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日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21-12-06 15: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日语学习效果大学

肖 东 娟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考日语的兴起,日语高考生越来越多,许多高校也陆续顺应趋势,开设了大学日语课程供学生选择。笔者所在的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于2016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大学日语课程,该课程是面向全校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相当于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可自愿选择。如今,该课程已连续开设5年,笔者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大学日语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2019级大学日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希望从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感受、自主学习、学习效果等方面了解到大学日语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为应用型高校大学日语的教学提供些许参考和启示。

二、调查实施

首先,通过调研课程开设院系,了解大学日语课程整体开设情况。然后,以该校2019级大学日语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由问卷星网站生成问卷调查表,利用微信向学生发送,共收回有效问卷156份。问卷调查表在参照李晓霞[1]、尹丽婷[2]、陆湘玲[3]和王婉凝[4]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作而成,由22个问题构成,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涉及当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感受、自主学习、学习效果等六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程开设情况

于2016年秋季学期开设大学日语课程,大一新生自进校起即可自愿选择(通常大学日语班只设6个班,学生人数为300名左右,达到上限则无法选择),连续学习四个学期,该课程性质及学分等同于大学英语课程。目前大学日语学生有2016级、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2016级分为5个班,共255名学生;2017级分为6个班,共323名学生;2018级分为6个班,共304名学生;2019级分为4个班,共204名学生;2020级分为3个班,共304名学生,五届合计1390名。2016级和2017级学生该课程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共四个学期,每学期每周4课时,合计272课时。自2018级之后,期末考试开始采取口语考试方式进行,大一学年共两个学期,每学期每周4课时,大二学年共两个学期,每学期每周2课时,合计204课时。

从调研情况来看,其一,尚有部分学生有意愿选修大学日语课程,但因为人数限制而无法选择。其二,绝大多数学生是零起点学习日语,课时数尚显不足,尤其是2018级之后,总课时只有204个。其三,因师资原因,大学日语课程只能采用一个班50-60人,甚至有的班达到100人以上的大班制,这样的大班制学习模式,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其四,该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无读写课和听说课之分,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二) 关于学习基础

对于“学习大学日语课程之前有无日语学习基础”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有日语学习基础的有21人,占13.46%,无基础的有135人,占86.54%。

(三) 关于学习动机

参照李晓霞[1]等人的分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动机类型分为实用型、兴趣型、易学型、单纯型、盲目型,其中,“兴趣型”这一动机所占比重最高,涉及“对日本文化感兴趣,对日语感兴趣”等,“实用型”所占比重第二,涉及“为了参加日语等级考试,可以在将来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等,其后依次是“单纯型”“易学型”“盲目型”。

由上可见,“兴趣型”是最大动机。同时,“实用型”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动机。

(四) 关于学习目标

在学习目标方面,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能够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而选择“通过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能够用日语写简单的文章”“能够阅读简单的日语文章”“能够唱日语歌曲”等选项的学生也较多。反映出,学生期望通过学习日语,能够满足自己“兴趣型”和“实用型”动机,能够具备“听、说、读、写”比较全面的日语能力,普遍期望值较高。其中,满足“兴趣型”动机和具备“听、说”的日语能力显得最为迫切。

(五) 关于学习感受

从“最初学习日语时的感觉”和“现在学习日语时的感觉”的回答来看,最初感觉日语容易学的学生较多,只有少部分人觉得难学,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现在感觉日语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增多。这说明,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学习动力短缺。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最有趣的”的问题的回答,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日本社会及文化”,也有较多学生选择了“日语口语”,而选择了“日语语法”的学生比例最低。可见,文化及口语是学生兴趣点所在,而语法是学生感觉最枯燥的。

对于“通过学习,你觉得最重要的技能”和“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最难获得的技能”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相比“读”“写”技能更多人选择了“听”“说”技能。在随后“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跟大学英语课程一样,同时开设读写课和听说课”的问题当中,有120人回答“有必要,听说技能也很重要”,比例高达76.92%。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来看,除了“读”“写”能力之外,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造成困难的原因”这一问题,“语言环境的缺乏”这一原因所占比重最高,“学习时间的限制,如课时少等”所占比重第二,“学习动力的短缺”所占比重第三。随后,对于“对目前使用的大学日语教材的评价”这一问题,有102人认为很合适,只有2人认为不合适。对于“你认为目前大学日语课时量”这一问题,有71人认为偏少,占45.51%。由此可见,课时偏少、系部组织活动不够、学生学习动力短缺、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共同对日语学习形成了阻碍作用,而教材对日语学习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

