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12-06 15:17宋艳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历史观红色大学生

宋艳粉 李 强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46)

一、引言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1]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态度发人深思,而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也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通过加强“四史”教育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 ,更是加强历史观培育和践行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历史观教育的重点对象。高校在开展历史观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发挥其优势,对于推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实践,为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红色文化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红色文化不可或缺,成为凝聚人民群众思想共识和激发奋进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时代发展驱动红色文化因时而新,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在各个阶段都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具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

历史观是人的世界观对于基本历史问题的综合反映,亦称“社会历史观”。历史观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因而,历史观也是一个人社会态度特别是政治态度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作为唯一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重点对象。高校作为历史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培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提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工程处治方案。项目区山体高陡,多种形式的崩塌频发而冲击能量大,加之工程工期紧张,考虑到线路以路基形式通过,结合项目区坡脚存在较宽的河流阶地等有利条件,决定在坡脚路基部位设置装配式棚洞被动防护方案。即棚洞结构的桩柱及纵梁采用现浇型式,而棚洞顶板采用预制装配的方式,以快速完成工程施工。放弃了工程施工速度较慢、全部现浇和对地基整体强度要求较高的明洞防护方案。棚洞上部根据危岩落石的冲击能量,设置厚约4 m碎石土缓冲层,并在其中设置厚70 cm的EPS缓冲层,以进一步提高棚洞的抗冲击能力。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高度契合。首先,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以物质形态为依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借助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在各个时期都能迸发出蓬勃生命力和独特文化魅力,成为开展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利用先进技术创新红色文化展现方式,实现穿越时空对话英烈,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研学,启迪思想,震撼心灵,激励精神,进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其次,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3]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要继续弘扬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政治优势。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民族 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70多年的发展以及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而这些正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最后,红色文化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提供不竭动力。在新时代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潮流、文化多样化以及环境和信息网络化发展,给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处于“拔节育穗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否扣好影响深远,加强历史观教育能够为个人价值观发展匡正方向。红色文化的引领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助推器,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和运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增强大学生辨别和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发展和提升。因此,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历史观教育的新模式。

三、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功能表达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集中表现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引领,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教化功能,内容生动、感染力强,主要通过导向、引领和示范等功能表达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监测是土地执法监察监管部门根据遥感影像,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监测工作。用航天遥感资料和已有的数据资料,在RS和GIS等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快速、准确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开展日常执法与日常变更调查相结合。保持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信息化、科技化的国土资源监管新模式,保障土地资源执法巡查系统基础数据的科学、全面与准确。旨在通过确定监测时点,及时发现违法用地,提高查处整改到位率,增强政府依法用地管理意识。

(一)政治导向,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者,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因而具有一种朴实、良好的道德示范性,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质资源,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高度重视、始终如一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特有优势。长期以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留下了许多典型生动、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道德模范所展现出的优异品质和人格魅力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与价值,为高校大学生品德培育提供了稳固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准则。生动饱满的革命人物形象对广大青年的政治抱负和道德养成进行示范和引导,使得道德培育工作更富有感染力及说服力。青年学生在深入感知革命英雄的崇高品德中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追求与人生目标。因此,红色文化应焕发出道德的示范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并转化为道德行为自觉。

(二)价值引领,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

Determining the center of gravity is a critical step in the aircraft design because the stability,control,and trim calculations depend on this step.Experimental equations are used for estimation of this center in this study.

26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他决定收权,将加盟改为直营,收权的方式则是“一刀切”,想留下来的,产权全部回购,否则走人。

(三)道德示范,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邦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导向,红色文化的‘红色’基因具有党和人民赋予的合法性,也就决定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带有政治色彩和政治属性。”[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网络新媒体再度沉渣泛起,打着“重述历史”“还原历史”等名义诋毁英雄、歪曲历史。这类信息在娱乐化、自由化社会大环境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弱化,少数大学生甚至 变成了“精日分子”“美分党”。红色文化彰显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精神气质和初心使命,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历史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国家政治认同的基础,亟须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来增强对大学生的凝聚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红色文化以其政治导向功能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和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形或无形载体,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文化土壤。”[5]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能够有效凝聚广大学生在国家制度、社会体制等重要政治问题上的思想共识,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纷繁复杂的当下,红色文化对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成为凝聚青年大学生与国家同行同向、砥砺奋斗的动力源泉。因此,高校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探索红色文化与历史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作出对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热点事件正确的价值判断,凝聚起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共识,汇聚青春奋进的蓬勃力量。

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增强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实现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历史观教育应从课堂抓起,真正做到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思维体系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头脑。当前部分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教条化、碎片化及滞后性积弊,不少青年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具体历史史实广泛涉略而不求深入,大概了解而不求精准,流于形式而不求应用,从而严重弱化了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专业课堂教学更偏重于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 忽略了道德与态度的培育,这必然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功利性与个体价值的实现。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扭转四门必修课单打独奏、照本宣科的教育现状,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的资源优势,形成齐抓共管“思政课一盘棋”的教学新格局,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担当。另一方面,高校要创新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红色文化等思政教育元素主动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梳理和挖掘各门专业课本身所蕴含的历史观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历史观教育功能,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同向,有机统一,发挥合力,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使职业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此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运用情境教学、榜样示范法、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效果。可见,思政教育元素要逐渐渗透于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形式创新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环节,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主动融入新时代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二)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提升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

切实推进实践育人是拓展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实践是使红色文化从由认同到内化的关键环节,其在推进大学生历史观培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 、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7]。红色文化主题实践促进红色文化抽象小课堂与实践具象大课堂有效连接,从而提高历史观教育知行合一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第一课堂进行红色文化理论灌输的同时,要主动创新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开展多形式的红色教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开展“重走革命道路,追寻红色记忆”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红色革命基地培训班以及在革命博物馆开展义务讲解志愿服务活动等。“每一个红色革命文化遗址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8],通过实地考察,寻访体验、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与红色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牺牲奉献的精神力量,深刻领悟红色文化价值与内涵,从而实现第一第二课堂良性互动,推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协同发展。此外,要注重发挥社团吸引学生、凝聚学生的组织优势,可在校园内成立专门的“红色社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推动形成唯物史观的学习热潮,提炼红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继承红色文化中蕴涵的正确历史观,号召学生做唯物史观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从而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媒体,凸显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性

积极探索网络育人模式是创新历史观教育方式的重要阵地。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今天,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大学生活跃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高校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充分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有利契机,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新技术新媒体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红色文化教育变得更便捷而又鲜活生动,如通过情境恢复与再现的形式呈现演绎革命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实现大学生“穿越时空”与革命英雄对话,让红色文化传播更走心,使大学生在情景化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9];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红色文化专题,揭露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史实、歪解历史的本质,使大学生在信息爆炸式增长、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的网络世界中能够明辨是非;通过微视频展播、微网文征文大赛、动漫作品征集等形式,创作一系列网络历史教育文化精品,增强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开发多种形式红色文化教育“微资源”,力争打造“网红官微”,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要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学“四史”知识竞赛、“献礼建党100周年”红歌比赛、红色情景剧汇演以及利用抖音、小红书等开展网络直播,真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特色凝练的表达,增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效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并付诸实践。

五、结语

总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奋斗历程中为理想信念而铸就的不朽战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高校要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功能,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强化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载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当代青年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落实“两个坚决维护”,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

猜你喜欢
历史观红色大学生
红色是什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红色在哪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