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1-12-12 02:21汪庆波戴俊柴伟丽
体育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考资格证体教

汪庆波 戴俊 柴伟丽

摘  要:教師资格证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证书,地方院校师范专业须改革人才培养路径方能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采取的路径有:围绕“国考线、技能线、考编考研线”设置课程,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多维度开展“渗透式”教育见习,突出学生教育教学和教育实践技能培养;依据“国考”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三不两直”平时巡查+期末教考分离课程考核机制,以提高学生“国考”应对能力;优化课程群师资配备,并实行“一条龙”包干制、横向化、“国考化”教学,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兼职班主任+专项课教师协同的班级管理模式,以加强学生备考督促与引导。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教师资格证“国考”;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6-0098-07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ath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at local colleges under the N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WANG Qing-bo,DAI Jun,CHAI Wei-l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China)

Abstract: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t is necessary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form for new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response to the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Th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as tried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by taking some measures as follows: Designing courses around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skills and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with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dded and “infiltration” education apprentice practice carried out in multiple dimensions to highlight training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skills; revising the curriculum syllabu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by establishing a course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Three No and Two Straight” regular inspection plus final examination that separates teaching from examination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taff for the courses by means of implementing the “through-train” system and the horizontal-and-national-examination-based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master and use knowledge; implementing a collaborative class management model between the part-time class supervisors and the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of students preparation for the examin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he N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Examination;local 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 major;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talent training

2013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1]。江苏省于2015年开始实行全国统考(下称“国考”),师范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均需通过“国考”后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2]。由此可见,教师资格证对于立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对于培养教师的地方院校来说,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也是衡量其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在“国考”要求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该如何培养才能保障其教师资格证的顺利获得呢?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下文简称“盐师体教”)作为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虽然教师资格证“国考”与以往“省考”相比难度有所增加,并有“严格准入,提高标准”的趋势,但盐师体教专业学生自2018年参加“国考”以来,一次性(第五学期)通过率平均为70.2%,毕业时最终通过率平均为98.3%,而其他师范院校只有20%~30%的通过率[3-4]。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体育教师编制考取率也一直稳定在75%以上。盐师体教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和教师编制考取率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培养路径的改革密切相关,本研究对此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通过率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其他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借鉴。

1  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体育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1999年国家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5],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已不再是师范院校独自的领地,同时也为实行教师资格证“国考”埋下了伏笔。2011年国家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不再区分师范和非师范概念,使教师市场更趋开放。教师资格证“国考”和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使得更多人才可以从事教育事业,有效提升了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但同时,教师资格证“国考”也对地方院校培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教师培养主体的开放,地方院校師范专业将面临重点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学院的竞争,其办学优势将被削弱。其次,教师市场的开放,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将面临重点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学院学生及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竞争,其原有的“优越感”将不复存在。

教师资格证“国考”重视对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考查,重视对学生师德情怀的考查,增加了教师教育类知识的考查范围、比例以及难度[6],提高了对体育学科知识考查的灵活性,所考科目均强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面试则更加侧重学生的体育课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及其展示能力[7]。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领悟教师资格证“国考”相关精神,调整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吃透”教师资格证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更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的引导和督促,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顺利通过保驾护航。

2  教师资格证“国考”下盐师体教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8]。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根据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体育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盐师体教专业围绕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以学生“三会三能”能力培养为中心,即会做、会讲、会教(教育教学),能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能组织课余体育训练、能组织运动竞赛,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以“六大”课程模块为核心,以“五大”实训平台为助手,以“两套”师资队伍为支撑,以“两全一精”学生管理机制为保障,采用平时“三不两直”巡查+期末教考分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则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同时,为有效实施该培养模式,盐师体教专业研制了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递增关系图(见图2),让学生明确在各年级需发展的教学能力;细化学生在大学4年中每个时间点要参加的重要考试及要获得的职业能力证书(见表1),以考试为抓手,让他们在大学4年有阶段学习目标,给他们施加阶段学习压力,从而让他们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一步一步朝着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迈进。

3  教师资格证“国考”下盐师体教专业学生培养路径

3.1  围绕“三线”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9]。也就是说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因此,盐师体教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围绕“国考线、技能线、考编考研线”3条线展开。即所开设课程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服务,注重学生“三会三能”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在第7、第8学期开设拓展类课程,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部分学生考研需求,其中教师资格证“国考”所涉及到的课程均在第5学期结束时全部开设。也就是说,教师资格证“国考”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增加相关课程设置,在学生第一次参加“国考”前重点学习和训练。

1)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资格证“国考”要求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课程的现代转型,要突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0]。并且,通过对“国考”试点地区学校的调研得知,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是师范生通过“国考”的最大优势和筹码。因此,盐师体教专业为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在各课程模块中大幅增加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既有通用教师教育类课程,又有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既有理论类课程,又有实践类课程,总计达30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8.2%(见表2),远超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不少于14学分的参考标准。其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育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为主,从而保障教师资格证面试技能得以专门性训练。

1)表示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偏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改革后,学生“国考”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一次性通过率分别平均为74.6%、77.8%。这说明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知识的掌握,也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夯实了理论基础。

