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论视角下独立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建构

2021-12-06 15: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理论

王 萍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点。只有师和生关系和谐并良性互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质量。然而,高校师生关系不再是小学、高中阶段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独立院校更因为其独特的“师”情和“生”情,师生关系不和谐之处颇多。鉴于此,笔者尝试按照以下思路对其进行研究:对和谐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解读;了解独立院校独特的“师”情和“生”情,分析其师生关系不和谐之处;在和谐理论指导下对独立院校师生关系进行建构。

一、和谐理论解读

(一)和谐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和谐理论,又称和谐管理理论,国内最早有关和谐理论的研究见于先秦时期出现的“和合”思想。孔子、老子等思想家都在其作品中对这一思想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它逐渐发展成为各个时期治国理政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席酉民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1]。此后,以席酉民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和谐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发表了众多文章,提出了核心理论,并对其起源、发展和应用进行了阐述。比如:2005年,席酉民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和谐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明确了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丛林”理论背景,并指出和谐管理理论要在实践中平衡内外部不确定因素,通过优化设计和人的能动作用实现双则的互动耦合。近年来,和谐理论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些概念和原则的构建,并逐步被学者们尝试着应用在了不同的领域。比如:周建波等把它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熊筱琴等借助它研究了图书馆的管理,牟蕾基于该理论对高校管理进行了分析。

国外对和谐理论的研究开始于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研究》一文。文章指出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时不能不顾他人的感受。这是西方对和谐理论的初步探索。此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西方的和谐理论逐渐形成,并被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研究。可见,国内外对和谐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用以研究独立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和谐理论内涵解读

席酉民教授提出的和谐理论,基于西方管理哲学,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优势,注重从整体上考虑、全面把握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事物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确立企业发展的远景与使命,即长远发展目标。有了远景与使命,也就是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引,企业的发展才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为了实现长期目标,组织需在不同阶段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需要、环境等因素制定一个个短期发展目标,即“和谐主题”,并切实完成。“远景与使命”为“和谐主题”导航,“和谐主题”是框架,其最终指向是“远景与使命”。

“和”——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法则。“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社会都要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才能发展。“和则”要求在目前高科技条件下的管理中注重人文思考和人文关怀,关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利用“人”的因素的不确定性来应对管理问题中的不确定性。“谐”泛指物的要素,外部环境因素,“谐则”是利用理性设计和优化来提升组织流程、结构等要素,即物的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有二者有机融合、互动,才能创造出组织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环境,才能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和谐主题”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和则”和“谐则”双规则的运作来组织问题,和谐管理理论是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解决学。

二、独立院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一)独立院校特殊的“师”情和“生”情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专职教师,母体学校派遣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其中,派遣和外聘教师在其教师团队中一般较少,但却是高水平高学历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聘用成本高,工作繁重,年龄偏大等原因,其来源往往不稳定;有课时来,无课时走,与学生及年轻教师交流少,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不理想。专职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主体,主要由年轻教师担任,所以普遍年龄小,学历低,职称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易受外界影响,流动性大。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必然带来教师任务繁重,加上办学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出于经济利益目的扩招带来的独立学院师生比超标,大多数教师要么被要求完成一周12课时或更多的课时量,要么同时承担多门课程,除此,还要承担毕业论文,毕业实践等指导工作。繁重的上课工作加上大量繁琐的其他教学任务,使得年轻教师很难在自身专业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取得进步,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归属感。

独立院校的学生人数众多,群体特殊。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院校,在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同时兼有盈利目的,学生每年的费用是公办高校的三四倍,所以独立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调查显示,其学生的生活费也普遍高于公办学校学生。但学生的入学成绩却普遍较低,多数低于本科二批成绩,与本科一批成绩的差距更大。究其原因,他们少数是高考发挥失利,多数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上,较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又使得他们社会接触面大,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社交能力强;较多接触网络,甚至沉迷网络;对自我的人身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也较高。

(二)独立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之处

由于独立院校特殊的“师”情和“生”情,其师生关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和谐:

