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本质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关于基础课“人生的青春之问”几个问题

2021-12-06 15: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价值

朱 培 霞

(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法治观的重要课程。其中,人生观是核心,人生观决定着道德观、政治观、法治观。这一章中,人生价值观是重点,它受世界观的影响,也影响着人生态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是这一章的核心问题。大学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候,只有实现理论的穿透力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只有讲清楚人生价值相关的理论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人生价值理论。

人生观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观念。人生观的基础是对人的研究,对人生不同的观点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因此,研究人的本质是起点。马克思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1]。前一句表达了研究人生价值的方法论,即探究人的本性;后一句表达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就是他否认不变的本性,而是从人的本性的变化来谈。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析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唯有科学的世界观才有科学的人生观。对人本质的探析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分析人生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

人是什么,是中西方文化探析的重要内容。当然,中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中国,谈人性善恶,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不善性不恶论等。这是中国作为道德文明古国对道德根据的独特深刻的探索。西方则有人性是理性的(苏格拉底),人是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费尔巴哈)等的看法。西方总是在探讨人不变的本质,或者是理性、或者社会性、或者是爱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人的本质时恰恰实现了方法论的变革,他不是从不变的本性入手,而是看到人性背后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也就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

首先,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什么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和自然的关系”[3]。活着是生命的基本前提。而生命活动的不同使得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他说,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按照自己的本能进行的,受自己的本能支配,而人不同。关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特性是,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

其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被称为唯物史观天才萌芽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个论述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方法论。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当做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费尔巴哈抽象了人的时代性、历史性、将人性中共有的东西比如食色、性等作为人的本质。这也是马克思之前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他们总是认为人性是不变的,从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质的思想,比如人的理性、爱、社会性等。马克思认为我们不应该根据抽象原则去规定人的本质,而应当根据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现实社会关系来分析人、把握人,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人的本质背后是人类历史的变化,人的本质也不是不变的本性。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是在劳动中,人是以结成生产关系的方式进行劳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物质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因而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普遍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这样的关系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的本质。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从此无产阶级由无产者变成有产者,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根基失去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这种剥削关系就不复存在了。这就超越了西方传统认为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解释。

再次, 需要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需要是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人的需要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是需要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需要的内容以及需要的满足程度都是不同的。“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8],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生产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通过这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解答,马克思为人的价值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人的需要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的过程。因此,人的需要的满足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需要在社会关系中实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满足的,因此,人也有社会价值。通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解答,就为我们从理论上解答了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即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结构、饮食需要和性需要等。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它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使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它主要表现为交往、意识、语言、思维、理性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精神属性是指人最内在的、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如有人在阅读、思考中得到极大的快乐满足就表明人具有精神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我们的思维语言、理性、爱等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印度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离开了社会生活,他就发展不出人类的语言、意识、思维和精神等。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婴儿不能离开他人而存活,如果没有人喂养它,它很快就会死去;同时如果没有人和他互动,他就不能发展出人特有的语言、思维、情感甚至态度等。一些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甚至人的自然属性,如吃饭、性的满足也带有了社会属性。今天我们拿勺子吃饭,而不是像动物一样手抓,饮食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而性的满足,人类进入文明之后更是创立了婚姻制度和婚姻仪式等来实现。人类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根本的地方。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精神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本质体现。道德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个社会有序的道义性的基础,也是人的精神修养的重要内容。因此,道德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中,有不少人为了自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比如偷税、漏税、贪污等,这些人道德上有瑕疵,是对人的本质的违背。也许这些人在实现自我价值上是看似是成功的(比如能达到很高的位置,能获得很多的财富),但他们对社会属性的违背,仍然是对人本质的损害,人格上是有瑕疵的。而今天我们重新看待张华救老人的时候,(当时就有关于“张华救老人值不值”的讨论)。一个年轻的生命比一个老人活的时间一般会长一些,可能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大,因此,救老人并不值得。但生命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意义,不论其身份和地位,生命都是等价的,并不存在谁救谁更有价值一说。个体社会价值的大小并不能作为选择是否救人的理由。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应该在生命价值谁更高或者更低上,而应该在张华救人背后体现的意义。张华以其自己的生命彰显了人类社会中珍贵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体现,也激励着无数人为他人的人去付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虽然今天冒险救人在今天已经不提倡,但是救人的价值是不应该忽视的。因此,大学生未来在这个社会中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但一定不能忘记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否则就失去了人本身,这对人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二)反对人性自私论

