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陕西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021-12-10 19:45张宏兴
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猪肉生猪

张宏兴

(宝鸡市畜牧兽医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0)

“猪粮安天下”,发展生猪产业对确保城乡居民肉食消费意义重大。多年来,陕西生猪产业在不断克服“猪周期”冲击中摸索前行、稳步发展,为保障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加快、环保压力加大,生猪生产方式加快转型,特别是2018年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后,生猪产业发展格局快速转变。面对新形势,生猪产业如何转型、持续发展值得思考。本文结合陕西生猪发展现状,在分析面临形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意见。

1 陕西生猪产业现状

陕西是传统的农业省份,生猪产业是全省畜牧业的第一大产业,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产量的70%,生猪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0%左右。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陕西生猪产业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加快生产恢复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1.1 生猪产能稳定增长

多年来,陕西生猪生产在价格异常波动频发不利影响下,存栏、出栏、猪肉产量稳定增长,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底,全省生猪存栏854.4万头,比上年增长3.2%;出栏1141万头、猪肉产量85.8万吨,均与上年持平。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陕西生猪生产与全国一样,存栏、出栏均有所下降,但生产恢复依然较快,2020年8月已恢复至常年水平的105.5%,目前仍呈持续增长发展态势。

1.2 良繁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陕西省累计从美国、法国引进原种猪4800头,建立了4个区域性原种猪场,大大提高了生猪良种供应能力。陕西安康阳晨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全省建成良种猪场141个、种公猪站35个,10 个县列入全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种猪场种猪存栏46.9万头,多年来良种仔猪依靠外地调入的困境得到有效解决。

1.3 发展模式日趋成熟

立足不同的地理和资源条件,积极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等重点项目,形成了关中平原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导、陕南生猪主产区以产业联盟抱团发展、渭北果区种养结合为特征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2019年,全省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45.7%,比2010年提高了18.5%,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4 产业龙头加快形成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猪肉加工生产企业37家,安康阳晨牧业等本土企业跃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引进了雨润集团、双汇集团、大红门等行业知名企业,温氏集团、牧原集团、新希望等行业龙头纷纷入住陕西建设养殖基地,进一步加快了生猪产业化进程。

2 陕西生猪产业形势和趋势

2.1 猪肉主导地位稳定

猪肉是陕西城乡居民肉食品消费的当家产品,猪肉消费占到肉类消费总量的65%以上。在人们肉食消费多元化趋势中,猪肉消费依然长期保持稳定,特别是2018年以来,在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猪肉消费仍呈现增长态势。2015—2019年全省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猪肉数量分别为9.6 kg、9.3 kg、9.6 kg、10.9 kg和10.1 kg,均占到肉食品购买数量的60%以上,猪肉消费依然是居民肉食消费的绝对主体。

2.2 区域布局战略转移

受养殖业用地趋紧、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全国范围内畜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陕西北部地区土地广阔、饲料资源丰富、自然隔离条件好,成为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热土,特别是传统的陕南生猪主产区由于土地面积狭小,加之又是“一江清水送京津”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猪产业发展容量十分有限,生猪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2.3 全产业链经营成为主流

随着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分散养殖将逐步退出生猪产业领域,龙头企业、职业经理人等将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型主体,未来生猪产业将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将由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独立进行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或者是产业链条各环节的不同生产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有养殖意愿的农户、自然人将以股份、劳务输入等形式参与生猪产业。

2.4 产销对接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居民对冰鲜猪肉产品消费认知程度的提高,传统生猪调运方式将由“运猪”向“运肉”加快转变,生猪屠宰加工将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主销区与主产区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并逐步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大区域内供需大体平衡。

3 陕西生猪产业发展优势和短板

3.1 陕西生猪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3.1.1 生猪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国生猪产业向西部和容量大的地区转移,陕西生猪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特别是陕西北部地区45个县区(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2%,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的70.1%,理论畜牧养殖承载能力3600万个猪当量,占全省的70%,目前畜禽存栏仅占承载能力的34%;玉米种植面积838 840 hm2、产量463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0%和76%,建设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加之该地区天然隔离屏障好,已成为全国龙头企业发展生猪产业的首选区域。

3.1.2 生猪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措施的落实,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生猪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行业引领型龙头企业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生猪产能大幅增长,为全省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下半年以来,温氏、牧原、新希望、海大集团以及本土的陕西正大、石羊等龙头企业在陕西布局生猪产能2000万头,相当于新增了2个陕西省的原有生猪产能。

3.1.3 区域自给能力逐步提升 陕西生猪生产长期以来呈紧平衡消费状态,猪肉消费除本地生产外还略有调入,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3%左右。近两年来,陕西认真落实国家生产稳产保供政策措施,坚持“抓大不放小”,大力推动生猪产能扩张,有效克服了非洲猪瘟疫情不利影响,生猪产能和猪肉生产逐步提升。随着龙头企业新建产能变成产量,猪肉自给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并将向生猪调出省份转变,陕西在全国生猪产品市场供给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3.1.4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陕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在全力推动中央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的同时,在养殖用地、良种建设、规模养殖、场户对接、金融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也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积极有利条件。

