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产品衍生视角的江苏乡村扶贫路径研究
——以茅山青蒿园为例

2021-12-07 04:46陆明华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句容茅山青蒿

陆明华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历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多年针对“三农问题”出台一号文件[1]。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件强调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休闲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之一,对实施乡村精准扶贫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性作用[2]。休闲农业体系中的农产品设计作为核心要素,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沟通三产联动等方面作用显著,尤其是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展过程中,创意及个性化的农产品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乡村扶贫的效能。

从乡村农产品衍生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乡村当地资源和经营单位自身的实情,结合创意的体系规划设计,能够为农产品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也能够精准助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茅山青蒿园项目的打造中,项目规划者聚焦产业政策和发展地实情,通过主题化的理念及科学合理的产品体系设计,最大化发掘出当地农产品衍生价值,规划手法及实施路径可以为江苏及周边类似区域未来农产品扶贫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1 项目简介

茅山青蒿园在句容市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辖区内句茅路西侧。项目建设期3 年,主要建设内容为茅山地区名特优新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研发、展示、销售、休闲娱乐、餐饮、民宿等。

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及江苏省示范农业旅游点等项目建设条件,建设方对青蒿进行一系列农产品开发、销售、推广,公司提供技术和种苗,将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青蒿,形成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通过生产富有特色的句容茅山农产品,包括青蒿农旅产品、青蒿伴手礼、青蒿饼、青蒿茶、青蒿精油、青蒿香薰、青蒿海参羹等一系列青蒿产品,带动地方农旅特产销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 项目定位及建设思路

2.1 项目定位

2.1.1 综合生态农产品旅游体验区。把茅山青蒿园打造成一个“文物兼具,农闲研修”的生态有机农业共同体,以青蒿实物为载体,结合葛洪文化,诠释茅山养生内涵。引入“农养身、闲生趣、研崇优、修尚美”的四级可持续发展路径,统筹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引领句容乃至镇江地区农产品旅游绿色崛起新路。

2.1.2 句容休闲农业旅游建设示范区。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绿色化开发机制,健全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和绿色金融制度,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完善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培育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制度体系。通过资源要素整合及区域协调发展,将茅山青蒿园建设成为句容休闲农业旅游中心展示窗口及助力句容全域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名片。

2.1.3 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建立绿色价值共享机制,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旅游扶贫建设,通过青蒿园项目开发建设,公司提供技术和种苗,按照标准种植,公司负责收购,衍生富有特色的句容茅山农产品。同时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青蒿,形成产业,带动农民就业。

2.2 建设思路。从茅山道教的“养生”理念出发,着力打造“葛洪故里、秦淮源头、第一福地”。梳理典故,延伸关联要素。多点布局,多位一体,重点发展以青蒿为元素的生态有机养生农产品加工体验、农产品健康饮食、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中草药养生、田园观光、乡村休闲体验系列项目。创立句容当地以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为基础的“康养旅游+游学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先品牌,通过联盟联合和招商合作等方式,建立起高效的现代有机农产品旅游产业运营模式。将“农业旅游+”融入句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力助推当地全域旅游、农业精准扶贫等民心工程建设。

3 功能分区及特色产品设计

3.1 功能分区。建设期内,依据“重点切入、以点穿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做好保护、做强旅游、做大农业康养产业的时间演进原则,茅山青蒿园空间结构组织为“一核引领,一轴联动,三圈融合,四区协同,多极发展”。一核:未来规划建设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该核心既是整个青蒿园的公共服务、商品展示、信息咨询中心,同时在未来可升级为茅山片区的农业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区域内的餐饮、交通、购物、问询等综合服务。一轴:园区内部交通主轴。内部规划贯穿全园的交通主轴,未来结合青蒿园项目运营规划,可成为展示“茅山人家”农业康养旅游的生态轴、句容绿色养生产品的供给轴、句容全域旅游形象重要的展示轴。三圈:茅山人家青蒿园承接的三大主要功能集聚区。三大功能区主要包括句容绿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圈、句容农业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圈、句容健康研学产品集聚圈。四区:分别对应主要服务的四大功能片区:入口有机农产品旅游展示区、绿色农产品展示体验区、生态农业休闲互动区、田园养生综合体验区。结合田园风光及青蒿农产品膳食文化,诠释健康旅游、养生休闲的当代价值。