2)多维度开展“渗透式”教育见习,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能力”“重实践”“重运用”,笔试的内容不再是通过记忆知识点就能通过,而是注重对考生教学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查,面试则更加侧重学生的体育课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及其展示能力[7],而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锻炼、体验和反思[3]。鉴于此,盐师体教专业构建了贯穿大学4年学习全过程的“感知教学(校内外)—片段教学体验(校内)—模拟教学(校内)—完整课教学体验(校内外)—教育实习(校外)”一体化的、校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在课程设置中提高了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专业集中实践环节28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7.0%),加大了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度安排,集中实践环节(教育实习)在第6学期,这样学生在大三第一次“国考”时(第5学期)教学实践能力就会显得比较欠缺。未经过教育实习的历练不利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因此,教育见习是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以应对“国考”要求的重要环节。

盐师体教专业在常规教学实践基础上,多维度开展教育见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见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第一次“国考”应对能力。在落实全程性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时,有效抓住校内可开展的见习机会,在平时术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课内见习、课外教学提升小组、平时教学能力考核等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会讲”“会教”能力(讲动作方法和要领,讲基本教学程序和方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学校“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框架下,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见习机会。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多维度开展的渗透式教育见习活动(见表3),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其在第5学期首次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尤其是面试环节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储备,同时也为第6学期的教育实习、乃至顶岗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2  根据教师资格证“国考”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11]。因此,盐师体教专业要求任课教师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时参考教师资格证“国考”考点选择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依据“国考”所考查學生的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为学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提供教学指导和依据。

1)依据“国考”修订大纲教学内容,与“国考”对话。

回应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要求,盐师体教专业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在修订教学内容时主要在两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所有课程均融入课程思政,重视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树立,重视对学生师德情怀的培养。从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生能力要求的角度来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认同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价值,坚定从教信念,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各课程知识点,培养学生师德教育情怀,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应对能力。二是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参照“国考”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加减法”。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突出“新、实、用”,与教师资格证“国考”对话,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相衔接[12],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的了解和把握。

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任课教师都了解教师资格证“国考”要求,在修订大纲之前,由教学法老师把“国考”所涉及的各课程要求整理成册,分发给任课教师,为他们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2)建立“三不两直”平时巡查+期末教考分离课程考核机制,提高“国考”应对能力。

考核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抓手。为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展示能力和“会讲”“会教”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盐师体教专业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三不两直”平时巡查+期末教考分离考核机制。

体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施行“不通知、不打招呼、不定时、直奔课堂、直面学生”的“三不两直”平时巡查机制,以每学期、每门课不少于两次的平时随机巡查频次,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检查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把巡查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此督促任课教师在平时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督促学生在平时注重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定期随机巡查制度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增加了学生自觉积极学习的紧迫感,也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有了平时的不定期随机巡查,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功在平时”,学期末的定期教考分离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考分离的教学评价方式能使权力分解与权力制衡的思想在教育管理中得到体现,在端正学风和教风、体现教学质量的公平公正性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积极作用[13]。盐师体教专业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相关的课程均实行教考分离,但并不仅仅把教考分离把看作是对课程的期末考核,而是从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角度看待教考分离。教师资格证面试环节,乃至后续的教师招聘面试,都需要学生展示运动技能。在那种情境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而这种“不怯场”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需要多次、多种方式的历练。实施教考分离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多门课程的“面试”,练就他们在面试官前自如展示运动技能的良好心理素质。拥有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增加了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的筹码。

3.3  实行“一条龙”包干制、横向化、“国考化”课程群教学

教师资格证“国考”不仅仅考查的是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知识和能力是否获得,课程教学的实施是关键。为便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盐师体教专业对课程群进行了教学改革,要求任课教师转变过去“只教会学生做(知)”的理念为“不仅要教会学生做(知),更要教会学生教(用)”的理念,实行“一条龙”包干制、横向化、“国考化”的课程群教学。

1)优化课程群任课教师配备。

考虑到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对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重要性,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对此类课程任课教师的遴选尤为慎重。通用教师教育类课程由教务处在全校遴选教学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然后统筹安排给各专业师范生上课。对于《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配备的是校内、校外“两套”师资队伍。校内师资是遴选有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且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会更加符合学情。校外师资是聘请省市体育教研员、中小学一线体育骨干教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更能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群教师,则通过系统培训、教学研讨、自学等形式,统筹相关知识板块及其串联和实操运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

2)班级实行教师“一条龙”包干制的课程群教学。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但任课教师是影响课程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4]。因此,盐师体教专业对班级教学实行的是教师“一条龙”包干制的课程群教学。即同一个班级的通用教师教育类课程、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等分别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术科类课程在普修阶段以将要承担该年级专项教学的教师为主开展教学。实行这一制度,任课教师能更系统地了解学情,能更好地根据学情统筹安排这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3)课程群实行知识横向化教学。

