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诗意想画面悟情韵

2021-12-10 23:42徐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寒山白云首诗

徐梅

在我国数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中,古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丰富且悠远的意境。古诗词的教学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主要就在于其独特且迥异的创作手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解读看似简单的古诗词时,既要做到全面深入,同时也要做到深入浅出。笔者以《山行》(三年级上册)一文为例,谈谈自己对于这首诗的解读。

一、鲜明而典型的事物选择

对于写景类的古诗而言,由于篇幅有限,诗人对于所描写的景物都经过了精挑细选,旨在借助典型的事物来烘托景色的内在特点。

杜牧的这首《山行》,首先应该定位于一首写景诗,这在整首诗所涉及到的景物中就体现得较为鲜明。第一句诗从整体视角,先紧扣“寒山”凸显秋天气温转凉之后的冰冷之感,不仅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具体环境,同时也揭示了时间和季节,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关注到了寒山之中的“石径”,以一个“斜”字展现了石头小路的弯弯曲曲。第二句诗中先以“白云”起笔,给人以缥缈悠闲之感,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白云”绝不是简单的传统视角下处于头顶蓝天中的白云,而是诗人居于山顶俯视下的白云,并且与后半句中的“人家”融为一体,构建出一幅和谐而闲适的生活画卷。这一句话中的“人家”堪称整首诗景物选择的经典之处,使得整首诗已经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机械还原,更为重要的是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活气息,形成了无尽的内在活动。第三句中虽然着力描写的只有一处“枫林晚”,却给予了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枫树”本身就是秋天树叶变色最为鲜明和独特的景物,如火一般的事物,本身就能给予人巨大的冲击力,而形成了“枫林”,其壮观的场景,鲜亮的色彩,更是将秋天深山之处的特点彰显得尤为鲜明。最后一句话中,一个“霜叶”,顾名思义,容易理解成为“被霜打过的叶子”,会给人一种伤感之情,但在“红于”二字的衬托之下,霜叶的特点和内在的活力,就完全被诗人激活了。

依循基本的阅读规律和学生内在的思维特点,对古典诗歌的解读就应该遵循应有的准则,先从“写了什么”的信息层面,捕捉诗歌所重点描写的事物。

二、形象而精准的遣词展现

正是由于诗歌的篇幅有限,类似于这样的绝句,除了要揭示具体的景物之外,还需要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将这些事物的特点展现出来,这对于诗歌遣词造句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就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教师对写景类古诗的解读,就不能不关注这一层面的内容。

第一句描写“寒山”和“石径”时,诗人分别运用了“远上”“斜”。“远上”看似简单的两个字,一个从距离之“远”的角度,展现了山势连绵,山路漫长;一个从坡度之“高”的角度,展现了山峰陡峭,需要以“上”的状态,才能拾级攀登,与所描写的“寒山”相联,秋天的萧瑟和雄浑之感,则溢于纸上。第二句诗描写“白云”时,很多学生默写都会认为是“深处”,而诗人却使用了“生处”,对比之下,诗歌中的语言更具有动态之感,而且此时诗人已经“远上”寒山,自然不应该是山脚下的抬头仰望,更应该是俯首回视。因此“深”处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而这个“生”字更具有动感,将白云在山林之中的翻滚、涌动画面展现了出来。第三、四两句中的“晚”“红于二月花”等词语,将这两句诗所着力描写的内容展现了出来,一个“晚”字,一个“红”字不仅揭示了枫叶的色彩,同时也将其置放在傍晚时分这一独特的环境之中,给人以浓郁的诗情之美。

纵观这首诗,从具体的事物到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将诗歌的内在意境和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解读不仅从最表层的视角感知了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凸显了这些事物的特点,学习了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三、悠远而丰富的内在意蕴

古诗词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往往寥寥数字却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意蕴。因此,我们在解读所要教学的词语之后,就需要深入把握诗歌中的这些景物所构建出来的画面,不能以单一的视角来想象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画面,而要将相应的事物进行巧妙的联结,从而将原本看似割裂开来的画面统整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统整可以先从诗句内部展开。比如第一句诗“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中就涉及了两个典型的事物,一个是寒山,一个是石头小路。事实上,这两个事物本身就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寒山的高大与雄伟,石头小路的弯弯曲曲和狭窄,不仅仅造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同时寒山的山峰升向天空,石头小路则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一个向高处发展,一个向纵深处迈进。这样的选择就构建出了一幅空间感极其鲜明的有机画面,不仅有效而鲜明地展现出了整个环境,同时也从总体的视角,展现出了这首诗所要描绘的具体画面。后面三句话所描写的具体景物都包含在这个极大的空间之中。比如第二句诗“白云生处有人家”,其中一个“有”字,就非常巧妙地把“白云”和“人家”这两个景物展现出来,白云在人家的四处飘荡,人家又笼罩在白云之中,这种你包含我、我包含你的画面,就在诗歌的语言之中被展现出来。

整首诗画面的统整也可以从诗歌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前面两句话所涉及的事物全部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就可以更加鲜明地感受到诗人在展现画面时的独特创作路径。先从寒山与小路之间的整体画面入手,然后聚焦在寒山之中的某一个角落,用白云飘荡的动态之感,与人家的闲适之感,形成鲜活的画面,真正与诗人形成有效的对话。

四、巧妙而独到的表达手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的内容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其言语形式和作者写作方法。对于古诗词而言,虽然篇幅短小,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看似短小的古诗词当中,其实蕴藏着诗人丰富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时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丰富资源。

还以这首杜牧的《山行》为例,在第一板块梳理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时,我们认识到的是所有景物的选择是经过了作者精挑细选的,同时在诗歌的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被霜打过的枫树叶子与春天二月的花朵进行了深入对比。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但其中所蕴含的表达思维和智慧,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的过程当中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为什么要把“霜叶”与“二月花”进行对比?很显然,这里涉及到两者之间极强的可比性。这两个事物都是红色的,而且春天的二月花之所以紅,展现出的是春天的浪漫;而秋天霜叶的红色,更多展现的是秋天的萧瑟之感。虽然都是红色,但红色所代表的生命状态却是完全不同的,而诗人杜牧却是抓住了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红色,充分地运用两者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将这两者有机地设定在一起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是诗人在向读者表明,在看似萧瑟的秋天,他却没有像普通人一样看到的是满眼的荒凉与萧瑟,他愿意将山中的霜叶与春天烂漫的二月花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他对生命的一种独特向往。

古诗词有着其独特的创作规律,解读以及教学也都应该遵循这种文体的内在特点,依循着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从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地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意蕴。

(作者单位:浙江浦江县虞宅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寒山白云首诗
《上课没人抢》
寒山即景
寒山
Poet’s Peak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嘎嘎鱼吃了一朵白云
我喜欢白云
过几年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