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1-12-06 15: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自控三全育人校园文化

刘 月

(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生科,四川 南充 637000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坚持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有机结合,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针对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高校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网络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引导广大学生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正确处理网络游戏行为与成长成才的关系。

一、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网络化时代的进程早已将网络游戏推广普及到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身边。大学校园周边各种类型的网咖、随处可用的wifi网络、不限流量的手机套餐、高档先进的智能手机等都为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也为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泛滥提供了土壤。相约“吃鸡”的大学生在寝室、网吧、教室、校园随处可见,使用手机或电脑打网络游戏几乎成了大学校园最寻常的生活常态。这些看似寻常却隐藏了诸多风险的学生网络游戏行为正逐渐加剧,对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和调查屡见不鲜。笔者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部分学生为例,展开了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微调查。调查有效统计 493人,玩游戏的人数为324人,占比为65.6%,男生玩游戏比例远超女生,且较为喜欢在PC端进行,女生一般使用手机或iPad玩游戏。喜欢玩的游戏种类有:对战类游戏,如英雄联盟(腾讯)、守望先锋(网易)、绝地求生、王者荣耀(腾讯手游)、狼人杀;角色扮演类,如魔兽世界(国外、网易代理);社区养成类以及益智休闲类,如崩坏三(手游单机)、皇室战争(手游对战)、部落冲突、开心消消乐等。种类繁多的网络游戏也随着时代和学生群体的变化在更新换代,有些手游火爆一时但很快又被新兴的游戏取而代之。数据分析显示,17.7%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游戏种类的原因是因为网络游戏的画面色彩音质效果吸引人,22.3%的人是因为游戏的玩法吸引人,40%的人则是因为其他原因玩网络游戏,如人物角色吸引人、游戏配乐好听等。玩网络游戏的学生中超80%选择在周末或假期空余时间 ,8%选择午休时间,10%选择晚上下了晚自习之后;认为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人占比近80%,认为网络游戏有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人数位占17.8%,仅仅少数人认为网络游戏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影响。通过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游戏行为的发生时间、频率、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大学生内部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学习效能、业余爱好以及外部寝室环境、校园管理、学风建设氛围等因素有关。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内因:探索新鲜刺激的心理需求

1.网络游戏愉悦的感官体验。网络游戏能够让人暂时脱离现实生活,释放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获得较好的精神愉悦和感官体验。

2.学生自身缺乏自信,学习效能低,自控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有些进入大学,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中感到自卑的同学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或者人际管关系处理不当的有身心压力的同学,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能够通过游戏的升级和闯关找到存在感、力量感和成就感。大学生自控能力差,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能力不足,学习动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的主观因素。

3.心理发展不稳定,人格发育不完善。心理学研究表明,网络成为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的大学生的“避难所”,他们内心空虚、缺乏安全感和秩序感,通过网络游戏寻求补偿,找到短暂的满足感和与现实脱离的不真实感。不难发现,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学生群体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者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发育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寻找网络世界逃避现实世界,不能坦然面对自我,而是去虚拟的游戏世界找到假面的自我。

(二)外因:周边环境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繁荣。作为中国最庞大的网络原住民群体,90后和00后的大学生们对网络的依赖与使用就像呼吸新鲜空气般自然,打网络游戏就如同跑步锻炼般普遍。调查数据中显示部分同学接触网络游戏是通过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介绍,部分是因为网络游戏的广告营销无处不在。学生表示在同学们之间似乎不了解最热门的网络游戏就没有共同话题,无法社交难以融入群体,这种现象在男生群体中尤为普遍。由于大学生群体生活的环境因素,集体网络游戏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分辨意识,这也是网络游戏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

2.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严重匮乏。浮躁、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大学生追求事物的新鲜与快捷,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趋于娱乐化、碎片化,这是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的体现,也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表征。

3.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不足,校风学风建设的缺失。大学课余生活的的单调与匮乏,大学校园文化的缺位,学风建设工作全面性、系统性不够,网络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不及时等原因也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之余选择打游戏作为娱乐项目。

三、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对策研究

网络游戏行为对于正处在建立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危害巨大,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

(一)加强自控能力培养,提升抵制诱惑的心理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就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对自我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的一种能力。当代大学生富有激情和自信,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但有相对有一部分群体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具有一定惰性。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锻炼抗压能力,提升自控能力。

2.强化学习动力,抵制网络诱惑。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善或减少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重要方面。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方式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引导监管式学习截然不同,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的学业规划对于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至关重要。只有找到学习的内生动力,想明白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学什么、怎样读好大学、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等问题才能够找到学习的动力、方向和目标,也就不会虚度光阴,迷茫不前。学习有计划,生活有节奏,精神有寄托,也就自然能够抵制住虚拟网络的诱惑了。

3.创建和谐校园,提升人文素养。和谐校园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培养高质量社会人才的重要前提。校园是大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土壤和基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种精神,高雅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生。精神上得到充足的滋养,提升了生活情趣和品位的青年学生,对于网络游戏行为的需要也就减少了。

4.增强自控能力,注重完善人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完美的个体存在。每一个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和问题。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学会完善自己的不足,健全自己的人格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不管所学任何专业的青年学生,都应该注重对自我心理的完善和探索。只有学会处理自己与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三重关系,达到内外平衡,形成相对稳定且健全的人格才能够做自己行为的主人,真正做到自控。

(二)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早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泛滥,严重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象,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形成网络育人主阵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构建网络育人格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应坚持明确的育人导向,健全网络育人机制,健全管理运行制度,落实经费、场地等必要条件保障。其次,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在网络信息源头下工夫,充分开发网络资源,设计建设美观、科学、便捷、创意,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师生粘合度高的网络平台,把大学生从网络游戏平台吸引过来,抓住网络育人主动权。广泛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弘扬主旋律、契合师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的网络文化活动;积极创作富有创意,学生喜闻乐见,能够激发情感共鸣的网络作品,突出主流文化,体现价值引导,充满正能量,营造风清正气的网络空间。再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育网络教育名师,选树一批校园好网民,积极动员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邀请学术名师、班主任、辅导员参与网络育人,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后,重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易班、qq、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掌握学生日常动态,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的匮乏,学生业余生活的单一,精神世界的贫瘠,是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繁荣校园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教育和引导好高校学生养成网络文明生活方式,改善游戏行为的必要举措。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如宣讲会、朗诵会、歌友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如中华传统经典诵、写、读、演等活动;大力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习“四史”系列活动。组织创作排演具有时代特色、校园特色、青年特色的歌舞音乐、舞台剧等,建设校园文化基地,引导高雅艺术以及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2.完善校园文化生活硬件配套设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艺术化、智能化的活动场馆,如体育馆、艺术馆、大学生活动中心、艺术体验中心等学生活动场所,创设优美校园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名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3.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培育大学精神,涵育学生心灵。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经常走入寝室、走进教室、走近学生,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从管理育人上下功夫,做到管理促教、管理促学。积极组建大学生骨干宣讲团,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宣传,加强学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推进法律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劳动教育等,营造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良好校园风气。加强专业建设,营造优良学风,塑造学生榜样,用朋辈的力量感染和带动学生投身学习,远离游戏。

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是一项持续性长且十分重要的育人工作,按照“三全育人”工作要求,高校要更加细致深入的开展学生工作,打通网络育人主渠道,建设线上线下网络矩阵,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高校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的协同联动作用,突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增长本领,将美好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猜你喜欢
自控三全育人校园文化
浙江派沃自控仪表有限公司
浙江派沃自控仪表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自控仪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成功来自于自控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