因实行的是“一条龙”包干制教学,任课教师可对课程群教学内容根据学情进行统筹安排,这样就可打破传统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纵向讲授序列,采用以知识运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横向讲授序列。如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再按第1学期《运动解剖学》讲授完了再第2学期讲授《运动生理学》,然后再在第3学期讲授《体育保健学》的顺序授课,而是打破课程界限,在讲到某一系统时,结合运动实践先讲这一系统的解剖结构,接着讲这一系统的生理学知识,再讲这一系统的保健学技能,以某一系统为载体,把跨课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从理论到实操运用,接连讲授。这样可克服传统以课程为中心,学生学习新课程时已学基础知识已遗忘的弊端,从而更有助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样,教师教育类课程也可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4)其他课程开展“国考化”教学。

關于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各课程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把教师资格证“国考”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穿插对“国考”考点的分析和讲解,并适时用“国考”题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至于“国考”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没有涉及的教学内容,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部分学生考研需求,在考虑大学课程学科性特点的基础上向他们做拓展性的讲解。其中安排在第4、5学期的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直接对接教师资格证“国考”科目三《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发挥着对科目三进行“系统复习”的作用,收集往年考试题型和题目并编制成册,对学生进行“真题”模拟训练,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储备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3.4  班级实行兼职班主任+专项课教师协同管理模式

教师资格证“国考”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所有改革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产出为导向。学生的管理,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效果,而对地方院校来说,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院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毅力等方面与985、211等重点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15],但“国考”分数线并没因此而有差异。那么,要想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通过率,就需要在学生管理上创新。教师需要更加多费心思,时常激发学生“国考”动力,坚持培养学生复习毅力,不时鼓励学生复习信心,经常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学生复习成效。盐师体教专业赋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角色,增加了专项课教师的责任,在学生教师资格证备考周期中采用的是兼职班主任+专项课教师的协同管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的管理,更是以身示范,陶冶学生的师德情怀。

1)兼职班主任精细化管理学生“国考”备考。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业学习。因“同为体育人”,所以相对来说更了解学生特点,学生正经历的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班主任也曾经历过,并且还有很多学习策略和技巧可与学生分享,甚至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更能“理解”,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分析和指导。有了共同的语言和体验后跟学生沟通时就更容易。在第4学期时教师资格证“国考”就开始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醒学生关注“国考”信息,激发“国考”动力;协助购买复习资料,指导制定复习计划;监督复习计划的落实,培养复习毅力。第5学期开学即进入教师资格证“国考”倒计时周期,也是班主任最为辛苦的时期。班主任每天都要了解班级学生复习状态,甚至是陪伴着学生一起复习,随时解答学生复习疑惑,在这个日常化的陪伴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实施个性化关怀,从而让班级形成浓厚的备考氛围。临考前的鼓励也是这阶段的重要工作。笔试成绩公布后既要指导通过学生的面试,还需做好未通过学生的安慰和疏导,准备“再战”。事实证明,班主任在学生备考过程中付出较多的班级,通过率也相对较高。

2)专项课教师协助管理学生“国考”备考。

盐师体教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更愿服从专项课教师的管理,更看重自己的专项课成绩。学生具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资格的时间是第5学期末段,也是专项课学习阶段,因此,专项课教师在这一学期对学生的协助管理也尤为重要,同样要承担起对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动员和督促的责任,借助每周两次专项课协助班主任了解、督促学生备考。在管理策略上盐师体教专业专项课教师采取“国考”成绩与专项课成绩相关联的做法,这种做法在法理上虽有“违规”嫌疑,但实践证明确能起到良好的督促效果,采用此策略管理的篮球、田径、体操等专项課教师,其专项班学生教师资格证“国考”一次性通过率明显高于年级平均通过率。

教师资格证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行业的必备证书,也是衡量师范专业学生培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地方院校培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盐城体教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迅速做出了一系列的策略与方法,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的“显性优化”,注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更在学生培养具体路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显性+隐性措施”,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内涵式的发展,落实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唯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坚定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把“显性改革”做全、做实,把“隐性措施”做细、做深,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 (2013-08-15)[2021-02-20]. http://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13/content_ 2547145.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2021-02-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 伍小梅,吴阳,刘晓芳.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8):50-51.

[4] 樊永强.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5):85-90.

[5] 姜勇,洪江凝. 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追寻与坚守:学、智、哲三识合一[J]. 中国教育学刊,2021(2):41-46+80.

[6] 朱沛雨.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究[J]. 教师教育论坛,2017,30(3):5-8.

[7] 侍崇艳.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优化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90-93.

[8] 王晓辉. 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8.

[9] 汪鸽,潘宪民. 中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15-517.

[10] 潘洪建. 教师资格证国考能考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吗?[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8):91-129.

[11] 黄志程.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9):100-104.

[12] 刘冬梅. 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2015(7):47-48.

[13] 曾华,康玉华.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教育专业“教考分离”的反思[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7-28.

[14] 邵光华,魏侨. 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及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地方普通高校的调查[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1):19-24+53.

[15] 李炎锋,薛素铎,李振宝,等. 地方院校工科大类专业办学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6(6):18-21.

猜你喜欢
国考资格证体教
病案突进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喊“办证”的人将失业?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