1.“教”与“学”认识不足,教学互动差

师生关系是围绕教学主题展开的一种积极互动关系,只有师生正确、积极地认识了“教”与“学”,互动才能有效进行[2]。独立院校学生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大多把学习看做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课上“打渔”,课下“晒网”。而老师因独立院校待遇差、发展前景不确定、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家庭经济压力大等原因,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看做了不得不执行的任务、“稻梁谋”的工具手段,只“授业、解惑”,“传道”严重不足。如此不得已而为之的“教”与“学”,必然缺乏有活力、有效率的互动,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2.师生空间距离大,关系疏远

课堂上,一方面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得原本经验不足、水平不高的年轻教师更是很少站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近距离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上不自信、不积极主动,喜欢选择教室靠后面的位置,拉大了与老师的空间距离。课下,高水平有经验的派遣和外聘教师长时间不在校;年轻的专职教师因兴趣爱好、照顾家庭等原因大都不住校或上完课就走,师生课余交流少。师生空间距离较大、关系疏远,造成了知识的交流较弱,彼此的感知度低,情感交流少,影响师生关系和谐。

3.等价交换原则、功利主义倾向盛行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优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但其法则也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有偿服务和互惠互利思想等经济交易关系渗透到了高校师生关系之中。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把交学费上大学的教育消费行为等同于一般的服务消费行为,认为自己是顾客,是上帝,而老师是商家,是服务提供者;有些学生认为学习不能带来实际效益,而厌学、逃学去做能快速产生效益的事情;有些为了获得奖助学金,比赛拿到较好名次,用不正当手段拉拢师生。有些老师则不重视课时费低的教学,把精力都放在项目申报、科研课题上,考虑到不及格率影响自己的教学评价,学生的评优、毕业等,就予以通过。有些高校考虑到学校以后的就业率等,只要学生没有严重违纪,就降低标准,予以毕业。

4.网络社会思潮充斥着师生的大脑

现在独立院校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伴着网络,有些甚至高中就已经沉迷网络。网络上不健康、消极的传播内容和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不尊师、不信师,高度以自我为中心。和老师发生不愉快时,会借助网络快速传播,混淆公众的视听,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较多关注学生的成绩、奖项,而不同程度忽视了其身心、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使老师更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了“传道”,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不健康的网络社会思潮严重阻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3]。

三、独立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建构

对于以上师生关系问题,建议独立院校施行“和谐管理”。

一方面,运用“和则”对人进行管理,即独立院校对老师和学生施以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以激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周围的一切力量,充分利用好自身和学校、社会、经济等环境,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教”与“学”。具体来说:

(一)关心、尊重老师

独立院校不但要重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派遣和外聘教师,更要高度关心做为中流砥柱的年轻教师。充分考虑年轻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进步,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提高其专业知识修养及教学方法手段。了解年轻教师生活、家庭上的困难,通过工会活动等途径予以帮助,增加其与院校的粘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主体,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独立院校要充分了解和考虑学生的特点、需求,针对性地安排有助于其未来人格和职业发展的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薄弱等具体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其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其价值观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平等、关心、体贴地对待学生,不歧视、嘲笑基础差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处境和困难,理解学生的情绪和想法,帮助分析、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将其和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相结合。

另一方面,运用好“谐则”打造有助师生和谐的外部条件及环境,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具体来说:

1.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独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让同样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独立院校老师享有和公办学校老师相同的待遇。这样既有助于提升独立学院老师们的职业信心,也可以实现母体学校和独立院校间老师合理流动,增进其学习和交流。国家应规范和监督独立院校的办学质量,严防其从经济利益出发,不管自身实际,做出影响师生和谐的事情。

2.独立学院应不断改善学院的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结合独立学院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阶段发展主题。通过开展“师生互礼”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提升年轻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其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等;明确教师发展规划,为教师履职和自身发展保驾护航;明确学生培养目标,为学生成长排忧解难,做好保障。

3.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思潮,积极化解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导致师生不和谐的负面因素。多走近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注重和做好课堂思政,“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应该教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处事,引导学生规划未来。

4.社会大众,特别是网络应积极宣传好的典型,传播正能量,做好舆论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家长在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处理学生和教师沟通中的问题,帮助建构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家和万事兴,师生关系和谐则有助于独立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构建其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基于和谐理论,处理好独立院校“师”“生”以及所处环境的关系。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理论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坚持理论创新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