3.2 特色产品设计

3.2.1 葛洪养生文化纪念馆。在葛洪纪念馆内,一方面配套展示反映医药和道教文化的文物,另一方面利用声光电影以及实景还原技术,展示葛洪传奇的一生。可结合青蒿和葛洪关系,展示青蒿文化,包括青蒿的种植历史、青蒿养生价值以及青蒿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联,从而起到呼应主题,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产业化,为句容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文创旅游、中草药、健康产业等提供服务。

3.2.2 青蒿种植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农田,种植以青蒿为代表的示范养生农产品,展示自然种植状态,并用铭牌加以说明,可作为野外科普的绝佳场所。

3.2.3 绿色农产品科普馆。该馆为展示养生农产品的重要场所,可结合青蒿等具有养生价值的中草药农产品实物、标本等,运用图文、动画、3D 虚拟漫游等形式展示不同农产品的科学价值。游客也可结合VR技术体验中草药采集、加工、制作、使用等全过程。

3.2.4 有机农产品和旅游产品体验场。建设在两层建筑内,一层为养生农产品展示馆,二层根据功能划分不同区域,面向不同受众给予相应的青蒿养生农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体验,后期可引入相关的农产品科学讲座、论坛等。游客在此可体验青蒿素的萃取、蒸馏等工艺流程,并可以参与到相关旅游产品制作中。通过研发一系列青蒿农旅产品、餐饮特色青蒿产品,打造句容茅山青蒿伴手礼。

3.2.5 创意农旅产品研发中心。农产品有效供给不仅在于有效提高供给数量,更应该进一步聚焦到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尤其是高端生物技术和传统农副产品的有机结合[3]。该项目以设施温室为载体,内部进行高科技、创意化的青蒿生态有机农产品研究开发,如分子农产品、无土栽植农产品等,也是当代新型农产品的展示销售平台。根据情况开辟一定空间的特色生态餐饮区,满足游客多重需求。还可以开辟一定区域,打造农产品创客基地,融通线上线下农购平台,展示销售最新的农业养生创意产品,并且可以成为当地创客的创业平台。

3.2.6 青蒿膳食养生馆。养生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供应有养生作用的农产品和相关加工产品,或给大众提供优良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4]。该项目建设有两层建筑,一层为传统膳食中药展示销售,集中展示以青蒿为代表的各类中药资源;二层为中草药养生体验中心,结合青蒿打造包括药汤养生、药膳坊、熏药坊、康养微厨等体验产品,如青蒿熏蒸、青蒿甲鱼汤等。结合中医药养生主题,定期邀请专家来坐诊,并为游客提供针灸、艾疗、按摩、理疗等服务。

3.2.7 中草药养生园。中医药旅游是新兴旅游项目,它能够体验到自然生态和医药文化,引导健康生活方式[5]。该产品通过建设各类型中草药种植示范田,可作为中草药膳食餐饮的原生食材,也可以向游客科普传统中草药知识。选取青蒿、金银花、五味子、薄荷等30 多种中草药,每个药材品种区设置小学习标识牌,游客可以学习药材的性味、药用部位、药用价值等,也可以开发成句容地区中小学科普试验基地。

3.2.8 科学养生健康讲座及论坛。利用该区域内的青蒿膳食养生馆,开辟固定场所进行不定期的科学养生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向游客普及青蒿及中草药养生健康知识,后期可适时举办养生论坛及专业培训,扩大农庄的科学价值。

4 基于农产品衍生视角的乡村扶贫路径及策略

4.1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旅融合,提升农业经济价值。通过推动区域优质高效、安全有机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创意设计、乡村旅游等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集农产品种养、加工、贸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大型食品集团。依托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建立农事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手工艺、农业销售的展示平台,从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助力乡村扶贫工程。

4.2 丰富农产品衍生序列,做强做大农业扶贫品牌。依托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融合区域旅游发展主题,丰富农产品衍生序列。一方面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度假养生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广农产品的生态品牌,更好的与市场对接,提升企业的带头能力、扶贫能力,从而带动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4.3 创新农产品经营模式,推动销售转型,提升农户收益。随着扶贫产业的发展,虽然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农产品销售成为制约脱贫的新因素[6]。作为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农民参与和受益的公平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尝试“公司+基地+ 农户+ 展示+ 市场”或者“以购代捐”等多重模式,通过基地来生产农产品,从而保证供应源的稳定性,借助展示基地的建设让市场更多的了解企业、农户的农业资源,从而保证与市场的契合,更好的为农户开拓市场。

猜你喜欢
句容茅山青蒿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五月雨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一品锅中尝春味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句容市2018-2019年度小麦品种应用安全性测试试验总结
乡野里的青蒿
供给侧视角下的农家乐融合创新研究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