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隐性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为政之道》为例

2021-12-06 08:25潮家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孔子

潮家佳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安徽 池州 247099)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在各高校各专业被普遍重视。课程思政即以协同育人为理念,立德树人为本质,通过显隐结合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对象为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把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

大学语文不同于其它课程,虽市面上大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几乎都是选取的古今中外名篇,课程重在通过鉴赏各类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修养,进而提升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文学经典“文以载道”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而大学语文课本中的这些文学作品,大都包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资源,如家国情怀、人生信念、历史责任、人情冷暖等思政道理,这些隐性思政资源可以很好的为教师所用,让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中去,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本文将以《大学语文》[3]中的《为政之道》篇目为例作实践探讨,《为政之道》主要是围绕孔子的德政观,选取了《论语》[4]中部分经典段落,在这些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资源。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学过《论语》中不少篇目,对《论语》经典语句有所了解,但通过课堂反馈,发现对《论语》关于治国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只对当下的“以德治国”有所耳闻,这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国家政治政策关注不多,急需课程思政发挥作用,而大学语文隐性思政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挖掘并发挥课程隐性思政资源的最大作用,本文接下来将作探讨。

一、因文解道——《为政之道》中隐性思政资源探究

古代学者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贯道”,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文道统一”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解读古文精典时要善于“因文解道”,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文字中领悟其思想内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为政之道》重点,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孔子的以下为政主张:

(一)以德治国思想的内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强调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统治者实行德治,百姓自然会自动围绕拥护,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国极有价值的部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通过对比德治与法制的区别,强调了德治比刑罚的高明之处,在于能让人有知耻之心,从而心悦诚服的避免犯罪,可以说德治与法制相辅相成。“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强调统治者要庄重严谨、孝顺慈祥,百姓自然会产生敬意,竭力尽忠,这也表明了孔子“礼治”“德治”的思想。“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表明了孔子反对杀戮,主张“德治”的思想。孔子用“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赞赏南宫适,认为他有道德 ,是个真君子。这也表明了孔子鄙视权术和武力,崇尚朴素和道德。后代儒家进一步发展了该思想,提出了“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

(二)认识“民信”为政重要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可以去食、去兵,但决不可去民信,眼观中国今日之巨变,正是出于百姓对党的信任,在党的带领下,从一个历经欺凌的贫穷落后之国,一步步走向现今的世界强国。“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信”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则强调统治者应该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事务,恪守信用。“民信”是治国之根本。

(三)体会“富民、教民”经济思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阐明了儒家学派经济思想的核心即是“富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国家就不可能贫穷,这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表明了孔子“富民”和“教民”的思想,及先富民后教民的要求,即让百姓先富起来再接受教育,教化百姓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终是个关键的大问题,他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让百姓受益匪浅。建国后,国家用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大力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四处可见的致富标语及各项惠民致富政策,这些无不体现了“富民、教民”的经济思想。

(四)懂得“举贤、正己”为政之道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强调应提拔德才兼备者为贤,施教于百姓,他们就会乐于上进,也可谓以善者为上,其不善者自化。“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表明了统治者应节约用度,爱护官吏,且役使百姓切忌贻误农时。“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强调统治者应当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现今各类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廉政之策,无不体现了“举贤、正己”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为政之道》,了解国家“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引导他们认识守信的重要性,信用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自己的信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各项“富民、教民”政策,眼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日益富裕,教育越发普及,让学生不由产生国家自豪感。而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让贤才有了用武之地,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各项廉政之策,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不仅给百姓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更让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二、知古鉴今——启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紧扣“德治、守信、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思政元素解读选文,引导学生把孔子的为政之道与当前国家时政国策联系起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渗透思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孔子的以德为政主张,更好地领悟以德治国的思想理念及其重要性。

“知古鉴今,以史资政。”选文中孔子的为政主张对于今天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赏析精典名句过程中,将孔子的“礼治”“德治”以德为政思想与新时期“以德治国”思想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把孔子“富民、教民”治国安邦思想与党中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6]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7]。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基本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重要保证。

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导读延伸,贯穿古今,将文中“举善而教”、“敬事而信”为政思想融贯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明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为政之道》教学过程中挖掘文中思政教育元素,将孔子为政思想观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相关联,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立德于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见微知著——反思大学语文课程隐性思政

(一)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优势

大学语文的核心宗旨是语文素养的形成,这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宗旨是一致的,而大学语文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要想更好的发挥优势,还需加强课程内容建设,科学规范的设计教学内容,多多挖掘文学作品中的隐性思政资源。

在选取教学素材时,注意选取思政理论贴近生活的,如本文引例中的“以德治国”等思政元素,是近几年国家所倡,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媒体时常报道,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自觉思考其中的内容,感受语文的美及思政道理。在教材选编时,可通过设计模块,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文引以为例的《为政之道》,就是选自张爱丽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一单元生命方舟,本单元还有《曲则全》《下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文章,均为对人生、生命感悟的主题。而该教材还有“真爱之旅”、“历史长河”、“拳拳亲情”等单元板块,这就能更好的把相关主题的语文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去。另外,选取教学内容时,思政教育内容应明显易懂,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把握其中的精髓,更有学习动力,《论语》中关于孔子的治国思想有很多语句,而《为政之道》一文所选取的语句均是比较易懂且贴合当下。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早已落后,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应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

首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中去,如线上线下课程的结合、多媒体的课堂应用等,能给学生呈现更多的教学素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为政之道》时,通过线上平台预习,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再通过多媒体带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让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改变课堂互动模式,用引导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从听课人变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思考、表达,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如在讲解《为政之道》时,由学生来谈谈孔子“德政”思想,在我们现今社会制度中的体现,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再次,还可结合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思政资源内容,设计相关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在大学语文思政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作为本身具备较高素养的大学语文教师,其能力不应只体现在传授知识上,更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思想教育上,因此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思政思维,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的给予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提升其政治素养。或组织教师教学竞技,通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四、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大思政”的教学理念,努力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隐性思政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思政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这种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育人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国家,促进学生提高思政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立德修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培养知识扎实、思想过硬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孔子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