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客观性、普遍性,而且在关于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量变与质变关系等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相似。“刻舟求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成语故事,反映了否定孤立、静止,强调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世界观。而《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中关于“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思想,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智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在回答世界本质上究竟是什么的同时,同样强调实践、“践履”和“化成天下”。虽然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践履”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区别,但二者服务于社会生活的目标和注重躬行践履的实践逻辑,却有相似和会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历史观

1.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物质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和孔子“富之”而后“教之”的思想,都强调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多从维护现实经济和政治秩序的角度,强调物质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剖析相区别,但其强调社会物质生产生活重要性的朴素思想,显然有利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历史进化论内容

在如何看待古今关系的问题上,先秦时期管仲提倡“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秦汉以降,这些思想成为不同时期社会变革、变法的思想基础和实践依据。值得一提的是,《易传》不仅描绘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性,还肯定了“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传·彖传下·革》)说的是天地发生变革,才有四季生成;汤、武取代桀、纣的革命,是顺应了天命和民心。在这里,“革命”一词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动因、性质、目标等论述明显不同,但其中蕴含的社会变革的思想,却有其进步意义,尤其是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点上,与马克思主义高度相似。

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发端于夏商周时代。《尚书》中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至春秋,孔子总结先人社会治理经验,认为“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将“民”置于“食、丧、祭”之前,强调其第一位的重要性。孟子继承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等。历史上,民本思想是烙印在传统知识分子群体思维中的深刻印记,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性”立场有本质区别,但对于人民群众群体命运的关注,却有相似相通之处。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的共鸣和认同,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相近的思想方法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蕴含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的深刻哲理,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启发学生从本国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现”中国文化包含和马克思主义相似的智慧,进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二、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5]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造,也包括他们的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运用历史文化典故,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大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必要从二个方面讲清这一特色。

(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近代中国是历史中国在近代这个时间段上的延续、嬗变和前行,这种延续、嬗变和前行离不开中国大历史和深藏于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化。这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是贯穿本民族全部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时,恰缝新文化运动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之际,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却从来不曾离开传统中国延续下来的、濡养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优秀文化。这既是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本来就包含中国文化,也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之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接受的是本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并以他们已然从本国文化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和养成的思维习惯,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上,这种已有的中国文化先于马克思主义的“前见”,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一开始就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和中国文化独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式的诠释和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一大特色。这其中,尤以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堪为典范。

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为例,“实事求是”四个字最早见于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1941年,毛泽东同志重新定义“实事求是”,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发展的典型表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典故,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在《矛盾论》中,他引用《孙子兵法》里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唐代魏征所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浒传》里宋江三打祝家庄先败后胜的故事来说明把握矛盾双方特点、全面客观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借用历史文化典故去阐发、引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引经据典,画龙点睛,生动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文章和谈话的一大特色,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特色。仅以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为例,截至2018年4月,《习近平用典》第一、二辑就已收录被编辑组看成是最能体现习近平同志思想的典故283则(第一辑135则,第二辑148则),这些古代诗文中经典名句的生动运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凸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果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丰厚滋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做到内容要精,形式要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做到“内容要精”,就是“原理”课教师要选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典故,避免因面面俱到而把“原理”课变成了传统文化的普及课。在如何学好弄懂马列理论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6]“原理”课作为一门面向本科生的思政课,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上,同样需要遵循“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可以融入的地方融入,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形式要活”,则是指融入的形式除了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灵活多样的课外学习方式作为补充,如: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寻找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似相通的名篇、名句,并加以比较分析;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走访遗存和复建的传统书院,深化对中国古代学人士子注重践履的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与认识。

(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单纯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并不能救中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国的先进分子高举,并开创其中国化的进程,除了它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似相通,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正是因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才具有高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人类历史上其他一切哲学的先进性,并在传入中国之后,开启了一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今天观察和讨论中国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7]要教育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性有机结合起来,懂得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还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和丰厚滋养。

(三)要教育学生以知促行,懂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并非简单的理论阐释和观点传授,而是要教育学生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懂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德性”。诚如冯契先生所言:“哲学理论,一方面要化为思想方法,贯彻于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身体力行,化为自己的德性,具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1]“原理”课教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以知促行,将所学理论转化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与这些理论、观点所蕴含的思想去接触、去碰撞,然后认同它、接受它,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贯彻,以至习以成性,使理论内化成为自己的德性和思维方式。惟其如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坚定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