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07 02:38格根塔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现代化农业

格根塔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腿和乡村建设短板;2021年2月21日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复兴就要乡村振兴。从微观个体角度来看,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农民需求的必要条件。从宏观角度来看,更广泛、更有力地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是扩大农业生产的关键,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要素。因此,农业现代化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首先需厘清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196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书中详细说明了这两个对立概念。传统农业以祖祖辈辈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低,甚至没有;而现代农业更多的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重大意义。Enyedi & Volgyes[1]认为,现代化的农业的特点是资本密集度高、技术水平高、机器的使用率高,节省劳动,是利润导向型的产业。对国内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63年①,杨培新在文中强调,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总的来说,农业现代化是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现代技术及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依目标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目的。从生产性的目标来看,用“现代”技术代替“传统”技术,使用最高产的品种或技术来增加产量。现有研究认为,保持稳定的增长率,满足有效刚性市场需求,即农业现代化重点突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而非生产性目的方面,Enyedi & Volgyes指出,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医疗服务、教育和扩大农村就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缺一不可。此外,在现有国外研究中把食品质量安全及环境可持续性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新目标。在国内的研究中,有从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国内国际战略布局五个方面构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体系。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因素研究

现有文献从多元的角度,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首先,在要素投入方面: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重要的要素投入。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节省农业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们基于农业经济理论,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较全面分析了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如Siddiqui[2]在文中说明农业现代化发展会受到地形变化、灌溉方式和技术设备的使用等的影响。人力资本作为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投入,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据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通过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能够提高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黄庆华等[3]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其次,在制度方面: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制度因素是现实需要,坚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有农场改革等方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使农业经济更有效地增长[4]。再次,在外部环境方面:专家学者从“三化”“四化”及“五化”②视角展开研究,认为前期的工业化推进当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对农业的现代化有拉动作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五化”协同发展会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5]。最后,在城市规模因素方面,蔡书凯和倪鹏飞[6]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发现,当城市人口绝对数较小时,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当城市人口较大时,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主要是因为当城市规模较小时,随着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中心区不断扩张,吸引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要素流入,从而引起农业的资金外流、优质劳动力流出和优质农业用地被占,进而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动态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需要结合实际设定针对性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学者们科学合理地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有:一是多指标综合测度法。从横向对比来看,国外的研究学者De Souza[7]从现代技术、传统技术使用及减少劳动力投入出发,构建32个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巴西136个城市的农业现代化指标,研究发现全州的农业技术存在差异,只有小部分城市采用了根据耕作强度或单位劳动力资本率确定的现代技术,而大多数城市的生产者使用的是基本的、甚至是传统的技术。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采用熵权法测算我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法来检验地区之间存在空间非均衡因素的研究较多。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祝华军和楼江[8]聚焦农业产业本源性,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将农业现代化分为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从而发现各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二是多级指标测度法。从横向对比来看,杜宇能等人[9]从农业生产、产出、经营、社会和生态等五个现代化水平测试角度,构建了有23个具体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如表1),对我国30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总得分和排名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差异,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远低于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夏四友等人[10]以农业投入、产出、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为目标,构建两级指标体系、采用熵TOPSIS法和数据包络法(DEA)来测算2000—2013年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结果发现榆林市的农业现代化有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不管是用多指标综合测度还是多级指标测度,现有研究认为需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大资金供给、调整农业结构及加强农业生态保护等来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表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四、发展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1982年,Enyedi & Volgyes在《现代农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比较农村转型系列》文中指出:“北美式的现代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和生产目标相似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适应其他大陆,比如在以色列或南非。但是,它进入发展中国家往往会产生矛盾甚至会出现破坏性的结果;每一个基本类型的农村社会都需要有自己的一种农业现代化来表达”[1]。因而,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具有地方特色。国内学者在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并总结他国与我国要素资源配置上的差异,提出了对中国农业现代发展的有益建议。

第一,经营模式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③以来,关于如何衔接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国内不少学者提出应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这过程中应当围绕农户的需求定制家庭经营模式,顺应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小规模农户是长期性的,因此有机衔接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行为,而农业合作将是必不可少的载体[11]。

第二,土地制度变迁。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是核心的农业生产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④,也是必由之路,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让小散农地产生规模效应,益于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等农业经营组织形成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化及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因此,不少国内文献以发达国家为例,如美国、日本,研究农地制度改革在土地和人力资本均衡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对土地制度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三,技术进步。农业现代技术是农民逐渐减少对土地及自然资源的依赖,通过未来的技术密集型农场,实现现代化、城市化。Enyedi & Volgyes还指出,不管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如何,农业技术方面的新方法和新过程总是会导致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加快农业现代化。Emerick et al[12]在印度进行了一项随机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技术——一种有抗洪能力的水稻品种降低农业产出下行风险,保证农业产量,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依据。Camacho et al[13]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小部分农民常常根据不精确、非正式和过时的信息来源(如家庭、邻居或传统)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从而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源投入,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从而充分发挥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机制作用。

第四,人力资本投入。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应该要提高农业从业人素质,须加强职业培训。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每个阶段需要大规模的中高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将会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陈国生等人[14]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存在稳定的耦合关系。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及资本的投入,更需要配套的科技人才。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有必要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国内相关研究以“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例,说明人力资本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培训,培养本土人才,提升专业化服务,为农业产业提供有力支撑[15]。

五、农业现代化研究评析

(一)现有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现代化问题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从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征,评价指标与测度方法,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发展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定量和定性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内容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有学者在宏观视角下,构建包含现代农业的理论模型,尝试回答“农业现代化发展会如何影响经济发展”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现有研究局限

虽然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较多,但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第一,现有研究多关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研究等方面,忽略了对应的理论模型研究。且多从定量分析和科学论证相应的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建议入手,缺乏较强的理论层面描述农业现代化的“怎么做”和“有何影响”等方面的必要研究。第二,现有成果主要从宏观层面的农业、农村角度为主,而从微观层面的农户农民角度的研究较少。第三,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而具体的新型经营模式的构建较少,需要科学合理地创建新型经营模式以适应实际农业经济运行机制。

未来,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应进一步强化理论分析。应借鉴国外文献中的关于构建包含现代化农业的理论模型,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分析农业现代化如何推动经济整体发展,利用经验数据进行量化实证研究农业现代化对传统农业、非农业部门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后向”影响机制。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文献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已包含生产、产出、经营、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在这基础上应当考虑农业数字化、农业互联网发展等多元角度,从而丰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就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更加科学的研究分析。三,重视农户农民角度的微观层面研究。在宏观共性研究基础上,更要注重微观层面的差异,着眼于具体的农户农民角度的农业现代化实现问题的研究。将通过相关研究,提出符合实际且具有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对农户“为什么”“如何”与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以及应达到什么样的现代农业标准等给出具体的建议。

[注 释]

① 杨培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J].经济研究,1963,(6):10-19.

② 张平淡,袁赛,夏晓华.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的“五化”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3):152-157.

③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文件,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1/content_5367487.htm。

④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张曙光.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85,97.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