古今中外,甚至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自私是将自己的利益和感受放在第一位。这甚至成为了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的理由。这既与历史相违背,也与理论相矛盾。如果人性自私,每一个人只是为自己想,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何在人类社会中还有利他高尚的人。在理论上,如果每一个人只为自己,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比如生活中的碰瓷现象,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侵害他人的利益,那么,就没有人再去扶别人,当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助。而人是不能离开他人和社会而生活的。当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不敢、不愿意、不能去帮助别人时,这个社会就不会适合人生存。社会就会崩溃,最终,人无法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理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都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违背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这种价值观就是错误的,需要极力反对的。大学生中有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内心信奉的就是“人性自私”的理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在生活中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人的价值评价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社会划分为阶级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9]。所以说,在阶级社会里,离开人的阶级性抽象地谈论人性、人的本质,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同样,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尤其不能离开人们在阶级关系中所处的阶级地位。同人的本质一样,人的价值也表现在人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而不是之外。世间决没有抽象的人本身决定的人的价值。不同阶级的人对人的价值评价是不同的。

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俨然是天然的统治者出现,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而奴隶不是人,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封建社会里,对人的价值的观念又有新的变化。由于封建制度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因此,人的价值都是以其在封建中所处的地位来衡量的。一个人在封建宗法等级中的地位的高低,就是他价值的大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人的需要表现为物的需要,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社会的需要变成了物的需要,人的个性表现为物的个性,社会的统治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人只有通过物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也就是金钱。金钱作为资本能够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金钱的价值可以表现人的价值。人匍匐在金钱脚下,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矛盾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说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10]“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她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1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根本利益的冲突。“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12]。人的评价才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了人的理性、身体、情感、意志的发展,这是人的自我价值;同时,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只有实现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才能为创造社会价值准备条件,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人的发展,为人进行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提供各种条件;人的自我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中,成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进行人生价值评价指出了客观尺度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人生价值的阶级尺度和客观尺度实现了统一。不同的阶级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需要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有需要的主体,又是以其自身实践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客体。一个人(集团),既是他人(或集团)的客体,又是其他他人(集团)的主体。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对人的客观评价是人能否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因此,其评价标准是人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人的价值,就整个人类来说,就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情况。就个人(或集团)来说,其价值就在于满足他人和整个社会的物质需要和价值需要的状况,即看他(它)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生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

(三)人生的所得和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获得什么,而在于奉献什么,这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当我们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人生时,其实经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会以人的财富或地位、或者人的享受作为评价标准,但这其实这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的财富、地位、人生的享受可以是人的能力的展现,可以说是人的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但是与人的机遇、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很多是人不能把握的。儒家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佛教说是这是前世修来的福报。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程开甲先生也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这一个问题,还需要对人生的所得和人生的真正价值做一个区分,认清错误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人生的真正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启示

人生价值有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在根本上并不矛盾。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会对自己和对人都有利”[13],这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唯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14]。如果人仅仅关心自己的所谓“自我”利益,其并不能真正实现,反而越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我们才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由于种种环境、条件的限制,个人才能的限制,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人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真诚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自己服务的人员,这就是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反而如果在高位,却损公肥私、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欺骗、不诚信,这种人的价值仍然是不高的。因此,职业是平等的,但能否在职业中能够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是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和创造。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价值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设计的本质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