对于“你比较倾向于老师用哪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一问题,有84人倾向于“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多补充一些相关文化知识”,占53.85%。可见,依托教材进行教学的基础之上,学生仍然期望教师多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

对于“你认为何种课外氛围有助于提高日语学习效果”这一问题,选择“利用图书馆丰富有趣的日语资料”的人最多。可见,学校和教师非常有必要从以上方面入手为学生的日语学习提供帮助。

对于“将有日语基础和无日语基础的学生分班教学,你觉得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有99人认为有必要,占63.46%。目前将有日语基础和无日语基础的学生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关于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方面,从“你平时上课时的状态”“你课外学习日语的方式”“你每周课外学习日语的时间”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学生还是比较依赖课堂、教师和教材。对于“你课外学习日语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通常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有108人选择了“查阅词典、借助网络等自己解决”,占69.23%,选择“与同学讨论学习”“请教老师”“忽略掉,不了了之”的有48人,占30.77%。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自主学习日语的能力较弱。

(七)关于学习效果

对于“通过学习,目前你的日语水平”这一问题,选择“仅能够读懂课本中已学过的内容”的有73人,所占比重最高,选择“能够进行一般的日常对话,看懂一般的日语文章”的有67人,所占比重第二,选择“能够通过日语能力考试三级”的只有10人,占6.41%。由此可见,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一定学习效果,但灵活运用日语的能力尚还欠缺。整体来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四、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和院系方面

1.调整课程设置

日语高考生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单一的语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顺应趋势,放开对大学日语课程的选修限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日语课程的学习是零起点开始,应该区别于大学英语课程,在目前的课时基础之上再增加课时;课程设置单一,没有区分读写课和听说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必须通过这一门课程来锻炼听说读写译各个技能,时间短,内容多,授课效果自然不佳[5],可将目前的单一课程细化成读写课和听说课;作为一门零起点开始学习的语言课程,目前的大班制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对有日语基础和无日语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班分级教学。

2.丰富资源、开展活动

学校应重视大学日语课程的建设,不断充实图书馆的日语馆藏资料,为学生的日语学习积极创造条件。

院系应利用时机、开拓资源,适时开展“日语角”“日本文化节”“日语竞赛”等各类活动,组织日语专业学生与大学日语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创造活跃竞争的日语学习氛围。

(二)教师方面

1.导入文化知识、加强口语练习

学习日语的兴趣是一种个人学习倾向,也是主要的学习动力[6]。在高校日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实现日语文化的渗透[7],不时将相关文化知识穿插其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学习兴趣,给日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口语练习,讲练结合,多给学生开口表达的机会。教师可利用漫画、日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适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采用考试激励机制、增强学习动力

很多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基于“实用型”动机,例如为了参加日语能力考试等。因此,教师可适当补充日语能力考试的练习,不局限于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也可以多介绍一些商务日语、实用日语等相关的考试知识。同时,将学生参加相关考试的情况记录入平时成绩中。

此外,教师可定期对学生进行小测试,将每次的测验成绩记录为平时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这样既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找到改进方向,从而使整个教学处于一个良性的动态的发展态势之中。

3.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加强监督沟通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微信、QQ等建立学习群,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向学生推荐优质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的互动沟通,突破课堂的时空局限,对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8]。应用型高校学生普遍来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教师不但要加强课堂活动的监督,还要加强课后学习的监督管理。

(三)学生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应该主动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可以在学习之余有意识地观看动漫、日剧,学唱日语歌曲等,并且积极参加日语演讲比赛等相关活动。这样丰富了自己日语知识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习兴趣。此外,除课堂学习、对教材的学习之外,应该主动搜集其它日语学习资料,增加课后日语学习时间,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每位大学生的重要必备技能之一[9],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学习、热爱学习,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作为应用型高校,大学日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兴趣是学生的主要选课动力,但后期学习动力短缺;学生日语听说能力较弱;语法教学较枯燥,学生对日本文化和日语口语更感兴趣;针对大学日语学生的日语活动几乎没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比较依赖课堂、教师、教材,课后很少学习日语;大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各种问题,学校和院系方面可以调整课程设置,丰富资源、多开展活动;教师方面可以多导入文化知识、加强口语练习,采用考试激励机制、增强学习动力,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加强监督沟通;学生方面应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课后日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日语学习效果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大学》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赢在耐心
莲心宝宝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