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中学语文教师线上线下教学的意义

2021-12-06 15: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育

綦 桂 芬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导言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电影给人的作用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中小学学生,效果更好,意义更大,其中经典电影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教育功能日益彰显。《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春节档期播出以来,朴实感人的经典台词与浓浓的亲情掀起强烈的口碑效应,创造了超过51亿人民币的票房,,可以想见电影在当前中国的影响力。它以可复制性、冲击性强、不分国界跨时空等特点深入千家万户,成为家长、学生居家丰富生活重要组成内容。影视编剧作家李西西有一句对电影的经典评价:“优秀的电影,可以让人们同时看见三重世界:理想世界的影子、生活世界的镜子、心灵世界的自我”。这句话正是对影视艺术作为人生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的一个独特读解。在这里,“理想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通过影视展现出来,使人产生对现实与未来、物质与精神的深入认知与思考。在或跌宕起伏、或感人肺腑、或娓娓道来的情节之中沉浸陶冶,在或悲欢离合、或喜怒哀乐、或荡气回肠的情感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电影光照现实,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设抵达的桥梁,引领学生形成美好情感价值观,健全人格,丰富心灵,向美而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节奏加快,互联网也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汉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更要承担启迪并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世界风云变幻、复杂多样人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多元化思维方式的能力。延续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电影顺理成章的走进课堂。作为教育优质资源,其内蕴丰富,开阔视野,认识人生,启迪心智,成为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培养对电影的兴趣爱好,提高电影的审美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有重要意义。

电影贴近生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电影虽为娱乐,但对于教育实有莫大的影响”,列宁也说过:“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师从学生教育心理学出发,以电影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桥梁,寓教于乐,把教育当成是一种常态,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的身心灵得到和谐的发展,真善美得到全面的培育,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享有愉悦、兴奋、激动,对未来生活憧憬和向往,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1]的使命。

二、以电影的艺术魅力构建中学语文大课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师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并具体指出:“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2]。解读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展开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强调理解多元化的文化,关注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贴近社会生活,适应社会进步,激发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包括包容性思维、共情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等等。语文教师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站位,不囿于语文学科本位,不把学生视野框定于教科书和教室;把握最前沿的信息时代特点,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

电影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践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线下教材。因为“电影是一种最富于群众性的艺术”。与文学作品相比,以其更直接的画面感、更强烈表演性、更富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力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显然也更易于乐于为当下学生所接受。首先,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到如今三维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进步的缩影,观看过程就是参与体验的过程;其次,电影特技与特效的呈现,身临其境的逼真性和代入感,视听冲击力和奇幻感,以及或纪实、或玄幻、或穿越地对现实生活作直接再现或曲折表达;第三,电影内容表现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按题材、剧情可分的动作片、奇幻片、喜剧片、爱情片、纪录片;按场景分犯罪片、历史片、科幻片、战争片;按形式可分动画片、传记片、音乐片等,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方方面面,犹如巨大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论何种形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给学生知识、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1977年詹姆斯·卡梅隆看到了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这使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奠定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凭借《终结者》《异形2》《泰坦尼克号》等电影缔造过多次票房神话,代表作《阿凡达》曾长久占据世界电影史上票房第一名;《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天堂电影院》《勇敢的心》《当幸福来敲门》等等,电影呈现的社会生活阔大深广,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交织,这些世界经典电影,不管题材、类型如何不同,无不从现实出发,表现明亮的人生底色、积极向上奋进的理想力量。

电影特技与特效的运用使电影成为光影的盛宴,流光溢彩,令人们更是流连其中,乐此不疲。“星球大战”中的R2D2,“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勇敢者的游戏”中的狮子和蜘蛛,都是用电子动画制作的机器人演员;《阿凡达》的出现令观众陷入对特效电影的狂迷,《好莱坞报道》称:“《阿凡达》用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多元艺术形象显现的直观性,不仅带来视听的享受,而且打开了思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大门,这些特别的呈现方式,使电影充满神奇的魅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亦或者有闲暇时间的男女老幼,都可以在电影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在轻松愉悦之余,成为茶余饭后谈资,也奠定构建中学语文大课堂的基础。