3.2 陕西生猪产业短板依然突出

3.2.1 生产规模依然偏小 陕西生猪总体规模不大,在全国处在20位左右,属中等偏下省份。2019年,全省生猪存栏795.7万头,占全国的2.5%,列全国第18位;生猪出栏1036.6万头、猪肉产量80.9万t,占全国的1.9%,列全国第19位。因此,加快陕西生猪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把规模发展上去。

3.2.2 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仅为45.7%,现代化养殖设施和先进技术还没有广泛推行,猪场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全省登记备案的种猪场200多个,年出栏种猪和仔猪150万头,供种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中小规模场受土地、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消毒防疫设施及日常管理还不能满足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要求,生物安全水平仍待提高。

3.2.3 产业链条不长 主要表现为屠宰加工企业不大不强,精深加工比较薄弱。目前,全省建设了一批屠宰场,但大多规模偏小,基本以初级屠宰为主,精深加工基本空白。建成的杨凌本香集团、汉中顺鑫食品公司等大型养殖加工企业由于猪源不足,尚不能满负荷生产。另外,养殖与加工脱节严重,产加销融合不够。

3.2.4 新主产区产业基础弱 陕西北部地区是未来生猪主产区,但该区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受地理环境和消费习惯影响,长期以来牛羊等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占居主导地位,生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北部地区果业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当地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意愿不十分强烈。2019年,北部地区45个县生猪存栏、出栏只占到全省的37%和36%。同时,饲料工业发展不足,饲料总产量和猪饲料产量分别只占全省的21%和25%。

4 推动陕西生猪产业转型的措施建议

4.1 优化产业布局

在稳定陕南生猪传统产区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发挥陕西北部地区环境承载量大,土地、饲料等资源丰富等优势,立足该地区地理条件,统筹消费需求因素,布局建设4大生猪产业板块。即:以现代企业自建自营养殖场为主导,建设长城沿线风沙区生猪产业带;以企业自建自营养殖场和适度规模发展果畜结合为主,建设渭北果区生猪产业带;推广现代企业引领、“公司+农户”,建设咸阳北部地区生猪产业带;以企业自繁自育为主、家庭牧场为补充,建设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现代生猪产业板块。

4.2 培育主推模式

紧抓牧原、新希望、温氏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生猪产业的机遇,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方向,大力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类型的主推模式,加快生猪生产由传统养殖向现代产业发展转变。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种猪场、育肥场、饲料厂,发展自繁自养全线生产,鼓励支持现有规模养猪场联合经营,推广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生产模式。围绕温氏生猪产业布局重点区域,推广“公司+农户”养殖方式,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生猪产业水平提升。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促进中小养殖场户进入合作社,通过代养、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抱团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扶持专业村、规模场、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养殖,推动生猪养殖水平整体提升。

4.3 健全支撑体系

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在年出栏30万头的生猪大县布局建设种公猪站,支持现有生猪良种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扩大养殖规模、优化种群结构、提升生产水平,扶持养殖大县、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不同层次的种猪场,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实现良种仔猪供需平衡。加强防疫体系建设,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指定通道制度,改善县级兽医实验室疫病检测条件,健全县乡防疫机构和队伍,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区域性粪污、病死猪收集、处理体系,全面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4.4 延伸产业链条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以养殖为基础、以加工为突破,优化饲料厂、屠宰厂布局,促进生猪产业由养殖向饲料、屠宰、有机肥生产等领域延伸,推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增值。结合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布局,以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为辐射范围,鼓励支持养殖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10个区域性现代化生猪屠宰企业,支持屠宰企业配置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推进生猪“就近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支持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建设有机肥加工厂,促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绿色发展。

4.5 扶持龙头企业

围绕企业能力建设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生猪良种选育推广,促进良种化水平提高;支持龙头企业、规模化养猪场建设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提高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开展有机肥生产加工;支持企业完善物流运输设施,组织企业与外省企业、猪肉主消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导省外企业来陕投资生猪产业,加快推动生猪产销对接。

4.6 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生猪养殖用地政策,针对大型龙头企业快速布局生猪产业的实际,加大对非耕地、弃耕地、四荒地、闲置养殖场等闲散土地的利用,满足生猪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用地需求。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向,加大对北部地区的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建设一批种猪场、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家庭牧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贴息、担保、基金等多种手段,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投资主体投资生猪产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优化招商营商环境,积极为企业在选址、流转土地、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用人用工等方面提供服务。

4.7 加大宏观指导服务

健全完善生猪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加大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准确研判产业形势,及时发布生产和市场信息,科学指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加强生猪产销形势研判,指导养殖场与屠宰场加大产销对接。创新工作机制,鼓励技术干部深入一线指导服务。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生猪养殖大县要创造条件,招录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工作。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加大对带动养殖场户的技术帮扶,推动生产基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猪肉生猪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肉价仍将震荡下行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