三、电影与语文教育教学的衔接

(一)电影与课文直接衔接

艺术有相通之处,很多优秀的电影都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作为人类的精神殿堂,经典传奇,虽然岁月流逝,却历久弥新。观影与阅读名著一样,可以丰富情感,怡情养性,认识世界,体验人生。观影又不同于读书,“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老人与海》与出现在2018年电影《老人与海》中,效果是迥然不同。在电影中,浩瀚的加勒比海面上,一艘窄小的渔船,一个孤单疲惫却倔强坚毅的老人,自语着,奋力用鱼叉、棍子、刀,桨以及能用到的所有工具与鲨鱼抢夺大马林鱼,直至大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也不放弃时说出这样一句话,瞬间令人肃然起敬;鲁迅小说《药》《祥林嫂》,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都被搬上银幕,在观影的基础,师生交流互动,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语言的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主题的剖析也深刻与顺畅 ,同时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立足育人本位,培养认同感、共情能力

师生在教育教学沟通交流时往往会存在些许障碍,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与学生。年长的教师不妨主动捕捉另辟蹊径,很多学生对美国大片、日本动画有一定偏好,作为语文教师不妨去看,去思考,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思想、情感、态度,进而梳理各自的思路,形成影评,达成除教材之外的语文实践认知活动。电影带着不同国度、不同风俗人情、自然风光以及文明文化走进校园,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电影桥段像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学生心房,也打开了另一扇智慧之门,比如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系列电影人物,以及伴随而来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酷炫的电影特效,学生津津乐道,语文教师适时开辟课堂,讨论评议,各抒己见,自选角度,影评感想,畅所欲言,乐在其中。《中国机长》《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战狼》《流浪地球》这些主流电影在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优秀品质、文化自信等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认同感,认同自我,认同他人与社会,包括认同不同地域文化与制度,建立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信心和自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认同他人,建立同理心、同情心,能由己及人、换位思考,升华到共情、共鸣,最后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与学生交往的主动与变通,形成教育教学的和谐氛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是教育教学达成的基础。

(三)深化语言实际运用,加强语文沟通与写作训练

叶圣陶先生所说“听和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说和写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正是体现了“生活处处是教育,教育时时为生活”这一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提升学生说与写的意愿与能力。影视明星的关注解读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尤其是沟通与交流、作文课堂的一个契机,利用明星效应及其边际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与喜爱的偶像谈起,突破怯懦与羞涩的心理,敢想、敢说、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心声,语文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生成动态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由说话训练到写作训练,即由口语的白话到写作的书面语完成转化,由线下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到线上合作探究式研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极好的学习效果。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学生们亲切称他为小李子;斯坦·李,喜欢漫威的粉丝崇拜的“超级英雄之父”;东野圭吾,他的《放学后》《解忧杂货店》风靡一时的著作,也是学生们书桌里的课外书;以及成龙、黄渤、巩俐等,这也为语文教师提出了思考与学习的方向;很多电影插曲歌词和经典台词也是非常好的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内容,《魂断蓝桥》中的《友谊地久天长》,《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我们的时间》,《狮子王》中的《今夜爱无限》,曲词优美,韵味深长,歌词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鉴赏理论的实践运用;至于令人印象深刻又蕴含教育意义电影台词俯拾即是,很多成为流行久远的热句,或座右铭,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简洁凝练,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在形象生动的光影流转中沉浸思考,美好的品质如执着、奋斗、心怀希望、认同感等潜移默化,如同种子植于心灵,渐行渐深,开枝散叶,叶茂根深,远胜于单调枯燥的说教。

强调“教育生活”,第一层含义是“教育即生活”,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生活;另一层含义是“生活也是教育”,是一种很现实的广义的教育。新教育强调教育生活,并没有把教育低俗化、侏儒化、平庸化,而是把教育当成是一种常态,像呼吸一样自然。教育生活还强调教育的当下性,它不能脱离当下的教育生活,抽象地指向一个未来的人。强调“幸福”,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兴奋、激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不能够以牺牲师生当下的幸福感而追求所谓未来的幸福。但强调当下,却并不表示否定未来,否定终极性设计。强调“完整”,是强调学校应该让学生的身心灵得到和谐的发展,真善美得到全面的培育,学校只有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只有给所有孩子无限的可能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完整”。所以,课程应该服务于“幸福完整的人”这个终极的目的。任何一个新教育课程的研发,其目的应该指向“幸福完整”, 而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该是幸福完整的,而不是痛楚与异化的。教师是制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加强自身修养学识与人格魅力,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增加与学生互动,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叠加,在对报刊等传统印刷传媒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亦在无形中塑造或者重塑了人的“阅读”方式、语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放眼世界,中学语文教师以有关教育意义的电影为窗口,在光影之中感受多元教育,感受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投学生之所好,营建一种动感、新鲜的教育气氛,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探究与实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